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逝》是一篇内蕴丰富的作品 :其一 ,反省了“五四”现代女性解放价值理念的历史虚妄性和男性中心主义文化霸权 ;其二 ,子君的精神高度刚刚达到娜拉出走前的水平 ,但都象征了女性生存的困境 ;其三 ,小说呈现主题的歧义与模糊 ,涓生性格展开时的某些突兀转变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鲁迅的小说《伤逝》以女性追逐爱情自由的表层,揭示出女性从独立出走而后又回归的悲剧; 20世纪80年代亦舒的《我的前半生》小说对《伤逝》中子君的命运延续构思出多种可能性; 21世纪秦雯编剧的《我的前半生》电视剧在尊重亦舒的"子君"出走方式的基础上,创作出女性追求精神与物质独立的必然性。"子君"作为鲁迅笔下"娜拉出走"的典型女性,囿于五四初期思想启蒙的软弱性的时代背景,在出走后"无路可走"。在亦舒《我的前半生》小说及其原著改编的同名电视剧中,由多位女性在实践着"子君"出走之路的多重性与虚幻性,反映出不同时期女性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出走"、追求独立时突破局限和障碍的艰难和循环反复性。  相似文献   

3.
在电影《伤逝》中,子君与娜拉、涓生与子君构成了多重镜像。子君由于爱的匮乏而大胆地学习娜拉的举动,重复娜拉的话语,在镜像娜拉的启示下,她开始发现了自我。子君在获得爱情后,依附于涓生,很快忘却了娜拉。而涓生则将自己的启蒙理想投射到了子君身上,子君其实是他心生的幻象,以此来向现实抗衡。平庸的子君形象是他自卑心理的呈现,他要离开子君,就是想要抛弃旧我,获得新生。电影的改编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导演需要在把握原著精髓基础上进行艺术形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4.
19世纪末,易卜生的剧本《玩偶之家》在挪威、伦敦正式上演,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决裂出走时的关门声在全世界回响。40多年后,鲁迅小说《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也在喟叹多次后默然离开家门,跨出永远离开丈夫的艰难步伐。这两位女性,都剖有过幸福的家庭生活,最后却都走上叛逆出走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旋风倾覆了他们的生活之舟呢? 1 “我是一个人,…至少要学做一个人”,这是《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非人”地位后而发出的呼喊。挪威位处于欧洲边陲,经济发展较慢,直到19世纪,资本主义生产才开始活跃起来,西欧文艺复兴时代对于“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的“人”的呼唤,此时才在这儿得到回响。娜拉便是这样一个要唤回自我并要求独立的地  相似文献   

5.
“子君之死”是一个杰出的艺术范例李友益《宜昌师专学报)1994年第ZP上.刊登了一篇题为《“子君之死”是鲁迅的一个艺术失误》的文章。它轻而易举地断定;“《伤逝》是一篇失败的小说。”实在令人惊讶。仔细拜读之后.仍然感到实难苟同。《失误》的主要论据有三:...  相似文献   

6.
在《玩偶之家》和《伤逝》中,两位大师以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了两位新女性娜拉和子君。她们追求妇女个性解放,喊出了妇女的独立宣言,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说明,《伤逝》中子君之死在细节上的空白并非失误,子君之死有其深刻的必然性,不是某种观念的图解。并进一步指出,作品不仅揭露了封建势力对追求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们的迫害,更重要的是告诉他们,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经受和战胜社会给予的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的多种压力和迫害,同时认真克服自身的缺陷,才有可能取得自由和幸福。  相似文献   

8.
1923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其后两年,他又以小说《伤逝》形象地展现出觉醒的女性在出走后遭遇的不幸命运。《娜拉走后怎样》与《伤逝》深刻地揭示出个体解放并不等同于个体自由的获得。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受到了张爱玲的关注与赞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小说中,张爱玲延续并拓展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思想。对“娜拉走后怎样”的思索也成为了张爱玲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具有强烈女权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的耶利内克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女作家,她的《娜拉出走以后》好似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重构。但耶利内克的本意并不是要颠覆经典中的娜拉形象,而是要从女权的角度构建一个新的娜拉,回答出走后的娜拉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抗争。本文试图从双性同体角度解读《娜拉出走以后》的女性意识,从而揭示耶利内克对两性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沿着《伤逝》中不同的视点细读作品,可以看到涓生与子君存在着深深的隔膜。他们的爱情悲剧,主要是由这种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的国民性弱点造成的。《伤逝》的主旨可以解读为揭示国民性的冷漠与隔阂。  相似文献   

11.
在追求个性解放的道路上,易卜生借娜拉由满足到反叛,再到出走的人生轨迹,提出了妇女争取解放的"独立宣言",但是娜拉出走后的归宿却是盲目的;鲁迅借子君由反叛到出走,再到无助,最后又回到旧家庭的经历,辩证地宣告了个性解放的失败,同时也深刻地暗示出社会的根本改革才是妇女解放的真正道路.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伤逝》自问世以来,研究家们不仅对它的时代意义和人物形象等作了深入的研究,连“伤逝”这一标题的含义也都作了阐释。就我所看到的材料来看,几乎一致认为:所谓“伤逝”,就是伤痛地追念已经过去的人或事。如果从字面上看去,这种解释当然不错;但它将作为《伤逝》标题的“伤逝”也这样解释我却不敢苟同。第一,小说确实记叙了涓生、子君的爱情悲剧,但作者的用意只是让涓生和读者一味地沉溺于“伤痛地追念”中吗?第二,假如仅仅是追念往事,能反映涓生向  相似文献   

13.
在易卜生的<娜拉>诞生百年之后,极具争议的奥地利女作家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与之遥相呼应,续写娜拉的命运:<娜拉出走以后>,娜拉从玩偶之家中出走后从天使蜕变成妓女.从二人的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社会影响入手,解读娜拉这一角色及其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鲁迅小说《伤逝》中油鸡、小狗和小鸟的动物形象入手,作者认为,油鸡成为子君为官太太暗斗的导火索,也是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成为寄托子君内心孤独情感的一个载体;小狗阿随的形象更加深刻地揭示了一个贫困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生活窘况;小鸟则是涓生、子君他们自己的象征.这些动物形象在作为小说叙事线索的同时,鲁迅通过它们引发了对涓生、子君一类小人物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5.
论子君的悲剧刘迎秋鲁迅的《伤逝》是一部以青年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代表了“五四”及其退潮时期婚姻爱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通过男主人公涓生对往事的回忆与追悔,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涓生与子君从热恋到同居,到终于破裂酿成悲剧的整个过程。小说自始至终充满着凄...  相似文献   

16.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手记的形式,内心独自所传达的深沉悲哀,强烈的抒情色彩,都非常独特、引人注目,也令人困惑:为什么鲁迅在此时会有唯一的爱情题材小说?为什么被“五四”风浪摇醒的青年的恋爱却以悲剧结束?为什么悲哀的调子如此深沉,这在同期作家的小说中很突出,在他自己的小说中也仅此一篇?何以子君在同居前后判若两人?半年交际,暮春同居,十月失业,冬春之交子君被接走,初春就死去,时间的进行何以这样仓促……?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探索《伤逝》的性质,鲁迅先生的生活与《伤逝》创作的关系,并据此探讨悲剧的根源及作者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易卜生名剧《玩偶之家》中女主人公娜拉出走之原因历来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娜拉的女权主义思想鼓励她离开玩偶之家;有观点认为失去在家庭的统治地位使娜拉极度失望,愤而出走。笔者赞同后一观点,认为娜拉最终出走的原因在于她失去了从前那些可爱的玩偶,变得心灰意冷。鉴于目前尚无人运用话语分析来证明此观点,文章试用该理论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8.
女性反抗者悲剧的解锁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君、爱姑形象分别出自于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伤逝》与《离婚》。鲁迅是站在一个思想家的高度来揭示两位最具反抗性的女性的悲剧命运。通过作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站在作品背后的作为先知者和青年思想导师的鲁迅的伟大人格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伤逝》中涓生与子君的爱情婚姻悲剧的具体分析,指出文本存在着启蒙意识、封建意识、生存意识与忏悔意识等多种意识形态,并且各种观念之间相互驳诘与渗透,文本的多重主题因此体现出"对话性"的特点。《伤逝》显示了作者矛盾性思维的复杂性与未完成性,并且具有某种哲学品格。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学的传统中,女性拯救一直是个不变的主题。《城堡》中的女性和《伤逝》中的子君,对于主人公来说,都在一定意义上扮演着拯救者的形象。但她们最终都无力承担起拯救主人公命运的重任。卡夫卡内心深处强大的焦虑感,与鲁迅灵魂中的彷徨,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情绪书写融入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但是卡夫卡是面对内心焦虑和不安惶恐情绪的书写,而鲁迅对子君的塑造,则反映了他的爱情在新旧道德夹击下产生的灵魂中的矛盾、痛苦和焦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