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网络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和谐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呈现出生态危机.国际网络监管为我国解决网络生态危机提供了直接的参照系,我国只有借鉴其他国家监管经验的理论资源,结合我国网络发展的实际,在监管整个过程中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方法,紧抓监管重点,"绿色、和谐、文明"和谐网络生态以及和谐社会的最终构建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白衣天使"是医生崇高形象的文化表达,但是在网络环境下,"白衣天使"的社会形象却被污名化为"白衣狼",医生的职业道德伦理正在经历一次巨大的考验。医生社会形象的逆转与互联网环境下的医患报道的虚拟性、情绪化、高参与性等特征密切相关。在网络环境下,只有从加强相关法律建设、讲述有温度的医患故事、加强医德建设等方面入手,才能重塑并提升医生的社会形象,化解医患关系的危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网络文化及其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化具有媒介特殊性、高时效性、开放性、虚拟性等基本特征。由于传统过滤技术的弊端、一些网络行为的危害、网络相关法律的缺失等原因,有必要对网络文化加以法律规制。对此,应充分发挥国家管理主体的主导作用、网络用户的主体作用以及社会中间层的基础作用,建立互联网信息评议评价制度,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绿色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4.
网络法律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法律应运而生.从法理学的角度对网络法律进行审视,研究其基本精神和理念,夯实网络法律的理论基础,探求网络法律理论研究的趋势,对更好的构建网络法律体系至关重要.文章指出网络法律的基本理念为秩序维护、权利保护和自由共享并进一步提出"网络法理学"的概念.尽管这种提法在学界还很生涩,却是网络法律研究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抽象的内在本质和价值只有通过外在结构和机制的表达,才能够得到清晰的呈现。在解读公共领域结构性要素及其运行机制的基础上,肯定了网络公共领域的兴起,并从生态学的视角对网络公共领域进行了解析。分析了网络公共领域中个体网民的行为失范、网络种群的极化倾向、网络群落的民意稀释以及网络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和谐因素等生态失衡现象,并从公共理性的培育、网络空间的把关、信息鸿沟的弥合、法律制度的供给及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回归等方面提出了网络公共领域生态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意识形态出现了新的动态特点,而把握网络意识形态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战略大局的"重要一环"。网络意识形态领域至关重要,因此治理网络意识形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追求网络政治理想合理化,打造网民的政治共识;促进网络舆论理性化,构建和谐网络生态文明;搭建健康文明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政治思想交互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和谐网络建设,而和谐网络建设也高度契合和谐社会的内在诉求。在理论内涵、功能界定、价值追求和性质定位上,构建网络和谐与构建现实和谐有着相似的路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域下谈网络建设,就是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重视和谐网络的构建,强化网络管理的和谐理念,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8.
杨蕾  张遥 《理论界》2008,(1):156-157
"恶搞"是一种以文本、声音和视图为表达方式,以消解取材对象元价值为指向的当下流行于网络的特殊现象.一段时间以来,网络恶搞带着伪"文化时尚"的面具,利用了网络媒介丰富的表现形式,并借助Internet的交互性、快捷性、广泛性,在Internet上大行其道.通过对当今人、事的恶搞、对流行、热门元素的恶搞、对古典名著的恶搞、对红色经典的恶搞,对道德、传统、法律的庄严进行了解构和消解.本文从网络恶搞现象的存在、认识及判断入手,提出加强网络文化的规范化管理、立法和监督;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唱响主旋律,构建和谐的网络媒介环境,使网络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集聚地和传播地的主张.  相似文献   

9.
网络社会作为人类发展全新的社会场景,其法律构建必须尊重和维护它本身的特性。本文从网络社会的特性入手,分析网络社会法律应呈现的状态,并指出法律在网络社会中发展变迁的趋势:民主性得到极大的提升;自由和平等的法律价值得到进一步张扬;法律从"国家之法"向"世界之法"发展。  相似文献   

10.
绿色经济是新发展观指导下的经济与环境和谐的生态经济,体现为循环经济、绿色GDP和绿色劳动。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等西方人本主义、人力资本和福利经济等经济学说、绿党生态观、现代管理和后现代管理理论等为构建绿色劳动理念提供了思想渊源。从本质上说,绿色劳动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实现劳动与自然和谐、实现社会关系和谐的生态劳动,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和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现了现实的绿色劳动。绿色劳动还要求劳动要素与资本要素关系的调整,促进二者达到和谐。  相似文献   

11.
在教育信息技术化进程中,网络教学环境是和谐校园环境的核心部分,是师生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文章基于和谐理念,对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构成进行分析,认为它包括三要素:人、网络以及人和网络之间的关系总和,并论述了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物化体现及其活动主体,如学生、教师和网管人员三者的精神诉求,探讨了构建和谐校园网络教学环境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网络媒体的公众参与性与舆论自由性,使网络文化呈现多元化、个性化和去精美化的生态特征,这就要求传统意义上作为把关人的编辑角色必须适应新的变化,在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环境的同时,充分尊重网络个性,并随时警惕文化偏执,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可以说,在传统与现代、社会准则与网络个性之间取得平衡是网络编辑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具备的技能.  相似文献   

13.
新兴的网络法律文化存在多重悖论,主要包括高度自由与缺乏自律、"硬法"与"软法"、传统中心的解构和新型中心的崛起、平等与特权、民主与暴政、权利与责任等。其根源来自于身份的虚拟与身体的缺席之间的巨大差异、传统的压制型法律文化、网络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应当通过加强"内生性"网络立法,发挥网络"软法"的作用,推行网络实名制,借助非政府组织(NGO)实行立体化网络公共管理,推进和谐的网络法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化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积极有利因素,但同时也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在网络时代背景下,如何趋利避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当今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我们要着力打造网络主流文化阵地、构建网络道德体系、搭建网络"主体精神屏障"、完善网络文化实践体系,让网络文化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网络社会的发展、网络环境的净化以及网络秩序的规范,亟需提高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和谐网络的构建呼唤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网络主体要在遵循无害原则、尊重原则、适度原则以及诚信原则的基础上,把握道德自律的内容,建立牢固的精神屏障,做到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对网络资源取之有道、用之有度,使网络真正成为宣传科学发展观、展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风采的重要载体,以虚拟网络世界的和谐来促进整个社会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16.
网络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 ,网络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部分。针对网络对现实社会道德的巨大冲击 ,应当从理论层面、法律层面、技术层面和文化层面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网络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法律应运而生。从法理学的角度对网络法律进行审视,研究其基本理念和原则,探求网络法律法理学研究的趋势,对更好地构建网络法律体系至关重要。以“网络人”为出发点,通过法哲学和法社会学的分析,得出网络法律的基本理念为秩序维护、权利保护和自由共享。网络法律的基本原则为促进网络发展原则、利益均衡原则、可行性(技术性)原则以及全球化原则。  相似文献   

18.
从人-机-环境看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人-机-环境系统工程角度,分析我国网络文化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原因,提出从"人"--网络文化安全的教育体系、"机"--网络文化安全的技术防范体系、"环境"--网络文化的政策法规、管理及标准规范体系构建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网络生成与法律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时代,环境风险的社会放大获得了新的场域,环境风险信息通过网络实现放大,产生涟漪效应,并导致严重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次级后果。其生成的主要原因是网络规制立法相对滞后、现实利益表达机制不畅、网络公共领域逐渐形成、地方政府环境风险应对失策等。因此需要完善环境风险网络沟通的法律保障机制,建立环境风险网络生成的法律预防机制,构建环境风险相关各方的利益整合机制,健全环境风险网络社会放大的监管追责机制,以有效应对环境风险社会放大的网络生成。  相似文献   

20.
网络暴力的形成机制及治理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满荣 《兰州学刊》2009,(11):148-151
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来看,网络暴力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网络暴力之所以出现并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主要是由网络自身的特性、网民的结构及其文化层次、群体极化、网络道德及法律的缺失、转换空间的“正义”诉求等众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对此,我们可以从网络、网络运营商、网民、现实社会四个层面着手,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治理和预防网络暴力,从而实现网络和谐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