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帮人“圆梦”发现商机我叫李慧,出生在甘肃兰州市一个商人家庭。2000年从北京一所民办大学设计系毕业后,见家装市场生意非常好,我从老爸那里借了一笔钱,在京城开了一家小型的室内装修公司。那段时间,正是买房装修的高潮期。因我们的收费公道,设计有创意,很快就有了良好的口碑。短短两年时间,除还清了老爸的借款外,我还赚了近20万元。周围的人对我羡慕极了,都说我迟早是做大老板的料,听得自己飘飘然。其实,有很  相似文献   

2.
2003年3月20日.在伊拉克战争打响之际.貌不惊人的洛阳小伙子在观看此次战事的电视时.意外地发现了商机.短短一个月时间,就轻松地挣了30余万……  相似文献   

3.
有垃圾的地方就有人捡破烂,他们捡废铜烂铁、捡酒瓶、捡旧书报……有一种破烂几乎没人捡,那就是建筑工地上的破瓷片。可是,在广东佛山,却偏偏有一个人靠捡它发了财。  相似文献   

4.
花忆 《女性天地》2007,(10):30-30
错过的爱情,还可以重来吗? 故事总是这样开始的,从前有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他们一起牵手走过田野、走过大地,一起坐在广场的香樟树下,数枝桠里的星光。后来呢,后来他们分手了,然后在故事里等待着编剧给他们一个重逢。  相似文献   

5.
<正>与瑞泽分手的那年我24岁。我们分手的理由很简单,我想去南方的城市寻梦,而他必须留在父母身边。我淡定地接受了事实,与瑞泽和平分手,为的是不想让这个自己曾经爱过的男人百般煎熬。可即使这样,我离开时还是带着些隐隐的怨,怨瑞泽太  相似文献   

6.
999朵怒放的玫瑰,88桌上千元的酒宴,66辆豪华轿车组成的迎亲队伍,在人们看来,这样的婚庆典礼该是多么盛大气派啊!可随着婚期的临近,新娘却不知所踪,而身为公  相似文献   

7.
位于北京西郊的专科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已成为北京地区“非典”危重病人的收治中心。从3月27日第一例“非典”病人入院,4月15日转移全部非“非典”病人成为“非典”专科医院,到4月28日记者采访的当日止,该院已收治“非典”危重病人累计250人,治愈出院9人,死亡20人。据院方介绍,最高峰的时候,这里一夜就接收了从其他医院转来的“非典”危重患者46人  相似文献   

8.
中国国家计生委的统计资料表明,2001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降至1%以下,自上个世纪70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30年中中国总计少出生人口近3亿,这是中国人口政策的巨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最近,不断有人收到这样的手机短信:“三陪小姐少了,夫妻关系好了,床上活动多了,计划生育抓紧了。感谢‘非典’!”张爱玲这个刻薄才女在她的《倾城之恋》里说,是战火成全了一对算计的男女,让他们在相依为命的感受中忘却前嫌。用这话来形容“非典”时期的许多夫妻、许多男女,是最合适不过的了。无意中成全人们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疫病,在那种朝不保夕的惊恐、慌乱、无助甚至绝望中,一点点现世的温情竟显得如此珍贵  相似文献   

10.
杨玉霞 《现代妇女》2005,(10):22-23
相信没有人会忘记,2003年那场可怕的灾难。至今我们还为自己的健康庆幸,也更懂得珍惜生命。而更让我记住那年的原因是我和张朝在“非典”中悄无声息地举行了婚礼——这场对我们的人生至关重要的仪式。我想说的是,“非典”不但没有抹杀我们婚礼的快乐,反而给我带来了最难忘的幸福时刻。我是个比较传统的人,父母曾长期生活在农村,我的童年也是在农村度过的。小的时候,常听妈妈在亲戚邻里面前抱怨自己命不好,结婚的时候穷,糊里糊涂地跟爸爸结了婚,也没请什么客人。现在看着年轻的女孩们结婚的时候一个比一个风光,心里就特别不好受。妈妈每次这…  相似文献   

11.
若水 《伴侣(A版)》2010,(7):46-47
正体贴丈夫带来灵感2008年12月,从家庭主妇转型为创业女性的姚敏,在经过认真的考察后,决定开始从事经销懒人使用的家庭奇趣电器的生意。在她看来,现在都市生活节奏快。很多人因为工作和事业的繁忙,聘请保姆或钟点工的费用又不菲,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如此奢侈的,所以,这些能够减轻家务负担的电器,一定会有市场。  相似文献   

12.
想想 《现代妇女》2010,(1):54-54
在东方人的审美观里,真正的美人是一定要有一对洒窝的.原本平凡无奇的脸庞,笑起来却灿若春花,两颊的酒窝里盛满了一汪温柔.<诗经>里形容女子风姿美貌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中的倩,就是指微笑时候出现在两颊的酒窝.不管是人造的,还是天生的,酒窝都会让你的魅力指数上升好几个等级哦!  相似文献   

13.
眼下,依靠科学战胜“非典”疫病的意识,已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了。  相似文献   

14.
人们几乎不假思索地接受了“非典”是一场公共危机的说法。似乎没有问一声根据什么。是根据这场疫病的危害来说的?是根据意识形态、根据政治需要?还是根据其他的什么?如果大家有共识,承认SARS是一场危机,那它揭露的到底是什么危机?  相似文献   

15.
当"非典"骤然降临的时候,人类的生命受到了威胁,人们惊慌了。但就在人们惶恐的时候,却有那么一群人,日夜与"非典"患者亲密接触着,与"非典"病毒对抗着。他们就是"白衣天使",是于晓春这样的人们,他们在生与死之间体会着生命的可贵,亲情的可贵……  相似文献   

16.
17.
方欣公司是西安最大的一家国有控股的食品加工企业。它的前身是西安肉类联合加工厂,产品以生鲜肉为主,同时还有中山式肉制品,清真食品等。2000年,该公司试验推出真空包装的粽子,在西安市场以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信誉深得市场欢迎,每年端午节供不应求。在前三年的基础上,方欣公司从春节过后就开始准备生产,准备在2003年将产品在2002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总产量达到200万只。但是,突如其来的“非典”却完全打破了方欣公司的计划,给生产和销售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但是在“非典”的非常时期,方欣公司审时度势、冷静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8.
19.
湘南农村今年有过一则荒唐的传闻,说是一个婴儿刚出生就开口说话,告诉人们放鞭炮、食白糖、喝绿豆汤防治“非典”。一些神汉巫婆也放出话来,只要将神符贴在家门口,就可将“非典”拒于门外。明眼人不难看出,如果“非典”只靠贴神符、放鞭炮等等就可预防,那么,国家怎么会花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抗击“非典”?显而易见,这是那些险恶的贪婪之徒在制造混乱,企图发灾难财。可是,对那些流言、妖言,偏偏有人信,有人传。究其根底,是这些人不信科学信鬼神,不信政府信谣言。由此可知,抗击“非典”,必须破除迷信,抵制妖言。插图/毛国保抗击“非典…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是目前爆发的非典型肺炎最恐怖的特征。在广州,有一位重症非典型肺炎病人,因其传染能力特强而被喻称为“非典毒王”。不但他自己的十几名亲属先后被传染,而且在14天抢救过程中,又传染了50多位医务人员,甚至连救护车司机和担架工人都未能幸免。明知有高度的危险,我们的医务人员却没有退缩: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等前后四批医务人员冒死投入救治,在百名“白衣天使”前仆后继的护卫下,“毒王”终于病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