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7年,加藤典洋以"战败后论"为题,提示了日本"战后"话语的延续,揭示出战后日本社会的"扭曲性结构"。1998年,江藤淳撰写《二次战败》一书,指出日本面对美国再度经历一场"战败",如何脱离美国、谋求自身独立成为日本反思与批判战后自我的重要问题。2013年,白井聪提出"永续战败论",将日本"战败"上升到国家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层次,突出了日本面对"战败"的逻辑悖论与病理构造。2015年,绪形康以日本与中国为对象重提"二次战败论",就面对走向复兴的中国,日本将走向何处、将如何与中国交往进行了阐释。审视"战败后论""二次战败论""永续战败论",其背后潜藏着"自我—他者"的二元性的对立、对抗的思维结构,突显了战后日本"不可再败"的话语结构与强化国家主体意识的自我认识,同时也昭示出日本的对外认识之中始终存在着"中心与边缘"的全球化或地缘化的思维结构,或将对21世纪的中日关系产生根本性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是战后日本思想观念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将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变革视为传统与现代交叉的纵横座标的话,那么战后日本儒学观念的演变就是传统纵座标,而战后日本思想观念的“西化”则是现代横座标。同前者一样,后者也是促进战后日本实现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精神驱动力之一。一随着日本的战败和美国的对日占领,日本民族结束了由于战争造成的隔绝封闭状  相似文献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读《战后日本的对外开放》纪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经济系副教授朱立南,最近出版了一部集其近年日本经济研究之大成的专著─-《战后日本的对外开放》。战后,日本逐渐从一个经济封闭的国家,转变为开放度较高的国家。日本开放经济体制的建立,大致是沿...  相似文献   

4.
试析吉田茂的中国政策观吉林师范学院郑毅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美军以联合国军的名义占领日本本土。在美国占领期间日本对外关系中断,战后日本外交的重新展开,是从吉田内阁时期开始的。吉田茂是依据《日本国宪法》选举产生的战后第一任首相,也是对战后...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的日本知识分子面对战败的事实,感到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新的伦理重建价值系统来回应秩序和价值危机,作为"学者大臣"的天野贞祐制定了被称作"天野敕语"的《国民实践要领》,体现了他关于"道义国家"重建的设想。以天野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依然无法摆脱对《教育敕语》价值系统的迷执,导致战后日本道德环境的畸形发展,以至不仅没有克服战后初期的精神伦理困境,反而为日本民主伦理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并由此拉开了修改《教育基本法》的帷幕。  相似文献   

6.
加藤周一是战后日本著名学者、评论家。战后初期,他与中村真一郎、福永武彦合著的《1946年文学考察》从东西方文学比较的角度,对日本文学和日本社会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和辛辣的讽刺,被认为“象征着从精神锁国的战时体制中的解放”,是“战败后纪念碑式的作品”([日]粕谷一希:《战后思潮》,第96~97页)。1955年,加藤周一发表了《日本文化的杂种性》等文章,提出了日本文化是杂种文化的这一命题,引起了日本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本文试就加藤周一提出的杂种文化理论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战后 5 0年 ,日中关系及日本的中国研究处在转折关头。其间积累的研究成果固然不少 ,若作为“研究史”来概括的话 ,给人的感觉依然还是“战后日本思想史”的反映。战后日本的学术研究 ,无论哪个领域 ,都是以战败为契机进行自我批判 ,在此基础上批判和否定日本的学术研究。所谓战后日本思想史 ,就是指在这种“反省”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没发生什么 ,思想界怎样出现真空以及如何变质的历史。1 945年以后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思想界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1 970年前后 ,“左右的对立其实没有意义”的想法出现在日本。从日中思想交流史方面看 ,日本…  相似文献   

8.
日本三省堂1985年4月出版了由中村尚美、君岛和彦、平田哲男编辑的《史料日本近现代史》全三卷。其第一卷为《近代日本的形成》(开国到大逆事件、合并朝鲜),第二卷为《大日本帝国的轨观》(大正德谟克拉西到战败),第三卷为《战后日本的道路》(被占领时期到1980年)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战后派文学中,有一位独特的人物—安部公房(1924——)。他从唯美主义走上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艺术的道路。因其发表作品的时间略晚于执战后文坛牛耳的野间宏等人,故被列为第二战后派。安部公房出生后不久即随父母前往当时的满洲奉天(即今沈阳市),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直到日本战败后回国。早年的这段经历,对他文学风格的形成影响很大。《道路终点处的路标》(1948)、《野兽们向往故乡》(1957)等作品就写了作者在殖民地的生活及战败体验。  相似文献   

10.
日本经济企划厅研究所主任研究官吉富胜曾经谈到:在外国人看来,日本经济发展中有许多奇怪的现象。其中,最突出的是为什么战后日本能在短短的1/4世纪里,从战败的废墟中得到恢复,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为什么在战后资  相似文献   

11.
日中两国间的广泛交流,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而且在学术领域,也渐渐活跃起来.1979年9月中旬,由经济、法律和历史方面的八名学者组成的日本社会科学代表团对中国进行了为时两周的访问.代表团回国后,《朝日新闻社》召开了有团长都留重人(一桥大学名誉教授、《朝日新闻》社论顾问)、团员宇泽弘文(东京大学教授)和伊东光晴(千叶大学教授)参加的座谈会,就中国伴随经济现代化出现的问题、中国经济学界的现状和日中经济合作的可喜形势等问题,交换了意见.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东北大学高教研究所孙浩日本政府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战后尤为注重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本学者早在1962年编著的《日本的成长与教育》一书中就坦言道:“日本虽然在战争中几乎丧失了四分之一的经济物质条件,但支撑战后如此辉煌的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中美英反法西斯盟国在《开罗宣言》中对处置日本海外领地进行了原则规定,盟国的立场和态度充分体现在"三个所有"的规定上。处置日本海外领土中,琉球群岛的地位和定性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战后处置日本本土问题。西方国家对琉球群岛的立场是清晰的,即琉球群岛不是日本固有领土。《波茨坦公告》是《开罗宣言》处置日本的原则规定的逻辑发展,其对战后日本领土主权作出明确规定,即战后日本领土主权仅限于其本土四岛及盟国决定的临近小岛礁。将日本所有武装力量及附属民事机构从北纬30°线以南地区驱逐出去是《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法律文件的实施要求,也是日本战败的必然,由此北纬30°线成为战后中日海上岛屿领土的分界线。  相似文献   

14.
一部关于战后日本外交的力作——评《战后日本外交(1945-1995)》刘德有在20世纪,日本是一个在历史的激流中大起大落、激烈浮沉的国家。由于这个原因,六七十年代日本在经济上再次崛起之后,每当历史发生重大变化,人们总要问“日本向何处去”?特别是冷战的...  相似文献   

15.
2000年以来,日本NHK纪录片中的战败话语主要是从"围绕战略、组织和媒体而展开的战败原因讨论""围绕伤亡、苦难和创伤而展开的战争后果叙述"和"基于宣告投降和审判事件的回溯"三个方面展开,而战败话语传递出来的意识形态的产生机制与表现形式,是理解战后日本历史认知的关键。通过NHK纪录片战败话语的媒介内容分析,可以发现战败话语未能厘清日本的侵略者身份,存在过于强烈的受害者意识,亦未能以事实视角去看待参战各国之间的关系。日本媒体对战败的历史认知中存在暧昧性,对战争的反思存在偏见性,也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反战思想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战后日本的市民参与:战败社会的复兴》(Civic Engagement In Postwar Japan:The Revival of A Defeated Society)的作者鹿毛·利枝子(Rieko Kage)于200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日本东京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富布莱特基金学者(Fulbright Scholar)  相似文献   

17.
日本无赖派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学思潮。它是日本战败的产物,也是战后日本最早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文学思潮。 这一文学思潮兴起的时代背景是:日本战败,从昔日称霸一时的“皇国”而沦为被占领国,列岛一派衰败景象,政治、经  相似文献   

18.
日本:政府·企业·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府·企业·市场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宋绍英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战后世界资本主义在总体上“现代化”了,而且基于各国国情的差异,以及由此而来的经营理念的不同,资本主义各国所采取的经济模式也开始多样化起来,出现了以美...  相似文献   

19.
论战后日本租税立法的特点中山大学法律学系姚秀兰日本税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以明治维新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分界点,日本税制可划分为古代税制、近代资本主义税制和战后现代税制3个发展阶段。古代税制主要模仿了我国唐朝的“租庸调”制,...  相似文献   

20.
历史的观察与思考——评《日本战后五十年》肖伟自从跨入近代以来,日本不断作出惊世之举,这或许就是世人关注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经历了军事侵略的彻底失败之后,战后日本将重心移向了经济发展,并且在经济上异军突起,形成了对世界新的冲击波。从60年代起,世界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