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先发制人 ① 在西方有着深厚的思想传统基础。从古至今 ,世界政治舞台上不乏先发制人的战例。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及其在伊拉克的应用把先发制人推到极致。鉴于先发制人极易被滥用 ,国际习惯法和《联合国宪章》均对其作出了严格的限定 ,由此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国际法关于国家自卫权的规定具有不确定性 ,这往往成为国家先发制人的依据 ,故此国际法需要自我完善。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不仅违反了国际法 ,也为国际法创造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赵振华 《理论界》2006,(11):194-195
自9·11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开展了一系列的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反恐战争,并成功地运用了“先发制人”军事战略推翻了伊拉克政权,这一行为在国际社会引起了极大争议,对国际法律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作为“先发制人”军事战略的国际法依据,国家自卫权有其严格的行使条件,因此,只有在对国家自卫权进行法律分析后,才能清晰认识美国“先发制人”军事战略的实质和违法之处,从而对这一战略给现行国际法造成的影响进行反思,最终更好地把握未来国际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9.11"恐怖袭击事件以来,"先发制人"战略便成为美国奉行的对外政策,也是"布什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对以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的当代国际关系和现行国际法律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冲击。诸多专家学者为此展开了讨论。旨在分析"先发制人"战略的提出及其影响,以更好地把握其实质,把握当代国际法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4.
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常常被混淆使用。事实上 ,后者通常被认为是违反国际法的 ,不符合正义战争的要求 ;而前者则被看作是合法的或可以被合法解释的。“9·11”后 ,布什政府对一项总的先发制人安全政策 战略不再加以掩饰 ,这无疑是对先发制人合法化之必备条件的一种挑战。更值得关注的是 ,从安全理念和政策实践均可看出 ,布什政府有意抹杀了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的区别。作者着重分析了先发制人与预防性战争的区别和联系 ,并以布什政府国家安全战略为例 ,试图揭示布什政府混淆概念的动机与实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际恐怖主义给国际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如何有效地解决恐怖主义,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法学者的关注。实践层面上国家自卫权已在反恐中被借用,但由于现代国际法对自卫的含义及适用范围都作了严格的限制,故在反恐中借用国家自卫权存在诸多法律障碍有待解决,以规范国家自卫权的行使,保障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6.
袁泉  刘静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6):210-218
网络安全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和正常国际秩序的维护.网络风险的预防及网络自卫权的行使是近年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美国通过"密集式"立法、"先发制人"的预防战略和"集体性自卫"的国际合作方式在全球网络空间博弈中先行一步.为构筑网络安全防线,合理行使网络自卫权,中国可借鉴美国实施网络自卫权的实践经验,基于实情完善网络安全立法:将重点放在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与转变现行单纯的防守型自卫战略上;将网络空间细分为"领网""专属网"和"公网"三种,分门别类进行针对性管治,严格遵守自卫权的行使条件;推动国际反恐条约的缔结和国际反恐联盟的建立,以保护国内外的网络安全.  相似文献   

7.
管丽萍 《学术探索》2005,3(1):91-95
"人道主义干预"的根据是人权的国际保护.人权的国际保护离不开两个条件其一,有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其二,相关的主权国家同意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进行合作.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滥用了人权的国际保护,将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对立起来,主张限制甚至取消国家主权,其实质不过是将"人权"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维护大国利益的借口.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没有国际法的依据.但是,西方国家"人道主义干预"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大行其道,确实暴露了现行国际法的局限性.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但是,主权概念在当代必须充实与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权观的逐步建立,预示着国家的逐渐成熟与兴盛.  相似文献   

8.
论"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曦 《社会科学》2006,(4):95-103
"国际法未加禁止之行为引起有害后果之国际责任"这一领域的新近发展体现在对国际责任编纂工作的推进上,其对现代国际法产生三大影响.主要有促进国际法法律制度的完善、增加对国家主权的合法限制和促使国家对不损害国外环境的义务给与更大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现行国际法体系本质上由霸权国主导构建.中国的国际法治思维停留在"第三世界"层次.美国国际法治思维的堕落,动摇了其霸主地位和构建新时代国际法体系的主导权,这对于中国这位国际法体系后来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促进新时代中国国际法治思维之革新,乃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中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新国际法治思维,明确不旨在称霸世界,也不走霸权国称霸前国际法治思维层次高、称霸后则逐渐堕落的老路,而是旨在将国际法治思维从"第三世界"提升到"领袖型国家"的高度并予以保持;要借鉴罗马法的范例,以法律因素争取国际认同,倡导适应于新时代的、先进而合理的国际法并以诚信的态度遵守、维护和发展国际法,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掌握国际法律体系构建的主导权;要在国际法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以身作则、大度公允、兼顾公私,保有担当构建国际法体系责任之使命感与魄力,最终主导构建出适应于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发展需要的国际法体系.  相似文献   

10.
国际法的辩证法意味着在国际法的规范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对立统一、质变量变、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从国际法建构与运行的方式以及在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对立和统一,由对立统一的矛盾发展衍生了国际法从量变到质变、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由于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强调国际法的辩证法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它可以弥补传统国际法理论的欠缺,满足新兴国际法理论在哲学层面探讨的需求.国际法的辩证法意味着正视国家立场、国家观念、国家利益在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了光辉的历程、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中,不仅包括批判和否定非正义的国际法制度、废除不平等条约、争取国家平等地位的伟大斗争,继承和维护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规则,以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推进中国依照《联合国宪章》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的光辉实践;也包括促进和发展适合新型国际关系需要的国际法原则规则,推进中国最先提出、长期倡导和一贯遵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遵行和发展国际法的光辉事业.这些努力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际法第三世界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国际法研究方法,但它长期以来被排斤在国际法的主流学说之外.它以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立场,以国际法历史发展为视角,以怀疑论的解释学对现代国际法的欧洲中心主义倾向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和批判,同时对国际法的构建提出了积极的设想.文章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分析了国际法第三世界方法对国际法的批判性表现和特点,从而对深刻认识和理解当代国际法的本质以及推动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志云 《晋阳学刊》2014,(6):128-135
国家利益的层次划分与国际法的关系是紧密的。以美国国家利益委员会发布的《美国国家利益报告》为分析蓝本,结合国际关系与国际法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诸如军事、政治等"高级政治"领域,还是诸如经济、环境等"低级政治"领域的国家利益的维护与促进,都跟国际法紧密联结在一起。具体地讲,"高级政治"领域达成国际立法的难度更大,但一旦达成,其"权威性"与"合法性"相较于"低级政治"领域的国际立法要高,国家对其更为重视,法律的稳定性也能得到较好维持。相比之下,"低级政治"领域达成国际立法难度较低,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有关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国际立法构成"井喷"态势。但相对于"高级政治"领域的国际法,其被违反以及修改、废除的几率更大。究其原因,在于"高级政治"领域的国家利益基本属于永久与不可变的领域,而"低级政治"领域的国家利益属于可变以及可分割的性质。因此,不同层次国家利益的特点,决定了相关国际法达成的难度、权威性与正当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欧洲列强为争权夺霸而粗暴践踏国际法,这导致国际法功能与效力的发挥受到极大制约.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列强违背国际法的行为进行有力抨击,揭示了国际法应该具有的功能和效力:强调以国际法维护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关系;以国际法规制西方列强的国际行为;以国际法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国际法创设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法体系碎片化的加剧以及强行法等概念的出现使现代国际法等级的存在成为必要和可能.与国内法严格的等级相比,国际法体系的性质和国际社会的结构决定了国际法的规范等级具有明显"非正式"的相对性.强行法位于国际法相对规范性等级的顶端,也是其基础和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肯定了自博丹、格劳秀斯以来的国家主权理念 ,确立了现代国际关系的框架。冷战结束后 ,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国际问题 ,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为幌子 ,制定了“先发制人”的国家安全新战略并通过伊拉克战争将该战略付诸实施 ,颠覆了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以来的国家主权准则 ,践踏了国际法 ,其实质就是向他国进行价值观的渗透。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世界各地恐怖事件仍在频繁密集地发生,凸显了国际恐怖主义的新变化与特点.自美国特种部队打死3名索马里海盗,以武力解救了被扣为人质的美籍船长之后,美国与索马里问题的干系变得更深了.而基地组织的介入使局势更加复杂.同时,基于国际公法的相关规定,美国、加拿大、中国等国家在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和索马里政府的许可"双授权"之后,也已派出舰队对索马里海域的海盗进行围剿活动.面对危害人类的恐怖主义,这是国家享有权利的表现.但国家在行使权利的同时是否需要承担国际法义务?在当前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在反恐中的国际法责任问题便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8.
国际法文化的基础是主权文化;国际法文化的内核是公平;国际法文化的特点是多元性;国际法文化的发展趋势是以人为本.理解和把握国际法文化的这些发展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有效地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抵御文化侵略,努力建立体现各民族特色和融合的国际法文化,从而建立更加公平和以人为本的国际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9.
国际法的人本制度及其人本化趋势问题,是国际法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命题.从国际法史角度对该命题的历史演进予以考察,将有益于纵深性地理解人本国际法的内在动因.古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初始性的国际法实践给国际法人本制度研究提供了一个恰当的起点,而其所处的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占有制国家过渡的历史阶段,及城邦文明的整体主义国家至上理念,决定了人本制度在其国际法中的匮乏.这一研究表明,人本理念在国际法中的制度体现,是历史性范畴,与文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相伴生.其中,对个体权利的尊崇,不仅是人本国际法的制度核心,也是其产生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移植,不仅涉及文本的时译.更重要的还在于新知的构建与中西文化的沟通.<公法导源>作戈丘代中国最早的一部由国人撰写的国际法著作,不仅阐述了国际法基本知识与规范,还借助"导源"这一文化解读方式,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梳理出能与近代国际法具体内容相似、相通的规范与史例,以发掘出中国古代国际法渊源.<公法导源>在近代中国移植国际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公法导源>彰显的文化多元起源现念和中西文化交流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