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货币。稳定货币和稳定物价是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实现这个最终目标,需要一个可直接操作的金融变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问目标。为了有效地控制社会总需求实现货币稳定,应选择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另外,中央银行还需要改革货币政策调控手段,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控手段,特别是经济手段,如存款准备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的改革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问题张天祀中介目标是货币政策从制订到最终自标实现中的中间变量。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中介目标是实现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保证,因而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一、我国中央银行货币...  相似文献   

3.
阮铮  孙淳 《理论界》2000,(5):30-31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经济手段之一 ,但作为制定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并不能任意控制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其效应 ,是政策制定者 (中央银行 )与政策调节对象 (公众 )在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 ,这种理性决策是双方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尽管是由央行作出的 ,但却不是由央行单方面主观作出的 ,它是在央行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特别是政策调节对象可能作出的反应及其对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影响的…  相似文献   

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并最终影响既定产出和价格目标的传递途径和作用机理.一国宏观经济调控需要高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分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效应的基础上,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增强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不能直接控制和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只能借助于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对最终目标紧密相关的中介指标的调节与控制来实现最终目标。中介指标是为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央银行采取更直接、更具体、并有数量界限的调控指标,它是终极政策目标的过渡性或传导性指标。中介指标是货币作用过程中~个十分重要的中间环节,对它们的选择是否正确以及选定后能否达到预期的调节效果,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如何选择一个适应我国情况的有效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体系是制订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挑战,本文拟就这一…  相似文献   

6.
在货币政策操作过程中,由于受短期目标的约束,以及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偏差和货币政策工具与政策调控时机选择不当,政策信息披露不及时等,都有可能误导公众预期和增加市场不确定性,从而引致货币政策操作风险.通过建立货币条件指数,并考察其实际值与均衡值之间的离差状况,结果表明货币条件指数及其缺口可用于间接测度政策操作风险的大小,所得到的风险指数可作为宏观调控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在推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如何充分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这是个亟待研究的重大问题。本文试图就货币政策对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目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行现状以及货币政策的选择取向等问题作如下探讨。一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它的主旨是通过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调节投资和消费,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达到平衡。货币政策的内容包括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和实现这些目标的一系列政策手段。现代经济实质上是一种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货币信用的活动…  相似文献   

8.
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对的是政策无效性,而政策无效性更深的层面是政策无奈性.在如何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速度的问题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在许多时候表现出"无奈性".通过对货币政策无奈性存在原因的剖析,从中认识其对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并得出改变中央银行独立性类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和资本市场自身发展共同推动成长的新兴市场,股票、债券资产价格的上涨及波动除了受到宏观经济及各项制度变革的基础性因素影响以外,还受到以货币政策为代表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调控和政府针对资本市场自身发展政策调控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GARCH均值方程模型和BEKK波动相关模型,透过数据分别考察了中国的股票与债券市场.分析认为,要实现我国货币政策目标,央行的货币政策应关注股票资产价格水平,但不需要时时盯住股票资产价格波动;央行的货币政策同样应关注债券资产价格水平,也不需要盯住债券资产价格的波动.央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直接调控我国的股票市场.  相似文献   

10.
在需求约束下 ,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或消费 ,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抑制作用。自 1 998年以来 ,我国政府先后推出一系列启动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两项是利息税与存款准备金。其目标是试图从公众和银行两个方面构造促使储蓄向投资或消费转化的政策渠道。本文重点分析在预期的影响下利息税与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有效性 ,指出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注意公众预期的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要对公众预期产生引导作用 ,通过对预期的调节 ,使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应有的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矛盾是通货膨胀压力明显。但宏观经济反映在总量上的矛盾,实际上是由国民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引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最重要工具,不仅要实现总量平衡,更多地应考虑如何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如果没有经济结构的优化,只是单纯地采取总量调控的措施,政策效果不会理想。因此,政府中长期调控目标应是优化经济结构,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配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金融手段主要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而采用的各种调节手段。它在我国宏观调控机制中虽占有重要地位,但其调节作用却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象某些论者所主张的那样居于核心地位和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居于宏观调控机制核心的,是国民经济计划。而本来是和市场相联系的金融调节手段,只有在体现计划意图和宏观经济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因势利导地发挥调节有计划商品经济运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开市场业务与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政策一起,被誉为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三大法宝"."三大法宝"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用于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一般性货币政策,现已成为发达国家中央银行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从西方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存款准备金工具作用比较剧烈,不宜经常采用;再贴现工具比较被动,只有商业银行要求贴现时才可发生作用;相比之下只有公开市场业务不但具有灵活有效、可操作性强、政策时滞短等优点,而且被认为是最普遍、最灵敏、最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实际操作都显示出极优的政策效果,尤其在美国它已是美联储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根据.从我国实际来看,1995年3月1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四章第二十二条规定,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策债券及外汇.这标志着公开市场业务已在法律上被确认为我国中央银行的一个新的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货币政策从直接调控方式转向间接调控方式 ,中央银行不断丰富货币政策工具 ,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 ,保证了经济的平稳运行。但同时 ,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功能 ,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 ,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 ,就要依赖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大开发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实现西部地区的现代化以及全国的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金融业作为西部大开发的起博器和供血库 ,在西部地区大开发中 ,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中 ,如何发挥金融的作用提出几点建议 :一、制定符合西部经济发展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控制、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方针与措施的总称。就一国的货币政策而言 ,应当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调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二是调节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三是保持长期连续的政策。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再贷款是我国中央银行实施信贷资金宏观管理的重要工具。也是目前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自1985年开始,再贷款逐步实行分层次管理。几年的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的路子无疑是走对了,取得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要管好用活中央银行再贷款,充分发挥其调控功能,应以便于操作,利于中央银行分层次调控和微观搞活为目标,具体改革构想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述评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争议与述评   存款准备金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也是我国一项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它的存在和操作构成 了中央银行其他货币政策操作的基础条件。我国自1984 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到目前为止, 中国准备金率历经多次调整,从调控货币供应量的效果 来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1998年的改革具有实 质性的意义,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一方面是 由于存款准备金制度本身的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客观 环境条件的制约。对此,理论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在 如何进行改革和完善方面,则…  相似文献   

18.
开放经济下的货币调控和政策搭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我国1993年和1994年实行以反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的宏观货币调控的分析,论证了单以货币政策来对付通货膨胀,效果并不理想。其基本原因,是由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下不可能兼顾稳定汇率和控制货币供应这两个目标。为此,本文提出了中央银行在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必须针对开放经济下的不同情况选择相应的政策手段,并进行适当的搭配,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率。作者还就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情况下如何调控由此而引起的资本流动,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有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币值和国际收支平衡。其中前三个目标为内部均衡目标,后一个则属于外部均衡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可供一国当局选择使用的政策工具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和直接管制。传统上,人们按其功能将这些政策分为两类:财政、货币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国内支出总量来发挥作用的,被视为一类工具,即支出变更政策,而汇率政策被视为另一类政策,即支出转换政策。通常都以汇率政策来实现外部均衡,以财政、货币政策来实现内部均衡。因此,客观上就形成了内外政策的组合及组合效应问题。本文…  相似文献   

20.
存款准备金制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金融制度,它不仅是商业银行存款支付能力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政策工具。近代中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长期缺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银行成立后开始致力于存款准备金制度建设。抗战时期存款准备金制度正式建立,并经历了准备金由四个国家银行共同保管到中央银行单独保管的演进历程。存款准备金制度虽然建立,但在实践中却背离初衷,未能发挥出应有的调剂金融的积极作用,这反映了国民政府中央银行的畸形发展和职能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