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1 毫秒
1.
具贤娥 《理论界》2010,(10):157-158
《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最早出现关于上声连读变调的描述,凡例中说"连两字皆上声而势难俱依本声之呼者,则呼上字如平声浊音之势,然后呼下字可存本音",正反映了上声加上声时前一字读为阳平的现象。本文根据这条对《翻译老乞大》、《翻译朴通事》里的上声字组的声调标记进行了分析,查明了它们出现的情况和其特征。  相似文献   

2.
释“崦”     
崦,有的字书只注明读阴平声,音烟(yān)。意义是“日没处的山名‘崦嵫’”,作为地名特有名词,并不单用。有些比较详细的字书、辞书才注明这字有两种读音,除上举的阴平声外,还读上声,音眼(yǎn)。意义则注明“义同”二字,仍指“崦嵫”,这就发生了问题。在唐、宋人的诗中也碰到过这个“崦”字,虽然不太常见,但还是客观存在的。在诗中多是单用。不与“嵫”字相连,均读上声,意义并不指“崦嵫”山名,而是泛指山中的某一地形而言,系作为一般名  相似文献   

3.
释“肜”     
“肜”字音“融(róng)”,读阳平声。一边从“月”,表示是兽肉;另一边从三撇,表示加有彩色装饰。总起来看,指的是加过彩饰的祭肉。一直到全国解放前,我国民间春节所用的祭肉,尚有加上红纸剪花的习惯,可见此风由来已久。古代祭祀宗庙时将这种祭肉装在鼎中陈列于祭台。商代有次祭祀时,有野鸡飞上鼎耳鸣叫,当时人解释为将有远方国度前来朝贺,见于《尚书·高宗彤日》,就是“雉雊于鼎”的典故。后人作诗文时,如需用末字仄声的词句,就用“雉雊于鼎”;如需用末字平声的词句,就用“雉登肜”,倒是平仄咸宜.  相似文献   

4.
新疆汉语方言中的形容词重叠和形容词带叠音后缀,很有地方特色,使用频率也很高,但它还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目前对它的研究也显得很薄弱。本文试从它的结构形式、语义、语法和语用功能入手,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重叠形式和语义功能10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后加“底”,构成“AA底”格式。表示“这么个样子”的意思,这类组合含有强调的意思。如:恶恶底/孤孤底/闲闲底/明明底/胖胖底/亮亮底/等。这类重叠跟遍称重叠相同之点是可带(可不带)儿尾,一般带“的”,不同在于第二音节一般变阴平。“底”的意义在于强调,在口语…  相似文献   

5.
汉藏语言声调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每一种语言都有一定的语调,音节的高低升降具有辨别词汇意义、语法意义的功能的称为有声调的语言。全世界大约有几千种语言,声调语言只占其中少数。非洲、大洋洲北部及美洲印第安部分语言也有声调,但是像东亚地区汉藏语系语言(本文简称汉藏语)这样声调历史悠久、数目发达、辨义功能丰富的例子是没有的。汉藏语言声调问题研究历来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 汉藏语言广泛分布于中国及南部周边国家,包括越南北部、老挝、泰国、缅甸、尼泊尔、不丹及印度北部等,地理上由北到南再向西呈“汉语——苗瑶语——壮侗语——藏缅语”这样一个语言分布的连续体。声调数目分布也沿着这个连续体形成“少(北方汉语)——较多(南方汉语)——最多(壮侗、苗瑶语)——少(藏缅语)”的状态。北方汉语声调多为4—5个,少数地方阴平、阳平合并,只有3个调,如甘肃康乐、山西黎城等。南方汉语声调较多,一般为6——8个。壮  相似文献   

6.
陕西关中人口众多,文化悠久,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地区性的共同语——关中方言,它的形容词非常丰富,构成方式多样,生动,形象,很富于表现力。 丰富多彩 别具风味 关中方言形容词丰富多彩,风味别致。常用的大致可归纳成以下几组: 甲、表示性质 一组 表“好”意的:“嫽”、“谄”、“囊”〔nang关中话阳平〕等。  相似文献   

7.
“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荀子·大略篇》)《荀子新注》(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版)释“区盖”说:“区:区别,指明确可信,即信之。盖:大概,指不明确可信,即疑之。”(见该书470页)案:“区盖”是联绵词。联绵词的意义是通过二字的音节来表达的,不可拆开来解释,这一性质又决定了联绵词的书写形式自由,只要音同或音近,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好几种写法。因此解释联绵词必须因声求义,拘泥于书写形式就会望文生训。“区盖”的另一书写形式是“丘盖”,《汉书·儒林王式传》:“试诵说有法,疑者丘盖不言。”注:“苏林曰:丘盖不言,不知之意也。如淳曰:齐俗以不知为丘。”苏、如二说较接近原意。但是据上下文义,当解释为“存疑”为是。区,上古属溪母侯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批评德波林学派时指出,“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的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他说,德波林学派认为在法国革命前,“工农资产阶级合组的第三等级中,也只有差异并无矛盾”。根据他的理解,矛盾包括激化和对抗,这说明差异又不同于矛盾。可见,说“差异就是矛盾”是以承认二者的差别为前提的,它包含同一与差别,既表示差别又表示其一与其它同一。在我看来,差异固然是矛盾,但它与通常所指的矛盾的区别则在于,两种矛盾统一体中对立面的关系不同,即量的差异与质的差异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字的通假是文言文里常见的语言现象。所谓通假,就是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而假借却是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之一,实际上是古代总结出的一种造字方法。《说文·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大意是语言中某些词有音无字,只好借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两者从形式上来看,极为相似,但究其实质,却是完全不同的。可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在阅读文言作品、从事教学和语言习惯中往往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以至于造成了许多谬误,产生了许多模糊认识。因此,笔者以为:对通假和假借进行辨析、加以区别,实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正> (一) 黄侃先生的(上)古音十九纽之说,时人疑信参半:相信的人根据《说文》谐声和双声通假,觉得基本若合符节;怀疑的人认为上古的十九纽要变为中古的四十一声,是条件不具备、怎么也变不来的。我是相信上古只有十九纽的。因为我自己的母语闽南方言,一号称为“十五音”系统(只声母而言),若补上被清化了的四个全浊声母,恰好就是十九纽:pp’(b)m,tt’(d)nl,kk’(g)ηh,ts ts’(dz)s,φ。而在福建北部建瓯的西陂,十九纽却是不多也不少的。  相似文献   

11.
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一书中指出:“如果科学的目标在于大量信息内容,如果知识的增长意味着我们知道得更多,意味着我们知道了a和b而不只是a,由此我们的理论内容增多,那么我们就必须承认我们的目标也在于低概率……”(因为根据概率理论有:P(a)≥P(ab)≤P(b),其中P(a)表示理论或陈述a为点的可能性,即a的概率。——作者注)在波普尔看来,科学在本质上永远是假说(严格的证实是不可能的),它总包含有错误的可能性,当科学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时,科学犯错的可能性就增大了,也即科学为真的概率就减小了。换句话说,如果科学的目标在于内容的丰富,那么,必须承认科学的目标也在于低概率。波普尔上述的逻辑推演简洁有力,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然而对于他的结论——科学也在追求低概率,人们总是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12.
考散盘、纪吴王正井邑田说:“导,陟州刚。登(广屰)。降(或木)”按:盘铭的刚,即“陟彼高冈”的冈。现在华北通谓之原。又考广韵:“周、州、舟同音,职流切。”是散盘的州邑,就是郑语的秃姓舟人,也就是西周金文所说的州人;散盘的州刚,就是宝鸡县志所说县东北三十五里的周原。州、周音同,假周为州,未尝不可。但县志既误以为这是岐周之地,而史地家、金文家也无由考知舟——州邑的所在。原、有阶层,所以关中常说有头层原、二层原的区别。尔雅说:“广平曰原。”说文:“(广屰)、却屋也。”段注说:“开拓其屋使广。”陟州刚。”是说上升周原。说:“登(广屰)。”是说已经上升到原顶广平处。说:“降(或木)。”是说下到头层原的(或木)地,南临湃水、渭水了。毛诗皇矣篇说:“柞棫斯拔?痹蛩得飨衷诘尼健⒈Α⒎锵枰淮鄺АR蛭囟鄺?所以取棫以为名;因为地临湃、渭,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范式角度重新分析了巴托鲁斯的“法则区别说”,认为该理论学说确立了冲突法的第一个理论范式,从而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法则区别说”对于冲突法范式的贡献在于:首次将本国法与外国法置于同等地位,从而确立了冲突法的研究前提;以法律的域内域外效力为基本点展开研究,确立了冲突法的研究方向;法律选择理论及与之相关的冲突法原则在法律冲突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对该理论进行研究、深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儒学即仁学、人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孟子关于人性修养的学说更是博大而精深。修养可以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修养使人得以安身立命,修养是齐家治国之本。孟子为世人所确立的修养目标在于“为尧舜”;“大丈夫”是他所倡导的道德楷模和典型范式;只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心性修养,终能达到“人人皆可为尧舜”之目标;循序渐进、从平易处做起、克欲律己、取人之善等修养方法,对于内以从善成圣,外以齐家治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绘画在画面上混合着白色和黑色、黄色和红色的部分,从而造成与原物相似的形相。音乐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从而造成一个和谐的曲调。”(转引《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1980年第一版第15页)他的意思是说,美在于和谐,和谐在于对立的统一。我国东晋著名思想家葛洪也指出:“非和弗美。”他认为的美的形式与单调划一是不相容的:“单弦不能发昭夏之和音,孑色不能成兖龙之玮烨,一味不能合伊鼎之甘。”(转引《中国古典美学初编》郁源著,长江文艺  相似文献   

16.
陆宗达、王宁先生在《训诂方法论》一书中说:“在同源字中,音近是义通的外部形式;在假借字和借用字中,音近又是共形的必要条件。所以,解决音的问题,是求索词义的前提。”①这就是说,在训诂中,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求语源以系联同源字(词),明通假以求本字,都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音同或音近。因为音义同源和用字假借,都是产生在上古时期的语言文字现象,所以,这音同音近的音自然就指的是上古音,亦即先秦古音。正因为如此,古籍中的用字假借就又称“古音通假”了。②那么,什么是音同音近呢?王力先生在1962年由他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初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八大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产业结构调整“动力”和市场化、城市化“拉力”的牵引下,我国社会阶层仍将呈现出多样化和高速度的分化、发展态势。这种分化的进步性在于社会流动性增强冲击了原“准身份社会”条件下不平等、固定化的社会格局,催生了公民权利意识萌发,并由此形成各种社会利益群体,使构建“国家—社会”双向互动的民主化与良性化成为可能。同时,中国的阶层分化也表现得更为复杂,“体制外”阶层与“中间阶层”的扩大、影响贫富差距的新因素介入、潜在的压力团体现象开始出现等都为政治发展提出新问题和新挑战。  相似文献   

18.
一、尊左卑右和尊右卑左老子说;“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可见,对中国人来说,从“左”或从“右”,不是一种盲目的任意行为,而是遵循着某种文化规定的.从古籍所述中国人对于“左、右”方位的选择看,大致表现为如下的规律,即.从阴阳观念出发,中国古人尊左卑右;从权力崇拜出发,中国古人尊右卑左.阴阳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一个出发点,“一阴一阳之为道”、“天下万物,皆由阴阳”.受这种观念支配,世界在古代中国人眼里成了一个阴阳组合的二元模型.既然阴阳无处不在,自然也就渗透在中国古人的方位概念中.中国古代创世神话曾记录了盘古垂死化身,“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古以“日为至阳之精”、“月为众阴之长”,盘古左眼化为太阳,右眼化为月亮,隐含了左阳右阴的文化对应.这种左阳右阴的对应关系,在中国文化系统中极常见.  相似文献   

19.
莫言的小说具有鲜明的中国元素,其突出表现之一就在于对中国传统说书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莫言小说中对故事的重视契合了说书艺术以故事为根本的首要特征.莫言的小说不仅包括故事,还包括讲故事的人,而讲故事的人的说书姿态使之与一般的含有故事和叙述者的小说区别开来.同时,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存在、互动、置换革新了传统说书艺术的“说—听”叙事模式.讲故事的人充分利用第一人称追忆叙事模式、对谈、书信和诗歌等形式对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极大丰富了说书艺术有说有评的叙事传统.  相似文献   

20.
情感是文学的生命,没有情感便没有文学,便没有文学创作。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人是复杂的社会生活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形象的主体就是人。以人为主体的文学必然要表现出入的思想、道德、情感等社会因素。然而,与文学所表现的其它因素相比较,情感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其意义就在于,情感赋予文学作品以生命。这种观点,早已有之。严羽曾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沧浪诗话》)白居易虽看重诗的说理教化,但他也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把“情”看作诗之根本。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没有感情,没有传达这种感情所产生的感染力量,便没有艺术。”(《论艺术》)当然,把情感说成是文学唯一的表现对象,未免失之极端,但对文学来说,情感确实是它主要的、不可缺少的表现要素。文学必须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