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王琪 《唐都学刊》2007,23(3):113-116
利用“语义异常组合”进行造词的现象由来已久。上古时期,人们已利用这种组合方式创造仿词和伪仿词。它们是在语法造词基础上的修辞造词,即关涉到语法层面也关涉到修辞层面。造词环境、人的认知活动及语言规律是影响造仿词和伪仿词的综合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里“可”字约略出现1770余次。同早期和同时代的白话小说《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等比较,《红》里“可”字出现的频率较高,用法也较为复杂。就其来源看,较多的是属于当时通行的普通话,但也有历史汉语语言成分的残存,北京地区的方言土语在书中也有反映。这样,由于普通话和方言,共时与历时等问题都纠缠在一起,再加上汉语复合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又是一致的,这就给我们考察“可”字的用法带来了不少的困难。本文试图从词(词素与词素的组合)、词组(词与词的组合)、句子三个不同平面上来探讨“可”字的功能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4.
目前,在谈及资产运用的文章里“保值”和“增值”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极高。其中,对于“保值”一词的理解没什么问题,它是指在运用资产的过程中,注意保全资产的原有价值,不使其有损失。比如,期初投入一亿元资产之后,在运营过程中,通过资严折旧、产品销售、货款回收等方式全部收回这笔投入,  相似文献   

5.
语病,指言语或文章中不妥当的地方,也就是在语言应用上违背规范法则而出现的毛病。报刊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工具,对于全社会的语言规范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最直接、最有效的影响。遗憾的是,近年来,报刊中的语病愈益严重。当前报刊中常见的语病有以下几种;一、混淆词性词性是一个词所属的类别。不同词性的词,有不同的组合功能,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一般情况下不能混用。有时出于修辞的需要,有的词也可能突破词类的界限而灵活运用,但这是有条件的.百混淆词性,任意“活用”,则是违反语言规范的,是一种语病。如:二:’l门)龙门…  相似文献   

6.
“范跑跑”词族的语言特征及其新闻传播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中,“范跑跑”、“躲猫猫”诞生于网络,热传于各种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并派生出一系列具有相似结构的新词形成了词族。它们的流行,有其语言的内在因素,也有外在的传播机理。独特的词语构形形态和叠字修辞模式,构成了这一词族的语言魅力;传播者心理的接近性和接受的定势效应,强化了该词族的舆论力量。在由网络舆论向主流舆论的溢散过程中,“范跑跑”词族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证明了当下媒体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诗词结构与诗庄词媚○孙绿江词,从它诞生之日起,便因其独具的文化因子而呈现出特有的柔媚香艳的风格特征。所谓“词为艳科”,“诗庄词媚”,“诗之境大,词之境狭”等等,都是在强调“词别是一家”,与传统的诗歌不同,婉约派也因此而被视为词坛之正宗。虽然在艳情诗中...  相似文献   

8.
“凡词无非言情”①。然情有普泛化之情感,有“别是一家”的个人之情感,故情有层次之别。秦观就是这样一位二者兼具的词家:“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②“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③“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④……那么,秦词又是如何处理人物情感层次的呢?一秦词所涉及之题材,无非“爱情”、“贬谪”、“怀古记游”,以及“抒情记梦”之类。题材之广,较之前辈词人之多,显示出作家健全的才性;对生活多方位的把握,同时赋予了作家深化情感的某种现实基础。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交织,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概括婉约、豪放之别和对词发展史进行宏观考察的基础上,指出:词初本具“豪放”之一体;流为“艳科”是词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在“艳科”成为词坛主流的情况下,“豪放”一脉也未尝中断;豪放词的“再生”是“复归”表象下的升华。  相似文献   

10.
用通常逻辑方法处理自然语言显示出:一、强调语句系统中句法规则的抽象性,刻画句法生成的一般规律;二、作为语句系统出发点的初始词项是没有内部结构的,是不可分析的。三、语言的生成严格遵循“只留不减”的组合原则。在认知科学看来,人们对自然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过程中要遵循认知对象的事理规律。用通常逻辑方法构造的句法规则没有满足这个要求,缺乏认知方面的限制,因而生成力过强;从认知规律看,关于对象局部的认识势必影响关于对象整体的认识,词的功能特征对短语乃至句子的形成是有作用的。而逻辑主张初始词项没有内部结构的思想显然不太恰当;自然语言在生成组合中,其功能特征可能出现“取舍并举”的情况,严格的逻辑组合原则似乎需要改进。对此,作者在有关汉语的时间语句系统中一定程度刻画了语言的认知特点,避免生成语义怪异的表达式;同时初步设想在类型-逻辑语法框架内凭借基本语词的特征结构及其合一运算规则来影响生成,以此符合认知他律;同时在生成组合中有所“舍弃”。  相似文献   

11.
朱连华  王永环 《社科纵横》2005,20(2):166-167
“协律”、“典重”、“高雅”、“浑成”、“铺叙”、“故实”等历来被认为是李清照对于词的要求,对这六者的性质及所指也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仍有可辩之处。“铺叙”与其它几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铺叙”属于写作方法。其意义不仅仅是针对晏几道词进行批评,还在于为当时慢词的进一步发展进行理论鼓吹,这在词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东汉以来,随着佛经的译入,汉语吸收了不少的梵语词。梵语词的介入,使一部分汉语原有词增添了新义,新增一义由于源于梵语而使该词“梵汉双遮”。本文要论述的“忄麽忄罗狼藉”、“狼藉”两词便是梵汉双源词  相似文献   

13.
动结式及其后置成分的语义、语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结式及其后置成分的语义、语法分析王大新01现代汉语中有这样一种特殊的组合,一般前面是一个单音节动词,后面是一个由表示结果的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充当的补语性成分,如“打死”、“救活”、“修好”、“弄坏”等。这种特殊的组合,我们称之为“动结式(组合)...  相似文献   

14.
敦煌遗书保存的唐人抄卷《云谣集》及其数量相当可观的曲子词,原卷所题很不一致,或称“杂曲子”(如云谣集杂曲子);或题“曲子”(如曲子望远行、伤蛇曲子);或称“词”(如剑气词、斗百草词)。早在本世纪初,当人们从敦煌遗书内发现这部分词作并进行整理校录的时候,其名目又有“佛曲”、“俗曲”、“曲子词”、“曲”“小曲”“词”之别,其后任二北统称之为“歌辞”。  相似文献   

15.
论稼轩词的风格──格式塔的启示蔡起福辛弃疾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他的词风豪放沉郁,苍劲悲凉,历来被人赞颂。对于他的豪放词风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或称之为“词论”,或评之为“以文为词”,或贬之为“别调”、“变格,”或责之为用事过多,等等。我认为要正确认...  相似文献   

16.
曹劼 《东西南北》2014,(6):35-35
“皇家”(Royal)这个词有多值钱,在英国可真是很难说。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英国理论语言学的拓荒者J.R.Firth的结构与系统理论,阐明了把该理论运用到词的搭配方面.即通过分析词的内在关系来掌握词的应用及搭配,有利于避免犯词语搭配不当的错误,并且强调在分析、观察词与词的内在关系时,要搞清词语的结构,注意收集、化分词汇的所属“系统”,明确非同类“系统”的词汇之间不能随意替换。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中继站     
汪洋 《东西南北》2010,(12):55-55
“肮脏”一词在今天只有一个意思:不洁净。但在古代,不仅读音不一样.而且意思也完全不一样,简直是天差地别。“肮”和“脏”各自的词义原先没有不洁净这个义项。“肮”本义是咽喉.比如古人有种死法叫“绝肮”,即割断咽喉而死。  相似文献   

19.
无可奈何花落去──以文本为基点论王国维《人间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专作情语”的开拓而使一系列作品体现出一缕不同寻常的异质,求异出新而使词的出路与诗接轨出现词的诗化,“力争第一义”最终使词成为演绎哲理的符码。在取径唐五代、北宋小词的基础上希望有所创造、有所突破,以实现作词的宏大理想,然而他在回归途中似乎愈走愈远,一小部分最能体现《人间词》西洋哲理特色的作品,在艺术上经不起推敲。《人间词》向五代、北宋的回归是失败的,王国维最终未能实现他恁高的创作祈愿。  相似文献   

20.
借助翻泽,“恋爱”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使“男女之情”在方式、体验、意义与评价上,因新的命名而发生改变,并进入公共话语,成为中国新伦理建构的突破口,产生了从晚清到“五四”一系列新道德命题及与之相应的新文学作品。晚清倡导的“自由结婚”,确立了婚娴以恋爱为前提、以当事人自决为主导的现代意识,并开创了文明结婚新风尚。民初,“恋爱”一词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度污名化,导致专写恋爱的言情小说普遍规避此词;但哀情小说对爱情精神品质的普遍推崇,却为五四“恋爱神圣”的出场奠定了基础。西方理论影响下建构的五四时期恋爱理论,有“恋爱自由”与“自由恋爱”的微殊差异,后者将新文化激进主义导向极端。五四恋爱文学在空间意象和恋爱描写上的创造,解构了压抑个人自由的家长权威,颠覆了传统道德,也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但个人主义的单维描写,未能使恋爱体验向纵深挖掘,而是引向浮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