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精神元素与物质硬件的空间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景与物”的统一,体现相生相长、景物共生的艺术观念,是当代国际上倡导的人、城市与环境相融合的最大主题,也是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理念的世界性话语。为此对如何实现城市景观的景物共生、怎样把握景观雕塑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综合表现,是明显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优良个性特征,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其实际意义越来越超出文化审美范畴,成为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空间则是构成城市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城市空间的角度研究武汉城市特色的演变进程,重点考察分析当代武汉城市空间布局,探讨如何培育当代武汉城市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曾走入的误区进行了理性的研究,分析了其盲动阶段的表现,指出盲动现象产生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更有意识领域方面的缘由.认为许多城市在公共空间建设上,尚未形成鲜明的本土特色,并针对此现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的城市建筑往往把人与环境的自然联系割断,使人的生存变得单调、紧张。雕塑作为空间关系中情感交流中心,美的联想的媒介,为城市创造着精神生活的空间,重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因而雕塑在城市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人文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城市空间营造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分为五个阶段,首先是1859年之前的古代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思想是中国传统的礼制思想;第二阶段是1859—1949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传统礼制和西方营造思想之间的相互融合;第三阶段是1949—1979年,这一阶段是在政府威权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第四阶段是1979—2009年,这一阶段是市场经济影响下的城市空间营造;第五阶段是2009年以及之后的中国,这一阶段将是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认同下的城市空间营造。  相似文献   

6.
论当代景观雕塑介入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视觉文化盛行的当下,艺术的接受者较之以往发生了巨变.以当代景观雕塑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在介入公共空间时,就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介入公共空间的有效方式的问题,即怎样有效介入公共空间更有利于当代景观雕塑的策略化生存,并使其艺术传播力达到最大化.于是,关注公共视读效果,实现艺术家与公众、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交流与互动,已成为当代景观雕塑有效介入公共空间的趋势,今后可能成为一种普泛化现象.运用接受反应理论、传播学等方法论来阐述和诠释这种有效的介入方式,可以使当代景观雕塑在公共空间的语境当中,在不断扩大其艺术传播力的过程当中,真正有效地实现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中街景雕塑存在的种种问题,以西安典型街景雕塑大唐不夜城街景雕塑群和雁塔美术一条街街景雕塑为例,从街景雕塑的主题与题材、功能与表现形式、尺度与视觉观赏特点、空间维度、材质的运用等五个方面来说明当代城市街景雕塑在规划和设计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并且从中总结了城市街景雕塑存在的问题以及在规划和设计中必须注意的几个方面,以使设计者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够为人们创造出更高质量的赏心悦目的街景雕塑作品。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价值论角度出发,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就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价值、历史真实性价值、社会价值"内涵和外延新的发展与变化方式进行探讨,从中寻找有利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方法发展的要素,同时提出要自觉警惕历史虚无思潮和商业资本相互结合之后对于历史文化精神和遗产的侵蚀、消解。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价值论角度出发,以全球化时代为背景,就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文化价值、历史真实性价值、社会价值”内涵和外延新的发展与变化方式进行探讨,从中寻找有利于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观念和方法发展的要素,同时提出要自觉警惕历史虚无思潮和商业资本相互结合之后对于历史文化精神和遗产的侵蚀、消解。  相似文献   

10.
雕塑艺术只有在打破对称的形式 ,摆脱“正面律”的平面观念之后 ,才能产生出最具空间性的圆雕。雕塑空间不同于物理空间 ,它诉诸知觉而且常与人体姿势同时呈现 ,具有“不可入”、“不兼容”、“个体性”等感性特征。雕塑空间关系到实体和虚空、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 ,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博士王志刚在来稿中指出:当代中国城市空间重构的实质是差异主体之间资源竞争的过程,其中主要包括资本的力量、政府的干预以及民众的影响,空间公正的问题在于权力和资本操纵了的空间生产通过"中心—边缘"、空间排斥、不平衡发展等空间运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立体化空间的发展,有效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全球性发展趋势。地下空间的空间负面特征和人在地下空间的不良心理感受使人们在地下空间移动时更加依赖标识环境的导向作用。城市地下空间标识环境应基于多感官、人性化的原则进行设计,使其具有易知性、适应性、亲切感。  相似文献   

13.
对于传统雕塑的态度,中国雕塑界基本有三种表现:即自觉型、盲从型和否决型。对中国传统雕塑和现代雕塑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具有突出的继承性、借鉴性和时代性特征。认真审视中国传统雕塑,并给以批判地继承和吸收,是今后中国雕塑事业发展和创新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工业园区的空间开发要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为指导,以科学、合理的功能定位和产业选择为依据,大力推进与主城空间结构的融合,加强和重视物质空间、网络空间、生态空间的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雕塑注重与公众的互动、与环境的协调变化 ,它是根据艺术家的想象力和环境空间的诸因素 ,合理地进行构想设计 ,创造出一个与公众环境互动协调的艺术空间来 ;同时 ,强化环境的特质 ,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城市公共雕塑与公众、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城市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城市游憩是城市居民在城市空间里发生的闲娱活动。城市游憩空间是聚集人们闲娱活动的建筑物内部空间和建筑物外部空间。文章以公共、半公共性游憩空间作为考察对象,以西方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上古至现代)的典型城市为例,追溯、阐述这两类空间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何种场所形式来实现对人们闲娱活动的聚集。  相似文献   

17.
场景理论的提出为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审视城市空间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场景理论视阈下,当代城市空间呈现审美价值、生产价值、美育价值等多元价值。场景亦已发展成为城市生活的载体,是地方艺术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理论将空间价值与艺术生态结合,场景赋能城市空间创新及生态构建:“场景为媒”激发城市创新链式反应,“景观句法”启发城市文化艺术规划。  相似文献   

18.
19.
以新城市社会学理论的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我国当代城市空间生产的特征,是一个新的视域。转型时期我国当代城市的空间生产呈现出新的特征,表现为资本、技术——工业理性刺激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出现环境污染、建设破坏、文化破坏等社会问题,城市空间的生产是不同社会群体对空间的角逐过程和结果,反映着政府、公共领域与个人的边界。城市空间的生产能动地、全面地反映着资本、权力、财富、社会地位、利益等社会关系的生产。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均已进行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在当今城市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日益紧张的形势下,城市地下空间的优越性逐渐展现出来:扩大城市容量,缓解城市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环境。当城市地下空间不再单纯局限于人防功能时,人们对其景观环境的需求日益增加。本文对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以期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