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价值论、实践主客体辩证法、实践唯物史观合一的实践哲学体系,标志着马克思实践哲学创建的完成。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在哲学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把握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及其整个体系架构,对于我们今天,返本开新、构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来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时,通常的说法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积极成果,主要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即辩证法思想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内核”即唯物论思想。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它忽略了法国古典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中的作用,也未能正确地表述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两个理论来源:一是法国古典唯物主义;一是德国古典辩证法。法国古典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脚点、出发点,是其“基质”;德国古典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辩证法这一“灵魂”;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3.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人"和无产阶级为立场,以"人的解放"为主题,以实现"人的解放"的生产实践活动为主线,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实践活动,实现了由"生产逻辑"向"资本逻辑"的逻辑转变,揭示了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现实力量和现实路径,指出无产阶级只有消灭自身才能实现"人类的解放",从而实现了主观与客观、哲学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与立场之间存在一种辩证法。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根据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经验,对实践的含义和内容进行了新的理论概括和科学规定。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客观的活动”;列宁把实践称为“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认为实践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环节”和“交错点”。毛泽东同志进一步把实践的含义科学地表述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指出实践就是“做或行动”,是“人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试图主要通过对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的批判性考察,揭示西方现代性理论基础--"同一哲学"、"主体哲学"的深层的政治、经济、文化根源.阐明"同一哲学"、"主体哲学"的意识形态化功能,以及哲学对"先验自我"的美化(实体化),只是主体"在物化世界中现实无能的反应.凸现了马克思的"否定的辩证法"对现代性的批判与阿多诺等人的差异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确实存在哲学本体论.它既不是物质哲学本体论,也不是实践哲学本体论,更不是社会生产关系——实践本体论,而是劳动哲学本体论.这一本体论思想散见于马克思的哲学文献及政治经济学文献中.为了厘清这一本体论中的本体——劳动,马克思前无古人地揭示了劳动的原型性质、历史性质、属人性质、基础性质、预设性质和受动性质.这些性质的揭示有赖于对主观—客观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的批判,马克思所主张和运用的是主体—客体及二者之间辩证关系的哲学分析框架.汉娜·阿伦特以谬解“消灭劳动”提法的方式攻击马克思的劳动哲学本体论,但其思想混乱在马克思原生态的强劲思想逻辑面前暴露无遗.  相似文献   

8.
论马克思主义物质概念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突出了辩证法;恩格斯和列宁的物质概念突出了唯物论、客观论和实在论,列宁的物质概念与马克思的物质概念并非"完全一致";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发展了马克思的"实践和历史中介理论"。这三种形态一起展示了物质概念从辩证法到唯物论和实践论及历史观的整体认识过程。物质作为"思想客体"和"属人的对象"具有社会、历史和实践的性质,是人类长期总体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关联着一种社会理论或“社会哲学”。马克思社会理论的主要意图,并不是在“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之间实现外在统一或辩证调和,而是首先追问使得“客观”维度及其规律本身成为可能的那些现实条件,并在这些条件内部探寻“主体”得以出场的契机。从这一思路出发,可以在马克思社会理论中区分出社会规律的“等效表述”和“社会关系结构的自我再生产”两个层面,后者具有突出的“社会哲学”性质。借助康德哲学的“范导性原则”概念,可以把握两个层面之间的特殊关系,从而阐明马克思社会理论的“实践导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关于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继承并发展这一伟大理论遗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面。本文试就这一理论,谈谈我们的一些浅见。一、实践是主体—客体关系确立和发展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所谓主体—客体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他人(或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人作为主体,就是指他是自然界、社会和自己的主人。这里的主、客体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否定了哲学自身内在的规定性,以期实现由自由意识到实践力量的转化,从而充分肯定了实践力量的革命性。而“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的命题,又内在地与马克思提出的“消灭哲学”与“实现哲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以这种实践力量来“消灭哲学”使“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来“实现哲学”。同时,马克思又强调必须把哲学同革命实践、无产阶级的斗争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马克思要求“消灭哲学”和“实现哲学”,其宗旨在于强调哲学不应满足于对世界是什么的理解与说明,而应当致力于现存世界的革命化和人的解放,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超越历史上一切旧哲学的一次深刻变革,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哲学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以抽象的概念体系来反映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的社会运动,体现特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哲学的显著特点就在于,不存在超历史的、囊括所有哲学的统一的哲学定义,哲学的位置是由现实的实践活动以及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使哲学的理论主题从“世界何以可能”转向“人类解放何以可能”,使哲学的聚焦点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本体,从解释世界转向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矛盾关系的理论反思.辩证法的批判性与实践唯物主义的革命性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就是否定现存事物、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融为一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2007,(1)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李世忠撰文《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与体系架构》指出,马克思实践哲学不同于“解释世界”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与经院哲学,它是以“改变世界”为己任的“实践形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创建路径是:由经济学转升到哲学。即:由经济学范畴“劳动”上升为哲学概念“对象性”和“实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全面界定了他的实践哲学各范畴,尤其是“主体”、“客体”概念的本质含义,并对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从而形成了实践唯物论、实践认识论、实践主客体辩…  相似文献   

14.
张尚仁 《学术研究》2006,4(10):17-21
我们用了很多年的哲学教科书,对哲学的对象、哲学基本问题和物质观问题的阐述,其基本内容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而是旧哲学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并不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是研究“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是旧哲学的基本问题,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将旧哲学的基本问题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拉”回到旧哲学的轨道上去了。教科书将客观性和反映看作物质观的主要内容,而这两点正是马克思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两点。旧唯物主义从“客观方面”和“感性的对象”去理解物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还要从“主观方面”和“感性的活动”去理解事物。  相似文献   

15.
论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一种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释原则和看待一切问题的思维逻辑。同时,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对传统主体概念的否定与解构,超越了传统哲学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实现了主客同一。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实质,以实践这一本体的中介为基础,超越了传统唯物论与唯心论两极对立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结束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离的状况,使唯物论成为辩证的唯物论,辩证法成为唯物的辩证法,二者的有机结合,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那么究竟如何理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这种统一呢?一般的教科书认为,唯物论解决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即世界的本质问题,辩证法解决的是“世界状况怎么样”的问题。唯物论离开辩证法就不能将唯物论贯彻到底(例如旧唯物主义),辩证法离开唯物论就不能获得科学形态(例如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划分实践形式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对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明确规定,但从他们的有关论述可以窥测出一些信息. 先从他们对实践的定义来看.马克思说:“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7页)列宁说: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交错点=人的和人类历史的实践.”(《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0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理解主客体关系的出发点 众所周知,对主体和客体之间真实本质的揭示构成了科学实践观的核心内容。由马克思所创立的科学实践观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它为解决贯穿人类认识史中的基本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实践是造成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这一根本性矛盾的总根源。在人出现以前,自然界本身并不存在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自己劳动的结果。由于人所需耍的物品并不是自然界直接提供的,而是人劳  相似文献   

19.
<正> 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新哲学体系从现实的人出发,通过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进到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因而主体也是马克思新哲学体系的中心范畴之一.从现实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去考察、阐述主体,这是马克思研究主体的方法的显著特点.由此,马克思就同黑格尔哲学从脱离人的思维的运动和意识的历史以及费尔巴哈哲学从人的情感生活,去考察、阐述主体的做法区别开来.并且,马克思进而否定以“绝对理念”、“自我意识”和“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等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观点,确定“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主体观上突出了实际活动着的人和人的实际活动.马克思正是以这种唯物的和辩证的观点、方法为指导,去展开对主体的性质、需要及演变等问题的阐述的.  相似文献   

20.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向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如何理解"实践"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确认,以及我们对其的继承和发展,实践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大厦的基石.实践唯物主义体现了马克思发动哲学史上伟大变革的实质,终结了近代哲学的认识论困境并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实践的基础上,辩证法是人的"实践"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