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俊明 《文史哲》2003,(1):159-166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和实业家 ,其生平活动和著述 ,曾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广泛的影响。关于郑观应思想和生平的研究 ,曾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是对 194 9年以来郑观应研究的概况 ,分门别类 ,进行简要的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历史是在历次政治思想演变的推动发展的历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本文从时间、内容两方面界定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概念,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视角,简要探析了从"开眼看世界"到新民主主义思想的五类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及其演变过程,展示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整体画面,指出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两大主题,从三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强调了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谈爱国实业家范旭东的创业思想李运华我国近代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先生,毕生致力于创办化学工业。他抱着实业救国和科学救国的"书生之见",一心为振兴中华而创业,始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兴业,并高度重视人才和人的创造作用,一生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集中于事业,其业绩...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是我国近代社会矛盾发展的产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采用文献分析评议的方法,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对我国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财政思想作了探讨,管窥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近半个世纪的财政思想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虽其财政思想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但为现代财政学的研究开创了先河,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李永芳人口过剩是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也是加剧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近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种种颇有见地的过剩人口管理思想,这不仅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的启迪也是富有意义的。一、中国近代过剩人口形成...  相似文献   

6.
由于地理环境、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态等历史文化条件的差异,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与西方近代行政管理思想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前者是一种“小生产、大管理”模式,而后者则为“大生产、小管理”模式。本文对这两种管理思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并指出了其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关键词中国古代、西方近代、行政管理思想、比较  相似文献   

7.
李鹏程 《中州学刊》2006,(1):182-185
“经世文编”现象是晚清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化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发展的产物。“经世文编”现象的出现,是史学经世的具体例证,不仅为清代历史特别是晚清历史研究提供了庞大而密集的史料群,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严复,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代表之一.他于一八九五年译述的《天演论》是甲午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趋深化的产物;严复对中国近代文化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翻译了《天演论》,而更重要的则是他运用进化论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的实际,重新"改做"了《天演论》;严译《天演论》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占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略论郑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郑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是近代中西文化撞击的时代火花。郑观应破除传统观念,提出了“国以商为本”的思想主张,进而提出了建立上至“商部大臣”,下到各级“董事”的、完全独立于政治体系之外的、自成体系的商务管理体制,并就改进股份制、市场竞争、市场营销提出具体的新设想。尽管郑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并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下,为挽救民族危机的反映,还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不成熟的,但确是非常可贵的,在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份历史遗产对于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随着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引起重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研究也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注意。据不完全的了解,这种研究主要是在四个方面:通论中国近代的爱国主义问题,分别论述中国近代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人物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业  相似文献   

11.
吴克明 《船山学刊》2006,(1):130-132
近代中国历史的急迫呼唤,革命群众的慎重选择,不同党派的激烈论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可见,在近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政治新思潮的主流,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  相似文献   

12.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即学术界习称的西学东渐,是从利玛窦来华开始的。明末由耶稣会上传入的西学,是“古学”还是“新学”?这是评价西学东渐首先遇到的一大问题。这里的所谓“古学”,是指古代中世纪文化,“新学”则指随资本主义发展而出现的近代文化。长时间以来,西方资产阶级学者严重歪曲历史,过分夸大耶稣会上把西学传入中国的历史真相。而国内前哲在把被西方学者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的时候,则又不免矫枉过正,认定“耶稣会的本质就规定了他们不可能传来真正的科学”,他们不仅“不可能带来作为思想解放与思想革命的产物的近代…  相似文献   

13.
当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反对妖魔化革命, 正确评价近代中国革命,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正确评价近代中国革命,必须认清近代中国革命是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从历史长时段来看,近代中国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彻底扫除了障碍。  相似文献   

14.
尤学工 《理论界》2005,(1):195-196
民族危机孕育了梁启超自觉的历史教育意识,推动他开拓了近代历史教育的道路.梁启超以"新民"和提供"国民资治通鉴"为目的,以近代报刊为推行历史教育的主要手段,将丰富的历史内容和近代现念传达给国人,以期实现救亡图存的目标.这种历史教育思想孕育着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雏形,顺应了中国社会与中国史学走向近代的要求.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历史教育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5.
武艳敏 《兰州学刊》2006,(7):50-51,58
在洋务运动以后的清末,盛宣怀作为有举足轻重影响的官僚实业家,力主采取借洋债的办法解决开办实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在“致富”、“抵洋”、“保权”的思想支配下,盛宣怀主持并参与了多次借债活动,创办并经营了多个近代企业,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作用,当然,因借外债而造成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6.
一、中、西省理思想的渊源与整合人类的管理思想有两种类型,一种渊源于古希腊海洋文明的西方管理思想,它在近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演变为具有一定科学形态的管理理论,经过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已发展成为日臻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对现代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另一种即是渊源于华夏大河文明的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它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也曾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由于近代政治经济的落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未能与近代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相结合,自身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以至今人言管理必称西方,缺乏对中国传…  相似文献   

17.
董煊 《社会科学论坛》2006,(10):121-130
法国革命是人类历史尤其是中世纪以来欧洲历史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因而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法国革命的具体成果虽然有限,但却开辟了一个普遍革命的新时代,从而为实业社会开辟了道路。法国革命的不幸结局在于法学家和形而上学家的关于“自由”的形而上学学说,它是批判性的,因而只适合于破坏,不适合建设。近代社会是实业社会,它建立在实证政治学即促进实业发展的科学基础上,并以新基督教作为指导的道德原则。启蒙运动无限进步的理想将在实业社会得到最大的体现。建立实业社会的理想途径是王权与实业家之间的联盟,以和平方式实现。实业社会的政治将由统治转变为管理。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具有鲜明的中国历史特色,与中国的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历史有密切的联系.无论从国家统一还是从地方自治看,民族区域自治都有古代中国历史的经验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产物."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可以在中国近代、现代和当代历史中找到存在的理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有近现代历史的根据,其民主政治则有近代、现代和当代的根据.依法治国方略,不仅是对当代中国执政教训的总结,也是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国有关经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吕安兴 《学术论坛》2003,4(4):109-112
张謇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位大实业家 ,却偏偏“言商仍向儒” ,走上了“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 ,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无悔奋斗了一生。张謇办学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支撑他办学的动力是什么 ?文章从伦理视角探讨张謇的教育思想 ,旨在继承先贤的人格风范 ,发扬其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0.
张謇与民国初年的经济体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初年,在中国经济面临新转机和新困难之际,状元出身的南通大实业家张謇抵达北京,出任工商农林两部总长.在任职期间,张謇获得了推行经济改革思想和主张的机会,他提出了系列改革纲领,这些措施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设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发挥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