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陆燕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通过对《诗经》衍音联绵词的考察,文章分析了衍音联绵词的两种产生方式——变形重叠和语音羡余。变形重叠能使衍音联绵词的意义和语法功能有别于原单音节词,语音羡余则否。 相似文献
2.
王文艺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布依语里常见四音格动词重叠形式,布依族说汉语时直接用汉语的语言材料逐一翻译这种四音格词语,不仅把四音格词语的意义,而且还把其构造方式引入了汉语。而这些四音格词语在与布依族杂居的汉族中又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运用。这就是汉语对布依语语法的借用现象。在借用过程中,双语阶段是必不可少的阶段,而布依族中掌握布依语、汉语的双语人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詹鄞鑫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5):150-156
联绵词与单音节词有音近义同的现象,如"窟隆"和"孔","葫芦"和"瓠","辗转"和"展".这是语言现象,但不能排除文字现象的可能性,即单个书写形式跟两个音节对应.上古文献中文字跟语言不对应的现象并不少见,这提示书面语以单字形式记录双音节词的可能性.除了联绵词单字形式的事实,一字的两读正好构成联绵词两个音节的奇特现象也暗示联绵词的单字记录形式,并透露出部分联绵词来源于复辅音声母的迹象.这对认识双音节词的演变以及早期汉字的性质,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郭京红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6(3):82-84
英语重叠词和汉语联绵词在各自的语言中均占据着较大的部分。在对比研究英语重叠词与汉语的联绵词时,以两类词的形态、语音、语义、象似性为切入点,可以深入探讨两类词的形成理据,并可由此对它们的认知理据和认知模式等机制进行比较,从而能深化其各自的研究,并揭示出人类语言的某些共性。 相似文献
5.
荣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4):215-219
藏缅语族各个语言普遍存在以下几种形式的四音格词:AABB、ABAB、ABAC、ABCB、ABCD。本文从音节、声韵、声调及意义各个层次分析四音格的形式特征,指出四音格词在藏缅语言声韵调各个层面上都具有相同的生成模式,但各自又是不同的、独立的层面。 相似文献
6.
秦岭枫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5):55-57
汉语联绵词 ,是汉语中固有的双音节单纯词 ,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类型 ,涉及语音、词汇、文字等多方面的内容 ,对它的研究古已有之 ,但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选用“明”母起首的联绵词为材料 ,从音系学角度入手 ,对联绵词的声韵特点进行分析 ,可以从音理上探求一些比较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7.
从联绵词看汉字与汉语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4):104-106
汉语中字和词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字是音形结合的书写符号,词是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就联绵词而言,承认它是由字构成的词,但它的字形又与词义无关,而是"因声表义",可以说,联绵词的形音义关系集中反映了汉语字词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8.
“凌/陵迟”成词于先秦,表示“衰落、平缓延伸”等,核心义素是“缓慢、渐渐”,是同义并列式复合词。其常用义不断变化,至辽宋时期成为刑律术语,表示“零割犯人致死”,其他义项逐渐消失。其意义变化的过程也是其不断联绵词化的过程,至元明时代成为联绵词。同时,构成成分“陵、迟”的常用义、字形、构词能产性也几经变化,都对“凌/陵迟”联绵词化有重要影响。联绵词研究应重视发展过程,克服唯古论和唯今论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中的重叠,并结合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重叠是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最典型的构词手段,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与各壮语方言点四音格词的重叠相比,有共性,也有自己的特点。文章还对大新三湖壮语四音格词语型"……tha:i 53……ta:i 33"式和"……tha:i 53……nou33"式的来源进行初步探讨,认为其是重叠象似动因的体现和表达否定的主观感情色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11.
傅惠钧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34-40
汉语否定词后置处置式是自唐宋以来沿用至今的一种语法现象。从形式上看,有动前否定与动后否定、可变与不可变等类型;从语义上看,则有广义处置式、狭义处置式和致使义处置式等类型。 相似文献
12.
唐子恒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6-31
汉大赋中的联绵词特别丰富。联绵词两字之间在语音上的联系,词的读音与书写形式的变化不一,以及一部分词义的具体性和另一部分词义的模糊性,都带有强烈的口语特点。汉大赋大规模使用联绵词,更增强了文章的口诵特色。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主动表被动结构生成语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语主动表被动结构是主动语态替代被动语态的结构,这一结构涉及到论元、移动规则等多个理论问题。从转换生成角度看,主动表被动结构存在于多种结构之中,其中包括不定式、-ing形式等结构,由于这些结构的存在,使得这种“态(voice)”的转换无实际存在的意义,于是出现主动语态表被动语态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刘静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81-85
有些传统的语法著作关于被动语态的讲解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存在一定的误导,致使许多英语学习者认为主动语态可以任意转换为被动语态,而且被动语态是依赖主动语态而产生的一种语法结构。综合国内外许多语法学家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阐述了主动语态在转换为被动语态时受到谓语动词的构成、动词语意、句子结构和使用频率等因素的影响,两者不能随意转换。 相似文献
15.
董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72-76
语态作为一种特殊的动词形式,是我们认知与描写周围世界的重要语言手段。主动态和被动态之间的选择涉及到语义、语篇、语境等诸多因素。语态变换或改变句子的语义中心,或影响到语篇的衔接,或直接涉及语体和语域的选择。在描述事物或构织语篇时,应密切注意观察视点,统揽语用中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陈征南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5):35-37
从民族声乐艺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与交融的视角,以歌唱发声的科学原理为依据,结合自身的声乐学习与歌唱实践,探讨了唱法女声在音色调节方面的借鉴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彭庭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7(3):23-27
有论者依据言为心声的原则来考索朱淑真的"婚外恋"事实,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言为心声这一命题的成立,应有相当的限度和合适的语境。由于创作主体和形式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言"与"心声"常表现出不和谐性。这一命题的合理意义更多地是在道德价值范畴里展开 ,恰是身世考索的结果为它的合理性提供依据,而不是相反。诗歌尤其是抒情诗的审美特质,使得"言"、"情"、"事"三者未必环环相扣,"以诗证史"时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8.
彭庭松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73-76
有论者依据言为心声的原则来考索朱淑真的"婚外恋"事实,这种做法值得商榷。言为心声这一命题的成立,应有相当的限度和合适的语境。由于创作主体和形式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言"与"心声"常表现出不和谐性。这一命题的合理意义更多地是在道德价值范畴里展开的,恰是身世考索的结果为它的合理性提供依据,而不是相反。诗歌尤其是抒情诗的审美特质,使得"言"、"情"、"事"三者未必环环相扣,"以诗证史"时须慎之又慎。 相似文献
19.
20.
陈婵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5):78-81
《莎菲女士的日记》于1928年2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后,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作品能够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但同时又被僵化解读的原因在于叙事者发出的叙事声音较为复杂。通过对文本叙事声音的女性主义解读,发现现代女性在主体建立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它包括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