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文献述评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任远  邬民乐 《人口研究》2006,30(3):87-94
通过文献综述,对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主要因素进行一些理论性的述评,并总结提出4方面的基本结论:第一,移民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受到移民社会资本或社会网络的影响,社会资本影响着流动人口在城市的生活、发展和融合;第二,以户籍制度为依托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以及一系列与户口相关的社会福利制度对流动人口的限制与排斥,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有着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教育、培训,以及工作经历,是流动人口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式,并促进其社会融合;第四,流动人口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和处境,是他们社会融合状况的表现,也影响其社会融合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妇女经济地位与妇女人力资本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国内外的许多研究成果表明,妇女地位的定位及改善的最终因素是经济实力因素。在宏观上,妇女群体参政权、就业权、受教育权、婚姻生育自主权等诸多权力被法律逐步认可及社会地位逐步提高,均是由于妇女在国家经济中作用不断增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大所致。在微观上,国内一些有关妇女家庭地位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诸多影响妇女家庭地位因素中,如收入、年龄、受教育年限、孩子数量等,无论城乡,均是妇女个人经济收入与其家庭地位相关度最高。经济实力,在现代社会,不仅是指对个人收入、财产及其它物质资本的拥有,还应包括对凝结在劳动者身上以先进的知识技术为标志的高智能高技能的人力资本的拥有。按当代经济学人力资本学说的理论,经济实力应是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总和。在某些条件下,决定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融入是一个经典的社会学话题,而流动前后获得的各类人力资本是移民融入的决定要素之一.文章实证研究了国内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对社会融入的影响.总体而言,人力资本大都提升收入水平,促进社区参与,增强对流入地文化理念的接纳和长期居留意愿.但是,人力资本与不同融入维度之间的关系并非整齐划一,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对文化的影响最小;在多个人力资本变量中,岗位就业年数对融入的影响最为一致,其作用不亚于正规教育.这些都表明,人力资本与融入之间存在一种有差别的关系,因融入的维度和测量指标而异.但是,不是提高了收入,流动人口就能全面融入:提升流动人口流入前的人力资本,强化流动后的工作经验积累,对于流动人口的全面融入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农村男性精英在城市化的过程中 ,有追求向上流动的现实需求 ;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城市独生女家庭由于女性独有的社会生存能力缺陷 ,面临着养老危机。同时 ,在城乡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与控制机制的城乡差别作用下 ,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出现较农村早得多 ,在这种现实背景下 ,二者的互补性促成结合 ,从而形成独特的、城乡互补的“填充”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并不能有效真实地反映流动人口的失业状况,致使流动人口的失业问题未充分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从江苏省流动人口失业现状看,虽然政府已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干预,但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户籍制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一直未能有效解决,致使流动人口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影响江苏省流动人口失业的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性别与年龄、职业、户籍身份与居留时间等,为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切实改善流动人口的失业状况。  相似文献   

6.
基于上海市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的调查数据,文章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和本地居民的社会接纳度的结构及现状进行了探讨。并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了个人特征、经济因素及社会作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感、本地居民社会接纳度的影响方式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本地居民的主观接纳意愿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感影响最为显著;社会地位较高的本地居民形成了对流动人口主观上排斥、客观上依赖的矛盾现象,社会地位较低的本地居民则相反;流动人口的自身素质、经济实力以及社会参与对其社会融入至关重要;另外,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存在着流动人口既想融入大城市,又融入困难的尴尬现象。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是双向的、互动的,也是漫长的、艰巨的,需要政府、本地居民以及流动人口自身的不断努力。  相似文献   

7.
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背景下,流动人口在健康层面仍存在诸多不平等。本文立足社会因果论的结构性视角,基于2016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首先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LR)考察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健康素养的影响,并以二分类概率单位回归模型(BPR)和零膨胀负二项模型(ZINB)来检验社会经济地位和健康素养对流动人口健康结果的影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健康素养和健康结果之间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本文还采用工具变量法(Ⅳ)进行进一步的回归分析以得出稳健结果。计量结果显示以教育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地位对流动人口的健康素养状况产生显著影响;健康素养对其健康结果亦有显著正效应,健康素养越高者,其自评健康状况越好,慢性病发生的可能性也越小,由此在统计上验证了健康素养是理解社会结构与健康不平等之间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在此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及相关政策因素对于流动人口中的两个核心群体(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的差异化因果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中的教育与收入以及社会政策维度的本地健康档案建制对于农民工与流动白领的健康素养呈现出差异化的影响。因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验证了强化流动人口健康素养对减少其流动经历中的健康损耗以及提高其健康水平的作用;同时刻画出上述机制在流动人口的两个核心群体间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8.
在有关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主要关注点是市场化改革的优化资源配置作用。文章的论点是,制度变迁不仅改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还通过提升人力资本的经济回报来提高其激励效率。作者利用47个城市的制度变迁、教育收益率、经济增长率等数据,研究城市经济增长差异,对制度变革的人力资本激励效应进行了检验,初步证实了“制度变革—人力资本回报提高—经济增长”这一假设。  相似文献   

9.
开发人力资本 提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质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现代经济学中,完整的“资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资本,另一种形式是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的众多场合,人力资本甚至发挥着比物质资本更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存在着量多质低的现状,根据人力资本理论,以提高农村人力资源质量为目标,探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力  韩建  简丽  张建军  易萍  刘强  范君 《西北人口》2008,29(1):122-125
人口大流动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新生的重要社会问题,重庆市作为西部的新兴直辖市和首批国家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既是西部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地之一,也是重要的流动人口流出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工作面临新挑战.本文就重庆市流动人口的特征,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流动人口的就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全面提升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已成为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迫切任务。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教育发挥着基础性、持久性、引领性的作用,是实现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同时,受教育程度作为劳动者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工作能力的评定。然而对于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流动人口来说,教育对这一群体的就业质量究竟有怎样的影响?本文将通过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运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受教育程度对流动人口就业质量的影响,比较受教育程度对不同性别流动人口就业质量影响的差异。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的增加将会显著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质量,表现为收入增加,工作时间减少,就业稳定性增加以及社会保障参保率提高;在流动人口内部,教育对男性流动人口就业质量、收入和就业稳定性的提高作用大于女性;而对减少女性流动人口工作时间,提升获得社会保障可能性的影响更大。根据研究结果,结合我国国情,建议重视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财政投入,加大落后地区的义务教育宣传力度,增加对落后地区女性的教育投资,保障女性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12.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人力资本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其中突出的就是人力资本的分化和老化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干部职工群体社会资本较为严重的差异性。从消除社会资本群体性的差异出发,我们应该积极发挥社会资本的正效功能,利用社会资本多角度地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个人人力资本的提升与企业群体性人力资本的提高。只有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并获得社会资本的社会性支持,才能够保障人力资本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核心推动力,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快速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韵  罗有贤 《西北人口》2008,29(5):55-58,63
本文基于未来收益法估算了我国人力资本存量的货币价值.并利用Granger因果检验与变参数模型,从城乡两个方面分析了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联系以及关联程度的动态变化,本文的结论是,农村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带动力明显偏低,是人力资本开发中亟待突破的瓶颈因素;城镇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有着大于农村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贡献率,但其粗放的开发利用方式不具可持续性,需逐步转向依靠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拉动经济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教育回报率受到广泛关注。利用三省20个村庄近3 500个农村劳动力的大样本调查资料,采用改进的Mincer模型,分析我国城乡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状况以及地区间的差异。研究发现,我国城乡流动人口年平均教育回报率约为2%,其中初中、高中及以上的教育回报率约为3.3%,高于小学及以下的教育回报;城乡流动人口接受职业培训的回报率显著高于教育回报率,这暗示职业培训在城乡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积累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同区域之间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回报率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说明由于迁移成本等原因,当前我国非农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溢出效应还存在一定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15.
李萌 《人口研究》2004,28(6):70-75
根据武汉市调查数据,对不同部门流动者的收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建筑业、酒家、宾馆服务业和自雇经营等非正规部门内,乡城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积蓄、参加培训等人力资本特征对收入有着显著的贡献,职业培训对流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重要性甚至不亚于正规教育的作用;而在那些类似的正规部门的"企业单位"、"机关、医院、院校"里打工的流动者,人力资本对收入的贡献不仅不显著,反而被严重扭曲.  相似文献   

16.
“流动中国”的时代背景下,基于文化适应理论、压力过程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与语言经济学视角形成的综合分析框架开展对于流动人口中的族际通婚及其所带来的健康效度的探讨,是对费孝通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之下的民族交融与互嵌研究的有效学术延展。本文立足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系列计量模型和因果修正方法,验证了“少汉婚姻”对于流动中的少数民族人口健康结果的影响,同时刻画了前述影响的具体路径机制。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视域下“少汉婚姻”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结果带来积极效应,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值得分匹配等因果推断方法修正后,前述积极效应仍显著存在。在具体的影响路径中,收入回报、工作机会、社会参与、社会融入与流入地社会关系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此外,异质性检验还发现显著的健康积极效应主要体现在“受访者为农业户口、配偶为非农业户口”“受访者年龄小于配偶年龄”和“受访者教育水平与其配偶受教育水平不一致”婚配模式下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群体当中。本文在理论与实证视野下,对于“流动”与“少数民族”双重符号在身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健康进行研究,为在健康层面涵盖不同类型“亚人口”的“健康中国2030”愿景的实现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7.
城乡大学毕业生在工作转换上的差异,一直以来广受关注却缺乏实证考察。研究表明:当前大学毕业生发生工作转换的比例并不高,城乡两类大学毕业生在工作转换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人力资本有利于大学毕业生的稳定就业,而工作年限与社会资本则会增加其工作转换的可能性。但更为细致的分析发现,与城镇家庭出生者相比,来自农村的大学毕业生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均呈明显的劣势,且对其工作转换的影响较弱,他们工作转换后的回报也甚微,这意味着城乡差异与资本累积的不平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生计资本理论,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2015年在安徽巢湖地区进行的“安徽省老年人福利状况”调查数据,研究在中国劳动力外流背景下子女迁移对农村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子女迁移导致老年家庭户人力资本减少、社会资本增加;但没有直接增加老年家庭户的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虽然子女迁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老年家庭户生计资本的水平和结构,但这种影响是以家庭结构为条件的.子女迁移拉大了与子女同住的老年家庭户在金融资本上的差距,弥补了不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劣势,而自然资本作为农村老年人生产生活的重条件不受其子女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滇西某大型道路建设工地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风险进行调研与分析,该工地流动人口所面临的主要艾滋病风险是高危商业性性行为。深入调研发现,因其特殊的行业特征,工地流动人口中形成了对商业性性行为默许、容忍、合理化的氛围,对于所面临的艾滋病风险存在侥幸心理,各职业人群由于知识、社会经济处境不同,其与艾滋病相关的高危行为有明显差异。基于研究发现,本文对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干预实践、艾滋病预防研究的社会人文视角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提出了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流动人口及其家庭在城镇安居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内容,探索影响其定居城镇的决定因素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住有所居的视角出发,探讨非正规的产权住房——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小产权房通过其价格低廉化和在购买后形成的事实性占有提高了流动人口的定居意愿,但在现实中仍应高度警惕和重视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完整市民化和正规房地产市场健康运作带来的诸多负面挑战;第二,小产权房对流动人口定居意愿的“锁定”效应存在显著的群体异质性,在法律意识淡薄和对廉价住房需求高的“初中”“收入低”“老一代”流动人口群体中的影响作用更加明显,说明经济地位偏低和法律风险感知能力弱的流动人口在面对小产权房的低廉性时更容易作出“非理性”选择。这一结果预示着提供可负担的保障性住房和稳定城市住房价格,将附着在小产权房上的“廉价保障房”功能剥离开来,可能是解决小产权房问题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时,在治理和整顿存量小产权房时,要对蜗居其中的弱势流动人口群体予以充分的人文关怀,找寻保障弱势流动人口群体的住房权益与解决小产权房问题之间的平衡点和兼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