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秦巴山区农民温饱尚未完全解决。因此,在秦巴山区农村经济开发研究中,粮食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甘肃秦巴山区最贫困的是舟曲县.1986年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35.03元,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02.39元,是全省农民收入最低的县.人均生产粮食138.2公斤,国家回销农村粮食人均132.6公斤,粮食生产自给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2.
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湖南省农民人均劳动报酬收入达到914 3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85年的4 4 4 %上升到38 12 %。2 0 0 1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 2 3元,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近5 0 % ;2 0 0 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劳务收入的贡献率达到了75 % ,劳动报酬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一、农村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加大。近年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背景看,世界经济出现了走低趋势,美国经济增长明显回落,日本经济增长乏力,东南亚地区问题较多…  相似文献   

3.
促进鲁西北农村经济全面增长的对策陈延明地处鲁西北的聊城,是一个农业大区,但并不是一个农业强区。1992年,全区农村人口占全省的7%,耕地占全省的8%,而农村社会总产值却仅占全省的3.5%,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数低286元。促进这一地区农村经济全面...  相似文献   

4.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南昌县自1982年以来昕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绩,充分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全县农村自实行改革以来,成效显著。1986年与改革前的1981年相比,农业产值增长57.27%,乡(镇)村企业产值增长157.8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8.25%,农村粮食商品率1986年达到53.27%。全县农村各业生产开始趋向市场导向,以集体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货币流通的新变化张卫东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基础地位的加强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经济面貌发生可喜的变化。据德兴市农行对30户农民家庭收入跟踪调查情况表明:1993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达1105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1.6%,农民人均持...  相似文献   

6.
兖溪村位于屯溪区阳湖镇东南部,东面与紫阜村相接,西至许家棚,南至三充村,北至柏山,所辖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共425户、1428人2006年,该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47.42万元,同比增加21.25万元:村经济总收入达71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91元,同比增长13.4%:村集体资产累积达到8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老区农村经济上有很大发展。老区村委会有94%通了公路,99%的村通了电。全省26个重点老区县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指标,分别是1987年的8.7倍、15.2倍、5.0倍和6.2倍。全省绝大多数老区已经基本脱贫,有的老区县、乡、村、户已跨入小康行列,有的己进入宽裕型小康。老区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在思想文化方面,福建老区发挥政治优势,以老区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教育群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农民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上也…  相似文献   

8.
开拓农村市场,已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重要关节点,农村市场的开拓主要取决于农民收入的增加。然而,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严重滞后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1997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96元,比1996年的增长幅度下降了4.4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2160元,仅比1997增长3.3%。农民收入增长放慢,  相似文献   

9.
同全国一样,陕西的乡镇企业也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到1997年底,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0%,其中乡镇工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1%;从业人员占全省农村劳动力的28%;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全省财政收入的13.8%来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为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人、转移农村劳动力、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陕西与经济发达省份相比,乡镇企业初期的历史使命还没有完成。第一,陕西乡镇企业的80%集中在关中地区,其中的40%又集中在西安市,陕南、陕北仅占20%,发展很不平衡。第二,…  相似文献   

10.
<正>在我国12亿人口中.有9亿多居住在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和农民生活状况如何,是个事关全局的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也要看到,人多地少这一基本国情,使农村产生了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随之也产生了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民工潮”.我省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滞后,经济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的问题也相当突出.吸收、消化、转移这部分劳动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点.为此,我们对我省农村牧区7村1000户农牧户进行了“劳动力跨地区(出县)流动情况”的调查.并就全省农村牧区劳动力流动作一透视.当前我省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特点这次调查的七个村中,四个是农业村,其分布为“川水地区的贵德县河阴镇大史家村、浅山地区的乐都县中岭乡业善洼村、脑山地区的湟中县大才乡小磨村以及半川半浅的互助县双树乡高羌村;三个牧区村(牧委会),其分布为环湖地区的刚察县依克乌兰乡亚秀村、共和县倒淌河乡哈乙亥村和青南地区的达日县沃赛乡直却牧委会.可以说这7个村(委)基本上代表了我省农村牧区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其劳动力流动情况也大体代表我省各  相似文献   

11.
<正> 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佛山市,从1979年到1986年短短的八年间,经济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工农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33亿元上升到1986年的128亿元,增长2.87倍,年均递增18.4%,比全省的增长速度高出6.4%;1984年已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第一个翻番;1987年达到157亿元,比1986年增长22.7%,预计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70亿元左右,提前12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国民收入由1978年的17亿元跃升到1986年的54.29亿元,增长2.2倍,年均递增15.6%,比全省高4.7%;人均国民收入1495元;1987年国民收入达78亿元,比增16.95%;198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93.36亿元,比1978年增长5.7倍,年均递增24.3%;农民人均年收入1986年为1016元,比1978年增加了800  相似文献   

12.
一、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云南乡镇企业进入一个以一定速度和规模发展的新时期,日益显示出在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功能:第一、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开拓了广阔领域。1986年,全省乡镇企业从业人数达125.65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8.5%。昆明市的西山区、官渡区,玉溪市等7个县(市、区)的乡镇企业从业人数占农村总劳动力20~38%。第二、乡镇企业总收入持续增长,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的比重随之上升。全省乡镇企业总收入1986年达34.5亿元,分别为1978、1980年的9.6倍、5.8倍,年均递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榆中县来紫堡乡火家店村农民,从自己人多地少、劳动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欠缺的实际出发,积极兴办亦工亦农的建筑工程队,组织剩余劳动力进城搞副业,走依靠工副业致富的道路。近五年来,这支一百六十多人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民建筑队伍,在兰州制药厂、省二轻公司、小西坪粮库等单位施工,竣工面积累计二万一千八百一十六平方米,总收入二百六十一万元,通过给生产队提成、给社员分配等渠道,五年使火家店村增加收入一百二十万元(人均一千三百多元),工程队累计积累六十四万元(包括固定资产)。随着工副业收入的增加,这个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九八三年,全村一百五十五户人家中有一百七十多人在建筑工程队工作,全村九百人人均收入四百八十元,其中工副业收入近四百元,工农业比重为:四比一。 这个建筑工程队是怎样使火家店村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区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显示,1992年同1980年相比,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73.68增加到731.69元,平均每年增加8.87%;1992年同1985年相比,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02.96元增加到731.69元,增加428.73元,平均每年增长8.8%,增长速度接近全国水平.1980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当于全国的90.7%,而到1992年相当于全国的93.3%,12年间上升了2.6个百分点.同时,不同层次的农民收入水平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9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人口,占农业总人口的5.72%,比1985年占22.4%减少了16.68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74.5%;纯收入在200元至500元的占54.46%,比1985年占69.15%减少14.69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21.2%,纯收入在500至1000元的占33.96%,比1985年占8.06%增大了25.63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3.18倍;纯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5.86%.比1985年占0.39%,增大了5.47个百分点,增长幅度为14.03倍,贫困人口由1000多万减少到500万.在我区底子薄、条件差、国家投资少,改革开放起步晚的情况下取得这样的成就,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5.
一、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次转移是我国全面发展的需要   2 0世纪 80年代 ,中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经过近 2 0年的发展 ,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亿人 ,实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的第一次大转移 ,为中国农村发展、经济腾飞、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农村劳动力第一次转移的主要特点是 :转移方向单一 ,主要转移到乡镇企业为主的第二产业 ;转移的空间有限 ,“离土不离乡” ,主要在村和乡的空间范围内转移 ;转移主要依靠国家和集体投资兴办企业来实现的 ,政府行为起着主导作用 ;转移的结果 ,农村劳动力成了走进工厂的农民。中国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16.
一、静海工业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以来,静海县以大邱庄为代表的乡镇工业企业蓬勃发展。到1986年,乡(镇)、村两级的工交建企业已发展到1830多家,从业人员达到93000多人,占农村整半劳力总数的56%;农村工业产值为7356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4.59%,比1978年增加了14.5倍,占全县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84.63%。农村工业已成为静海县经济的主导产业。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在我国推行土地规模经营,不能采取一刀切。若盲目采取某一种方式,可能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 1998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62元,来自农业的人均纯收入为1237.4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约57.2%,表明我国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仍靠农业……  相似文献   

18.
80年代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历史性转折。引人注目的是苏南乡镇工业的蓬勃发展、苏北新商品粮基地的崛起,促进了全省国民经济的振兴。但是还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南北差距在拉大,特别是淮北地区(徐、淮、连、盐四市),农民人均收入虽然翻了一番,但自1985年以来农民人均实际收入(扣除物价指数)出现了负增长。1985—1990年年递减2.35%,与苏南年递增4.33%,形成明显反差。南北现有人均收入水平已由1984年的1:1.66扩大为1990年的1:2.37。特别是全省现有人均收入不足500元的7个县,不足400元的59个乡镇和不足300元的225个村,主要集中在淮北。显然,90年代全省要实现小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1.福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与未来发展趋势预测1.1福建经济发展概况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1994年,全省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25亿元(1990年不变价),比1978年增长6倍,年均递增率为1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678元(1990年不变价),为全国平均值的1.45倍;财政收入147.55亿元(现价),是1978年的9.79倍;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350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7.7元,分别为1978年的10.34倍和11.44倍。1994年底,福建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  相似文献   

2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贵州经济的发展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与全国及邻近省区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所扩大。1993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分别较1978年增长13倍、4.3倍和6.8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5%,发展速度不算慢。但同期,全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广西、云南、四川的差距分别拉大了0.9、8.0、4.9和1.4个百分点。同期,贵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而全国、云南、四川年均增长7.9%、7.9%、8.3%,分别比贵州高0.4、0.4和0.8个百分点。1978年,贵州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处于挂末地位,到1993年仍为倒数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