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意识兴起,为了解决其中出现的"历史"问题,海德格尔在1922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中,对该词的意义进行了解构。这一解构显露出了对历史意义的一种更深刻理解:应当从我们自己的当今时代出发,把历史理解为属于自己的东西;历史乃是生活自身的历史,必须投入到生活体验中去,在其中解构生活,让生活恢复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将实为理论反思产物的"纯粹意识"作为终极的存在,早期海德格尔则将前理论的"实际生活经验"理解为最终的源泉."纯粹意识自我"是生活的看客,而"实际生活经验自身"则是置身于意蕴世界中的历史性个体."纯粹意识"试图外在地构造一切意义和真理,而"实际生活经验"早已生活在意蕴和真理之中."纯粹意识"是超时间的永恒在场,而"实际生活经验"则是时间性和历史性的动荡. 相似文献
3.
以回应他那个时代的哲学的代表性观念(生活体验是概念所不能通达的)为契机,海德格尔在早期弗莱堡时期看到了一种新的"方法"迫切性和重要性,而这种方法的最为根本和关键之处在于:适合于言说实际生活经验的"前理论"和"动荡"特征,从而获得对它的原初理解,赢得决断本真生存的恰当时机和境域。正是凭借这种方法,海德格尔才取得了哲学上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老舍基督教观念的形成及其对早期文学创作的影响,揭示了老舍文学创作中的基督教文化底蕴,即:在耶稣基督里都成一的平等思想和献身精神以及一种内在的审视人类的目光和关切民族命运的爱心启悟。肯定了老舍先生塑造理想人格和改造国民灵魂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5.
原初经验是“实事本身”所意谓的东西,现象学还原的要旨在于排除一切前见,剥离一切理念化外衣,以重建我们与经验的直接关联,亦即回到原初经验.自康德以来,哲学在原初经验问题上尝试过三种不同的方案,最终都由于各自或明或暗地执持感性与知性之间的形而上学对立而走入了死胡同.现象学的历史意义在于,通过对感性与知性之间对立的消解,胡塞尔开启了从判断明见性回溯直观明见性的新路径,从而将思想纳入与经验的原初关联.最终,这一原初关联在生活世界的问题性中得以具体展显. 相似文献
6.
“形式显示”是早期海德格尔提出的一种现象学方法。关于这种方法与康德所开创的现代先验哲学的关系,学界存在长久的争论。事实上,海德格尔对康德兼有继承和批判,因此形式显示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先验方法,但“先验”这个词在此被重新定义。他沿着先验主义的道路,对传统先验哲学的形式主义作了进一步的还原,最终达到一个原初的实际生活经验领域... 相似文献
7.
早期基督教的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的起源和发展一直是古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的古史研究者对古代的宗教与社会问题进行了长期探索,这里发表的五篇文章分别表达了研究者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刘家和认为,比较研究还应继续做同中察异的工作,就宗教与历史之关系而言,中国的三代与古代希腊、罗马本来各不相同;但不论前者的邦国,还是后者的城邦,都有自己的守护之神,这点又是相同的;可是在此之上,前者还有天或皇天上帝,后者则无,原因之一是由于前者在地上有最高的天下共主,而后者则无。杨共乐认为,敬重神灵,墨守礼仪,以敬神束缚民众,以礼仪统一思想,是罗马早期宗教具有的明显的目的性;敬仰民族神明,宽容外邦神灵,又使罗马的宗教传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开放性;早期罗马的宗教传统是多神崇拜但有秩序,宽容外神但有原则,主要表现在新的外神从未渗透到罗马旧有宗教的核心,后者一直保持着主导地位。刘林海指出,基督教最初并非罗马的唯一选择,其优势是在历史过程中逐步确立的;罗马传统宗教自我更新的失败则把基督教推向了国教的地位。蒋重跃对《新约》的道德金规则与《论语》的忠恕思想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都主张博爱。但《新约》的金规则只有肯定式的表达,因为基督教的博爱来自上帝,上帝是无限的,上帝的爱也要无限地向外推出去;《论语》的忠恕思想则既有肯定式,也有否定式的表达,由于儒家的博爱来自人自身,人是有限的,所以人类之爱既可向外推出去,又要向内加以限制。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异。王献华在分析雅各布森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认为,对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的研究和对早期两河流域社会与文化的历史研究必须是合二为一的学术进程;在早期两河流域宗教研究中,神灵史的路径可以认为是下一阶段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早期存在论思想对以此在为基础的生存论有一定的依赖性。因此 ,对此在存在情态的生存论追问成为存在论的中心任务。在此在的存在情态中 ,死亡及其涌逼而来的“畏”和异乎寻常的“纯粹的无” ,揭示了此在生存的秘密和存在的真谛。它奠定了海德格尔存在论最源始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原初状态是罗尔斯正义理论中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方面。它是罗尔斯设置的一种选择机制,由选择环境和选择对象构成。选择环境包括中等匮乏的客观环境和无知之幕加相互冷淡的主观环境。其选择对象就是正义的两个原则。原初状态的设置是一种显隐互往的论证方式,一方面以显的方式强调无知之幕和相互冷淡的契约各方,另一方面以隐的方式表达自由平等的理性个人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1.
12.
论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平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2(6):65-69
“事实”是一个重要的框架性概念。凡能够使得某陈述为真的任何东西都是事实。对事实的表达离不开陈述,但事实并不是陈述;事实也不是事物自身。原初事实是独立于人类制度而存在的事实;制度性事实的核心要素是集体意向性。集体意向性并不能为其所指向的对象增添任何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的特征,它唯一增添的是地位功能,而这种地位功能又必须要有原初事实作为其载体。虽然任何事实都是客观的,但原初事实与制度性事实的客观性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14.
基督教大学早期发展中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大学的“中国化”进程自其诞生之日起即亦启动 ,大学在建立之初就曾试图融合中国文化 ,将自己的课程设置定位于“中西并重” ,其“中西合璧”的建筑式样也反映出对中西文化强烈的折衷主义色彩。然而 ,在其早期 (2 0世纪 2 0年代以前 )的发展过程中 ,基督教大学却不得不迎合了当时“兴西学”的社会潮流而表现为浓郁的西化色彩 ,其实这也许可以说是其“中国化”的另类表现 相似文献
15.
被称为“诗人哲学家”的海德格尔,其文艺美学思想建立在其哲学基础之上,是其哲学观点的延伸和论证。在对传统文艺美学思想反叛同时,海德格尔提出了艺术作品中主客体相统一的观点,考证了艺术的本质是存在者真理的揭示,强调存在先于存在者,从而指出诗是一种“存在的创建”,它通过语言去神思存在。尽管海德格尔的文艺美学思想是唯心主义的,然而它对艺术在社会、历史、人生方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的肯定是启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在华早期医疗事业论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34———1887年是近代基督教医疗事业在中国的早期发展阶段。这一事业之所以在近代中国产生,与基督教的宗教本质、中国政府的宗教政策、中国的医疗卫生、生活环境、西方社会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中西社会交互作用的产物。早期教会医疗事业以1860年为界,分为初创时期和初步发展时期。教会医疗事业的早期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美〕斯坦利·罗森著赵雄峰译 《社会科学研究》2019,(2)
理论界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已多有讨论,本文对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提出了质疑和批评,批评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海德格尔把柏拉图解读为制造主义存在论的创始人;二是海德格尔在对柏拉图的解读中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化。造成海德格尔如此解读柏拉图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文本的误读。结论是,尽管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哲学斥责为柏拉图主义,但实际上海德格尔比他本人所想的要更接近柏拉图。 相似文献
18.
原初状态是罗尔斯为了推导出两个正义原则而定义的一个公平的讨价还价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选择过程。无知之幕是原初状态最显著的特征。这层幕迫使人们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遵循以下的原则:一是任何人都不能因为他的天生资质或者社会环境而处于一种事先有利(或者不利)的地位;二是任何人都无法选择只有利于自己的原则;三是个人倾向和偏好不会影响决定。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