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928年,是张作霖任北京军政府大元帅的最后一年,由于日本田中义一内阁实行强硬干涉中国内政的政策,致使中日关系日趋恶化。田中内阁为了执行“满蒙积极政策”,与张作霖就“满蒙铁路问题”举行多次谈判,甚至强硬地要求张作霖完全地和无条件地实现“二十一条”的全部条款。但是,张作霖没有屈服日本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  相似文献   

2.
张作霖统治东三省期间,与日本帝国主义相勾结,以镇压人民反日斗争,换得日本对他的支持,积极充当日本侵略“满蒙”的工具,使日本侵略野心逐渐得以实现。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武装占领东北三省,长达十四年之久,这是和张作霖勾结日本,引狼入室分不开的。张作霖与日本有勾结和利用的一面;也存在着冲突和矛盾的一面。这种矛盾到后期表现极为突出。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日本炸死张作霖,就是这种矛盾激化和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就张日关系的问题,谈谈看法,欢迎批评指正。一、张作霖成为军阀,是日本侵略“满蒙”政策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对张作霖的评价亦应实事求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文史丛书《张作霖》(常城同志主编,以下简称《常编》)的《前言》说:“至今还没有一本较为系统的详细的 张作霖传记”。本书“对张作霖这个军阀的起家、称霸及其在北部中国进行反动统治的过程作一较为系统、详细的评述、使人们特别是青年同志们具体了解旧中国军 阀黑暗统治的一个侧面。”可见,《常 编》是一本张作霖传记,但却是只写其 “黑暗统治的”,因而结论必然是:“他.的一生,是反动的一生,祸国殃民的一生。”(第205页)这样评价张作霖是否恰 当,是值得研究的。 我认为,此书在评价张作霖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材料的取舍上不够…  相似文献   

4.
王元涛 《东西南北》2014,(17):71-73
标准的投机分子 孙中山的儿子,与张学良并称“民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孙科在《八十略述》中说:“从前听说张作霖是土匪出身,以为他粗鲁剽悍,及见面之后,方知他长得非常清秀,个子不高,不像土匪一类的人物。”足见,“土匪”之说,早在民国年间即已流传甚广。但事实上,张作霖从没当过土匪,倒是加入过正规军。张学良晚年在自述中说,张作霖为父报仇误杀他人后,曾在宋庆的毅军短暂栖身。  相似文献   

5.
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师张发奎,星期五上作文课时,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作文命题《记我家一位会发财的人》,结果,一个名叫朱小华的学生就交来这样一篇作文。全文摘抄如下: 我的爷爷病发财朱小华写我的爷爷在一个单位当局长,过去,常听奶奶抱怨爷爷:“官儿不小,挣钱不多,真没本事。”爷爷总是这样回答奶奶:“本事是工作,不是钱。”但是,近一年来,不见奶奶抱怨爷爷了,反听奶奶常这样夸爷爷:“老头子这几年干得不错,我也沾上光了。”我也觉察出,我家这一年钱多了。钱是怎么来的,我不明白。只有一件事,我知道得一清二楚。  相似文献   

6.
1925年11月,奉系将领郭松龄联合冯玉祥,起兵夏对张作霖,极大的震动了奉系军阀的统治。日本对“郭松龄倒戈事件”的发生早有予谋,认为这是扩大侵略东北权益,一举解决多年悬案的一次良机。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秋,在北陆地方举行大演习时,郭松龄以观战武官的身份到了日本,当时,郭曾拜托驹井德三说:“决定让张作霖隐退,以便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政权,并为此筹措了四千万元的经费。可是,在满洲有日本的权益,所以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谅解,就不能着手进行。因此,可否把我向政府有关方面引见一下。”驹井质问说:“一旦独立政权建成,和日本的悬案就能解决吗?”郭立即回答:“一定要一举  相似文献   

7.
正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崛起也往往伴随着经济上的发迹。张作霖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一路攀升到割据一方的"东北王",最后登上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的宝座,他本人也从不名一文、浪迹乡里的穷小子一跃成为民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大富翁。据1926年10月10日的成都《民视日报》所列财产表显示,在北洋时期,七十一个官僚军阀要人私产总额达六亿三千万元,而张作霖一个人独占五千万,高踞榜首。那么,从1902年接受清廷招抚到1928年皇姑屯事件中被炸身亡,在短短的26年时间里,张作霖到底  相似文献   

8.
尹铉哲  唐烈 《社科纵横》2014,(9):147-150
张作霖时期的奉系军阀对日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对日关系的重要阶段。甚至可以说张作霖时期的对日关系发展状况决定了九一八事变发生在东北,而非中国的其他地区。在这个阶段张作霖与日本其实形成的是一种互相利用的"互惠互利"关系。双方在这一时期即在合作当中存在矛盾,又有矛盾冲突当中存在合作关系。一般以第二次直奉战争为界限,前期是合作大于矛盾,后期是矛盾大于合作。史学界一般对这一时期张作霖的对日政策评价为具有两面性。众所周知,日本于《乙巳条约》签订之后把朝鲜变为自己的"保护国",1970年又打着"保护"间岛地区朝鲜人的幌子,在间岛地区没立了非法的"统监府间岛派出所",将势力深入到了地理位置重要且物产丰富的间岛地区。东北朝鲜人以及日本对东北朝鲜人的"保护"政策成为日本侵略东北的一枚重要棋子与此相对应,奉系军阀对东北朝鲜人的政策则成为其对日政策的一个缩影。《三矢协定》1的签订,标志着奉系军阀对东北朝鲜人的态度从"温和"转向"强硬"。  相似文献   

9.
正"我有一个念头特别强烈:珍惜每次机会,拍一个少一个了,我还想多拍几个。大家说我有变化,我跟得奖了一样高兴,说明我在走向成熟。"李雪健1980年在话剧《九一三事件》中扮演林彪,一举成名。同事说:把这小子化妆后搁天安门上能把人吓死。演出结束,王光美上台慰问,坚决不与"副统帅"握手。扮演张作霖是李雪健没想到的事情。1989年,他演过李大钊,并因此恨死了张作霖。  相似文献   

10.
辽宁近代的名人里,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大概是最有知名度的了.而张作霖的儿媳、张学良的原配夫人于凤至,正是出生在辽吉两省之交的郑家屯(当时辽源州的治所),她的父亲于文斗,则是辽源巨商、“丰聚长”粮号的老板. 堂堂奉系巨头张作霖,当初为啥选了个出身商家的女子当儿媳妇? 这当然与张作霖出身绿林、不重出身有关.纵观奉系高层啥样出身的都有,而且多为下层;再者,张氏父子思路多元,重视工商业,兴办过很多厂矿、商号、银行、铁路,奉系能够迅速崛起,东三省在奉系时期获得大发展,都与张氏父子的这个施政风格有关,著名的边业银行、南市场、北市场、奉天兵工厂、奉天总站也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1.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十七日(1901年6月3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房乡鄂家村张家窝堡。系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之长子。张学良1919年从东北讲武堂毕业后,相继任团、旅、师、军长等职,开始参与军机。1921年秋,应日本政府之邀,赴日参观秋操。日军操演十分整齐威武。张学良深感日军之强,非中国之福,尤其对东北更具威胁性。观操后,日人邀他参观甲午战争时日本从中国掠去的“战利品”,并问他有何感想,实际上“这是日本人在向他示威”。张虽回答说:“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今天的中国已不是甲午战争时的中国了”,但心里却惴惴不安,深为中国前途而忧。这次到日本参观军事演习,日本给他“留下很不好的印象”。①由于民族自  相似文献   

12.
王永江(1872—1972)字岷源,号铁龛,奉天省金县(今大连市金洲区)人。1916年张作霖任奉天督军之后,王永江先后任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财政厅长、代理奉天省长等职。王永江在全国尤其在东北和日本是一位颇有影响又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王永江是反日巨头;也有人说他是“日满一体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先驱者。”现就此问题,提些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读  相似文献   

13.
荐稿英雄榜     
一冰 《东西南北》2008,(5):47-47
最小的善行胜过最大的善念。暑假终于到了,约翰迫不及待地往家乡赶,他要去看望奶奶。奶奶是德国人,爷爷是美国人,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奶奶不懂英语,只会说德语,除了爷爷和家人,她不愿和其他人交流,  相似文献   

14.
抚顺元帅林     
《今日辽宁》2013,(1):94
元帅林位于抚顺市东35公里章党乡高丽营子村南高阜地带,占地约320公顷,始建于1929年5月,投资1400万元,是张学良将军为其父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修建的陵寝。元帅林预计3年完工,但正当工程韧具规模时爆发了九一八事变,工程停建。张作霖遗骸未葬于此,而是移葬锦县驿马坊。  相似文献   

15.
《东西南北》2014,(12):72-74
对于张学良来说,于凤至就像是一颗钻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光彩熠熠,千古贤妻,但,张学良爱的却是美艳欲滴的红宝石。于凤至虽然不同于那个时代的旧式女子,她有思想有文化有美貌,但是,她还是没能逃脱包办的命运,并且一路栽下去。错误的开始 于凤至的父亲曾经救过张作霖的命,张作霖无以为报,正好听一个算命先生说,救命恩人的女儿福泽深厚,凤命,她正好又叫于凤至。立刻就给儿子订了亲。  相似文献   

16.
我叫林金泰,今年80足岁,出生在1918年的阴历11月初七,展马。老家在浙江舟山的定海县,我也出生在那里,小时候由奶奶养我。我父亲有办个兄弟,但到我这一辈只有我一个男孩,所以奶奶一定要把我放在她身边才放心。长到8岁,要上学读书,父母在上海,奶奶才让我去了那里。可当时我心野,不愿读书,只读了2年。我13岁时,“一二·八”战争打响,我又回到舟山。我的姨爹木匠手艺很好,于是让我学木匠,可我还是贪玩,学了两年还没出师。我一边学木匠,一边还帮姨多家种田。一次我母亲回舟山,看见我人很注,十分心疼,又带我去了上海。到了上…  相似文献   

17.
元帅林已存世80余度春秋.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由京返奉途中,于皇姑屯被炸身亡;突变稍被平息,张家人紧急为其寻找墓地,召集著名术士及风水先生,遍察辽沈地区的名山大川;同年秋,张学良及家人最终择定以抚顺县第四区高丽营子村南的水龙卧村,作为张作霖的百年入土之所;1929年5月,命名为"元帅林"的张作霖墓园动工兴建,拟于1931年12月将张作霖迁葬此地,然而"九一八事变"使这一计划被打断;后来的事态表明,这竟意味着永远的终止.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世界各国所罕见的现象,即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各派新旧军阀及其进行的长期割据和频繁战争,这种现象,构成了“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个特征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群魔乱舞中,张作霖不仅在东北鹤立鸡群,而且在全国也称雄一时。他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的活动及其作用,较之其他反动军阀尤有代表性。列宁曾经指出: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本文即試图对张作霖称霸东北这个问题进行剖析,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个人本质方面去认识张作霖,来解释这些活动。这对研究近代军阀和东北地方史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消逝的钟声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琢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大林”当然是死的呀?  相似文献   

20.
张作霖与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张作霖的一生中,他与日本的关系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从其崛起到覆灭无不与日本密切相关.这是研究张作霖所不能迴避的问题,也是一个最难回答的问题.我们认为张作霖与日本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他们之间既有勾结利用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随着张作霖实力的发展变化,张日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其变化过程大体分以下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