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是上帝送给人类最美的礼物,它不计较国界、民族和语言,可以像流水一样毫无阻拦地流入心底。我们幻想中所有美丽的地方和所有热切的渴望,它都能引导我们抵达。不一定是所有的音乐,也不一定是我们所喜欢的那个歌者所有的作品——也许就是一个音乐的片段,就是一支歌中的一节婉转的旋律,击中了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从此清清楚楚地记住了回荡在生命中那一刹那间的难忘的声音。它们或温柔,或清丽,或沧桑,或醇厚,以对生命的感悟为底色,穿越青春的记忆和飞扬的梦想,引领我们去聆听一颗灵魂的震颤在另一颗灵魂中所溅起的长久的回响……  相似文献   

2.
人的一切生存实践活动在本质上都有关生死,具体而言,就是求生抗死。这种生死观在语言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类语言大都忌讳直言死亡,维吾尔语也是这样,讲汉语的回族人更显示了这种语言现象的内涵。但是,在某些语言中,死不总是与不愉快的心理感受相联系。在现代汉语中,死字结构不仅与痛苦的心理感受联系在一起,而且还可以表达愉快的心理感受。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道教思想在汉语语言结构上的反映,它既不强调生,也不忽视死,生、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产生了表示愉快的心理感受和不愉快的心里感受的死字结构。  相似文献   

3.
哈尼人断想     
当年,哈尼头人思米雨带领族人离开美丽富饶的诺玛阿美(今西昌一带),为族人寻觅新的生存环境时,谁也没想到,过了七十代后,他的子孙在举行葬礼时,会让亡灵沿着祖先迁徙征途回归到诺玛阿美,还要举行隆重的开路仪式。生与死像影子一样跟随人类度过悠悠岁月,而对生死之谜的思索,却使古今多少哲人耗尽毕生。古代东方圣人孔子,被他的学生问及死亡时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现代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面对二次世界大战惊呼:只有面对死亡,才能揭示出生的意义。哈尼人对这一问题的思索,却是用开路仪式来向后人指出生死的意义——活着就不断南迁,开疆拓土…  相似文献   

4.
一、土族人关于“死亡”的认识以及研究土族丧葬习俗的意义。互助土族对人的故去忌说“死”,称为“亡人”,此称呼是对活人的安慰是对逝者的尊敬。在土族的丧葬习俗中,对早年夭折者、青年暴病亡者、各种意外死亡者,对终生无偶无嗣或改嫁妇女亡故等,其处理方法都有别于寿终正寝之人的葬礼。在文中将此五类亡人界定为“特殊亡人”,对与“特殊亡人”有关的丧葬文化作一民俗解读。  相似文献   

5.
1986年12月10—13日,全国第二次悬棺葬学术讨论会在南宁召开。来自七个省、市、自治区的4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会。 在这次会上,有的代表着重就葬俗研究方法论问题做了发言,谈了三个问题:一、欧美考古学中的葬俗研究;二、当前我国葬浴研究存在的问题;三、今后注意哪些问题。认为研究葬俗不是单纯地描述古人的死亡,而是为了搞清古代,通过这一研究来复原人类的宗教信仰、宗教意识、生活方式及社会组织。当前国内葬俗研究中,在复原人类当时的宗教信仰方  相似文献   

6.
丧葬习俗是湘西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所反映的文化通过一系列丧葬仪式活动体现出来。丧葬习俗是人们应对死亡的思想观念、传统理念以及复杂的个人、群众的心理状态而成的一种传统文化积淀。这一独特的世代传承的丧葬习俗背后,体现了土家族的睦族友邻,敬生礼亡,神贵祖崇等社会文化意义。透过丧葬习俗研究可以深化对土家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研究其活佛转世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实质,对于进一步研究西藏佛教和西藏经济、文化的历史,有着重要意义。一、何为活佛转世活佛转世是以佛教的灵魂不死投胎复生的唯心观念与寺庙集团的经济利益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制度。喇嘛教认为,修行好的喇嘛的灵魂是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死亡的,而且能  相似文献   

8.
杨志军认同自然是惟一的宗教,他对自然有着最为本真的理解和诠释。荒原是杨志军在多个文本中激情表现的自然形态,寄生荒原的所有生命都是杨志军的灵魂牵绊,在荒原生存的动植物都在他的记忆里保持了生命的骄傲和奔跑的自由。这是自然灵性的大力开放,也是人类自身的心灵救赎。杨志军有意识地选择了荒原的野性为他的自然意识注解,由此他在奔跑与寂寞、诞生与死亡的荒原版图中,完成并丰富了自然灵性的生命表达;在人对荒原的侵入和掠夺中谛听荒原的启悟,展示人类毁灭自然的灾难与困境,唤醒人类精神深处的自然情怀,最终选择在地球的最高处抵达自然的极地。  相似文献   

9.
青藏圣地     
当你了解了这个民族,就会感知到在这片高原,每一个老大平凡的外貌下,都有一颗深不可测可以穿越生命的诚心,它是高原的灵魂,它是这里的主宰。  相似文献   

10.
所谓生命意识,也就是人们对生与死的认识.先秦儒家学派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与探寻有着自己独特的智慧,认为生与死是生命意识的核心问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及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国同构"组织形式密不可分.先秦儒家的生命意识主要涵盖了尊重生命、以生为乐、哀死慎死等内容,这种生命意识的本质不在于对死亡的超脱,而是在于积极尽生,凸显其生命价值.它造就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更对当代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生命价值现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土家丧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东后乡的土家文化事象中,尤要提到的是土家跳丧。土家地区有种说法,叫“南摆手,北跳丧”,这是“中国的迪斯科”。国际曾有人看到巴东跳丧舞蹈后认为,这种说法,大体上讲到了土家跳丧舞的舞蹈特点。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陈洪同志沿用了这种舞蹈,编写了一个《土里巴人》的歌舞,演出后,使许多中国舞蹈家为之倾倒,有的感动地说,看到了多年未曾见到的好舞。这都是对其艺术特色的肯定。学者们从多角度审视着土家跳丧,或引用西方的悲剧论,或从一般伦理观念出发,或是站在另一文化角度,认为人类的共性是害怕死亡,把死亡看成一种悲剧。一句话,相当多的人们还没有站在本体文化角度,很大程度上还只是为了探奇。尽管如此,这些研究无疑对揭示土家跳丧内涵有益,引起了人们对“撒尔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捡骨重葬俗盛行于广东省连山壮族和清新汉族地区。据笔者调查发现 ,捡骨重葬俗的传统理念可以从民间道公的斋醮中找到。因此 ,本文拟以宜 /忌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为线索 ,从壮汉两族的民间道公所收藏的经文和调查的结果相结合来探索有关捡骨重葬的投资功利理念 ,再从象征人类学的角度探讨“死的传统理念”和壮汉地区流行的捡骨重葬俗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用文化人类学整体观这一理论方法,从藏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葬俗的社会功能两个方面,对藏族的丧葬习俗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本文将从生态环境、本教、佛教和汉文化等四种文化角度探入来解读藏族丧葬习俗产生并发展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背景,归结出藏族丧葬习俗所承载的四项主要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陆群 《民族论坛》2008,(8):20-21
<正>即使在人的认识水平非常低下的情况下,人们也知道大自然之于人的生存之重要:大自然是孕育万物的生命之源,大自然作为丰饶与富足的象征,是有生命力的,大自然也会"死",冬天的万木萧条就是大自然"死",大自然也会"生",春天的万木初长就是大自然"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特别重视大自然的"生",因为这种"生"关系着人类之"生"。那么,如何促进大自然的"生"?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因其所处的特殊时代以及复杂多变的人生境遇,使其对于生命的思考更加显得深刻,他在诗歌创作中所表达的“贞生死以尽人道”的生命哲学思想,是对生命本质的体悟,是有限生命与无限价值的思辨,尤其是对生死的认识,对当代青少年学生建立完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孙立生 《民族论坛》2012,(10):103-105
苗族的丧葬仪式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苗族的丧葬仪式,从中发现苗族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是显著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本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神话、生产等知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其情感抚慰功能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缓解了人们悲伤、焦虑的心情;其社会整合功能加强了家族、宗族的凝聚力量,增强了以村落为地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西南民族螺丝结顶墓葬体现了少数民族葬俗,是原始社会历史文化的遗留,其水生、土养、岫居、岩葬、石柩、遮阳、龙坛、吉穴、安魂、孝亲等丧葬内涵明显,在中国水乡蚌壳仙女等民间文学中有体现,是水乡稻作民族葬俗模式在山区的遗留,有对水乡生活的留恋,是历史上移民文化的遗存,是对人类生命礼仪、南方民族尊尊亲贤等优雅风尚的最高赞颂,有丰富的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宗教因素,是中国南方民族丧葬文化的精品。  相似文献   

18.
冯惠玲 《民族论坛》2011,(7X):72-75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极大的热情,将不凡的"行止见识"倾注于众女儿形象之中,并且透过主人公贾宝玉深受众女儿尤其是林黛玉的灵魂指引羁旅人间的心灵历程,深刻揭示了真正的女儿如赤子般的生命本真状态。本文不揣仄陋,试图探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光彩照人的众女儿形象及透过主人公贾宝玉的爱心、慧眼揭示的女儿观思想,浅析其相对于时代的超前性,探求其对于人生、人性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人生与人死皆不可违背。生死两界在艺术遗产中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生命话题。中国的丧葬文化遵循"死事若生事"的主旨,形成了独特的墓葬艺术的表现形制,树碑立传既是活人对逝者的盖棺论定,也是文化传承之垂范,而这些无不在地下得到保存和反映。由于历史上的诸多原因,我国地上的遗存大半被毁,地下反而相对完整地为我们留下了一笔难得的艺术遗产,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黎族支系之一的美孚黎丧葬习俗可从葬式和葬仪两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传统美孚黎的葬式分为"远葬"和"近葬"两种,随着社会发展,家族墓地的"近葬"葬法成为现代美孚黎的主要葬式习俗。文章以海南省西方村美孚黎的"近葬"为个案,对其丧葬仪式从入殓、出殡、下葬、引魂、做七、封土、同望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记录,揭示黎族文化中灵魂不死,鬼无处不在;祖先鬼最大;人鬼两界的二元对立统一等独具特色的鬼魂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