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卫兵 《唐都学刊》2000,16(2):98-101
文章认为九叶诗派在诗歌观念、诗歌的主题意识和审美趋向上继承了新诗的现代主义传统 ,并渗入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  相似文献   

2.
运用廋词隐喻之法是龚自珍诗歌写作中的一种语言策略,既是对古代诗歌传统中这一成分的沿用与延宕,又是对文字、言语的深入思考后践行尊情说的一种抉择,而在戒诗前后诗作的对比中,展示了超越前人的特色与风格,更可凸现龚自珍这一语言策略在传统基础上的独创建树和崭新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石兴泽 《学习与探索》2007,2(4):189-194
无论是作为一个诗歌创作群体,还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朦胧诗都是新时期重要而复杂的创作现象,研究者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我们看重的是朦胧诗所体现的浪漫主义精神。从整体上看,朦胧诗具有冷峻的格调和张扬的个性两大特点,因为诗人的生活经历和个性气质差异较大,其浪漫主义的表征也迥然不同,舒婷、顾城以及江河、杨炼等重要诗人的诗作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以前我们看待中国新诗的成就,只定位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诗歌上,对它们的评价,也多从思想内容上加以肯定,而对于新诗的重要一翼--现代主义诗歌,大都持否定态度.而80年代的新诗研究,对现代主义的认识则有了一些进步,但从总体上看是不全面的,存在很多误解.一些人对现代主义并不真正了解,甚至不少是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评价尺度去看待现代主义,所以得出的结论是一半肯定、一半否定,即艺术性是可取的,思想情感内容是没落反动的.90年代以来,对现代主义的认识则较全面深入了,基本上是以肯定为主,而且能够从它与时代、与文学的现代性相联系的角度来看待它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随着对现代主义认识的深化,我们一下发现新诗的成就了不起,它是那样缤彩纷纭,多姿多采,世界上有的,我们几乎有了.例如对穆旦的认识,几乎是一个发现--他忽然被推到所有新诗人的最前面,决非偶然.即使对像李金发、戴望舒、冯至、卞之琳、闻一多、徐志摩、艾青等现代主义诗人或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人的认识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了.  相似文献   

5.
从现代派诗到九叶派诗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嬗变,首先表现为主题的开放性趋势:从现代派的寻找精神的家园到九叶派的突入人生现实与心灵的现实。其次,现代派诗人在30年代建立的现代主义诗歌形式范式和审美价值系统到九叶派诗人手中发生了一系列更具有现代化形式意味的转型。这种演化中的转型突出表现为:由情绪诗化到智性诗化,由诗的意境化追求到诗的戏剧化形式探索。九叶派诗人把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1940年代中国现代诗学已经形成传统,无论从诗学的历史承继,还是从诗学本身来看,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传统的定型,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一是反思精神品格的确立,即延安的现实主义、"七月"的浪漫主义和"九叶"的现代主义诗学传统的形成,主要是在反思中得以完成的;二是在于现代诗学话语的成熟,1940年代是一个理论自觉的年代,也是一个诗学高度融合的年代,在这种背景下,三大诗学都各自形成了自足的话语表述体系.  相似文献   

7.
金路杰  王洪岳 《阅江学刊》2012,(6):115-122,134
中国本土现代主义诗歌的诞生与发展主要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这并不能割裂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与诗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背景、古典诗歌大传统、古代审美趣味和古诗形式的影响等四个方面。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是20世纪初中西文化和诗学交流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诗歌自身发展变革的结果,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的动力。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8,(9):101-104
近年来,随着语言学和文学的结合,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的快速发展,英文诗歌和诗歌隐喻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隐喻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作为隐喻的重要载体,为我们分析隐喻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资料。人们普遍认为,诗歌隐喻比日常隐喻更具有审美性、新奇性、趣味性和神秘性。诗歌隐喻的解释是一种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激活、联想、抑制、推理等方式来理解诗歌隐喻。读者在语言语境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混合、映射、框架和其他认知操作的过程,最终成功地获得隐喻意义,理解英文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屈冬 《求是学刊》2015,(2):106-111
布鲁姆文学批评理论与浪漫主义诗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通过辨析其批评理论中具有浪漫主义诗学内涵的关键词,比较其"焦虑说"与哈兹里特和基布尔"宣泄说"的内在关联性,以及他对莎士比亚的认知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诗学观,可以看出布鲁姆批评理论的深层内涵与浪漫主义诗学内涵是同质的,是对浪漫主义的框架性继承与发展。对布鲁姆与浪漫主义诗学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梳理布氏批评理论的发展脉络,从新的视角审视其"影响-误读"理论和文学经典观,进而深化对布鲁姆批评理论特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女性主义诗歌创作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发展态势。诗人们告别了80年代以来单一自白型的情感宣泄,转而以更为理性、智性的话语方式重新寻求新的突破口。具体表现为诗作同现实民生、日常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文体互渗丰富了诗歌表现生活的容量和能力,新意象的攫取与提炼标志着女性主义诗歌抵达了新的美学高度。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7,(2):149-153
英国浪漫主义经典诗作《古舟子咏》中"老水手"与"婚礼客人"之关系恰如其分地影射了作家与欣赏者之关系:诗作开篇处"老水手拦住婚礼客人",诗中"婚礼客人对故事的反映"及结尾处"婚礼客人的感悟"等情节中均有相关影射。而中国文论经典《文心雕龙》,尤其是《知音》篇中的相关理论,正好为此提供了理论支撑。因此,笔者可以从新的视角来挖掘该诗所揭示的柯勒律治的诗歌创作观点;同时品评以柯勒律治为典型的作家的思想感情及其作品可能引起的欣赏者共鸣与反映。  相似文献   

12.
李秀娟 《社科纵横》2007,22(7):167-168
艾米莉.狄金森与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当代杰出诗人。本文通过对诗歌主题的对比分析,总结出二者诗歌表层主题和深层主题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相似文献   

13.
"智的直觉"是牟宗三哲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他的整个哲学理论都与这一概念有紧密的联系。"智的直觉"一方面是受了康德"智性直观"概念的启示提出来的;但更为根本的是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思想是建构这一概念的理论渊源和骨干。牟宗三主张建立"道德的形上学",而"智的直觉"则是"道德的形上学"建构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文坛,文学与政治之间处在一种既紧张又互相促进的关系中.一方面,国民党当局对文艺问题的重视带有某种总结历史教训,并致力于为现实政治任务服务的特点,积极倡导"反共文学";另一方面,受到当局鼓舞而蓬勃发展的各种文学期刊,却在主流意识形态以外孕育滋生出"另类"的声音,并最终促成了台湾文坛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文学浪潮,具有决定意义地奠定了当代台湾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洛夫是台湾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军人身份与战场上炮火的洗礼使他对生命的意味有很多充满悖论性的体验,他的诗作表达出对生存与限制等哲学命题的感悟,这种文学意识在其1960年代以后的诗作中得到更加张扬的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学界以往讨论较多的是其60年代以后的创作情况,而忽略了作为艺术准备期的50年代的作品.以洛夫在1950年代的诗歌创作为讨论对象,尝试探讨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个体的生存状态与生命体验如何呈现并引领了时代风气,并逐渐塑造了诗人的美学风格与文学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翟莉 《社科纵横》2008,23(9):171-173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在诗歌集中表达了诗人观察自然时所发现的深刻的人性及其深奥意义.本文试图从文艺符号学的视角对华兹华斯的诗歌进行赏析,以凸现其诗歌主客体双向流动与建构之中的物我合一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6.
这组系列论文 ,从读解普希金的诗作出发 ,剖析了普希金诗歌的情感内质、形象层面和表述方式 ,对他所开创的俄罗斯古典诗歌传统的内涵、意境、技巧及审美原则作了辨析和探讨 ,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庄涌是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诗坛的一颗闪耀之星,曾以"抗战诗人"名震全国.他是"七月诗派"著名诗人之一,诗歌曾结集两册问世.诗人庄涌才华横溢,他本人及其诗作具有独特个性,其诗歌的价值值得被重新认识及发掘.  相似文献   

18.
姜建 《阅江学刊》2009,(1):122-125
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张默对生命真谛的执着探寻和对诗歌抒情本质的深刻领悟,使他成为一个永远的歌者。从现代主义回归民族传统之后,张默诗歌激情礼赞传统文化,更用现代意识统驭传统意象,赋予传统意象以新的内涵,并以新的结构和新的形式,构建了富于民族亲和力的诗性氛围,从而给人以温熙、澄澈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弗里德里克·詹姆逊既是一位后现代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论战的背景下,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应运而生.他认为,现代社会是由时间体验主导的,后现代社会是由空间范畴主导的,特定的空间转换可以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区分开来.进而言之,现代主义是时间性的,而后现代主义则是空间性的.由此,在研究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詹姆逊对空间尤为关注,形成了其后现代空间理论.詹姆逊的后现代空间理论强调空间优位,有其自身的形态和特征,能够以"认知图绘"加以把握,为我们研究后现代社会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20.
美国文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早年在浪漫主义研究方面的深厚积淀,为他后来的诗学建树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他提出的"影响的焦虑"、"误读"、"误释"等诗学观点,从表面上看都致力于颠覆传统和消解经典,但事实上他对传统经典的"消解"是深深扎根于传统之中的,而随着<西方正典>等著述的问世,布鲁姆俨然成为维护西方文学传统的代言人,其捍卫经典的激进态度成为学界的一道景观.当然,布鲁姆对所谓"憎恨学派"的拒斥显得有些绝对,他的诗学轨迹也不无"褊狭"之处,但正是这种"褊狭"成就了这位关注经典褪魅和返魅的诗学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