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美感特征     
人类的社会实践在不断地创造着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感受到美的存在,获得美的享受。一般说来,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感受、欣赏事物的美。一支动听的乐曲,一幅名画,一片秀丽的景色,都能唤起人们的愉悦、乐趣、情思,唤起美感。  相似文献   

2.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感觉印象,外界物质给人产生的美不是稍纵即逝和不可捉摸的闪光,也不是什么神秘之物,我们只要细心地留意一下展现在自己眼前的美感,我们就会发现美感所呈现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十分具体的。比如:宏大、鲜艳、清新、雄浑、壮观、纤巧、细致等等。这种美感形态是由外界事物所产生的消息并为人的感觉器官接收后通过大脑中枢反馈使人获得的一种愉悦情感的审美认识经验。由信息而产生的美感形态虽是来自物质但不依附于物资,虽是来自意识方面的消息但不从属于意识。在人类长期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美感形态自身独特的规律:它产生于审美主体但又不为某一审美主体所私  相似文献   

3.
美和美感不是先在的,也不是预成的,而是在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前提的物质生产实践即劳动中同步生成的。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中所达到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形式就是美,在实践自由中,因对象形式与其主观目的相契合而产生的精神愉悦和满足感也即美感。  相似文献   

4.
美感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理体验,吸引人们去揭示其中的奇妙神秘。美感常常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进入一个活泼灵动的心理状态。美诱人心动,美感是一个自发产生、自我组织的过程,美感高峰体验是一种复杂微妙而又高度有序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东方丛刊》提醒人们:美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就人类而言,其为整体存在而必真。就地域而言,人类这一整体分为东方人和西方人两个部分。在思维和创造技能上,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不同的类型特征。就审美而言,东方人的审美意识与西方人的审美意识也截然不同。雨果曾说:“艺术有两种渊源,一为理念——从中产生欧洲艺术;一为幻想——从中产生东方艺术。”西方艺术源自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东方艺术则源自人类对自然的感悟。与自然的这两种不同的关系产生了西方美学与东方美学的差异。西方美学的特征是在审美欣赏中渗入了认识因素,多以“理念”为基础;东方美学  相似文献   

6.
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互助合作关系,在劳动中人类是作为自由创造的主体而存在的。首先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事物的实用价值,然后创造了美。因而在美的产生过程中,事物的使用价值先于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从产生过程、引起美感的因素、情感表现形式和欣赏活动中意识的作用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与现实生活中一般美的事物和审美现象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各个阶级有各个阶级的美。各个阶级也有共同的美,‘口之于味,有同嗜焉’”。(转引自何其芳:《毛泽东之歌》,《人民文学》一九七七年第九期)毛泽东同志关于“共同美”的这一观点,一般被理解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阶级的人,可能对同一审美对象产生相对共同的美感。这种理解固然有道理。然而,美感是美的反映,美是引起美感的源泉。不同阶级的人所面对的各个审美对象,如果不是客观存在着美的某种相对共同性,那种相对共同的美感又从何而来呢?所以,所谓“共同美”,首先应当是指客观存在的美本身的相对共同性,它是由不同价级的人,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积极的相对共同的社会实践所决定的。当人类尚未诞生之时,地球上一切事物,尽管已经存在,并且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不  相似文献   

9.
价值是内含十分宽广而丰富的概念,是一个多种学科的范畴。在经济学中,一物对人有用,我们说它有使用价值;一物能够换取另一物,我们说它有交换价值。在文学中,一部好的作品,我们说它有欣赏价值。在伦理学中,一种善的行为,我们说它有道德价值。在美学中,一事物能给人以美的愉悦,我们说它有审美价值。不同学科对价值概念的概括虽有差别,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即都是从主  相似文献   

10.
本人认为,人类的感官与大脑是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的,人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创造了美,也创造了能感受美的感官。人类感官与高等动物有相近的生理结构与功能,人与动物最显著的一个差别是,动物从感官能得到至多是快感,而人类能得到美感。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世界充满着艺术的魅力,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之惊奇叹息,音乐宛如一股奔腾不停的激流,倾入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源远流长,永不止息,它那特有的艺术魅力,使人为之心驰神往;它那深遂的审美情思,给人以愉悦、抚慰,智慧和力量。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音乐还被广泛综合应用于舞蹈、戏剧、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中,如果没有音乐就没有健全的人类精神文明,整个地球将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寂寞世界。一、音乐的内在美和音乐美感音乐的内在美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客观的音乐美和对它的主观感受──音乐美感。这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承认音乐内在…  相似文献   

12.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掼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  相似文献   

13.
美感享受是人对客观审美对象从感性升跃到理性的愉悦体验,达到的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自古至今,对美感与心灵互动关系的追寻与探索,不仅仅是哲人、诗人的话题,更是人类对高级精神文化境界的求索。特别在科技与经济比翼发展的当代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社会竞争等内外压力,使人的心理负荷加重。提升人的美感情趣,发挥对美的把握与领悟能力,以便从各种形式美中寻求心理抚慰,舒缓压力,消解负面情感情绪,应该是一种科学、积极、有效的心理调整途径。  相似文献   

14.
西方形式美学在不断丰富、发展的同时充分暴露出不合理之处,主要表现为脱离人的现实生活,认为美在于物体的单纯的抽象形式,不管人们是否发现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把人看作纯粹的自然的人,或者夸大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轻视物体形式的作用。事实上,审美活动是主客体互动的结果;美不是由抽象形式结构单一决定的,对称、和谐、整一、秩序的物体形式不能单纯地决定事物的美与不美;美不是某些事物固有的属性,美感的产生离不开人的积极主动性,美感仅是人对事物的评价,它无法摆脱人的心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汝清 《社区》2013,(23):56-57
人对于事物的认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形象化的感知。看到一件器物或者一种行为,我们的第一感觉是美还是丑,是雅还是俗。这种感知可以给我们以情感的愉悦或者享受。  相似文献   

16.
教学是一种艺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么是不可思议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1、指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景物美。所谓欣赏就是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作为审美对象的日月星辰、高山巨};I、花草虫鱼、树木鸟兽等大自然中的景物,一旦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再是纯客观的事物,而是溶进了作者特有的感情色彩,是一种人化了的“自然景物”。这些景物,往往同作者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精神意志融为一体,从而焕发出令人陶醉的美感。例如苏武的(赤壁赋)一文,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描…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认为,(广义的)美具有人类学性质和人类学本质。从实践本体论来看,美是在以物质生产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事物属性,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定自由的产物;从实践认识论来看,美是在社会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在事物的外观形象对象化和自然的外形对象化为人的形式美感所形成的对象性性质;从实践价值论来意,美是显现人类自由的外观形象的肯定性价值;从实践辩证法来看,美及其相关的范略是历史地、实践地生成和发展的,它们之间是普遍关联,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当然,无论又及其相关范畴怎样变化多端,它们都永远高不开人、人类、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实践、人类社会实践的自由。  相似文献   

18.
美学创立以来,中外美学家一直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由于美本身的不确定性,没有一种概念能够解释人类的全部审美话动,因此对美的本质的注释成为美学领域的"哥德巴赫猜想"。从千差万异的审美活动中,从人的生命本体的角度阐释了美的定义,认为美是生命本体的现实性合理超越,美感就是这种对生命本体的超越感。尽管人的生命本体千差万别,但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当一事物合理地超越了它的现实性,美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19.
山水传说属于民间口头文学中的民间传说范畴。即指与山和水相关的传说。山水传说的产生往往由视觉上富于美感的特点引发想象,编出趣味盎然的故事,传说使自然风光平添了人文情趣,因而更富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欣赏古典诗词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结果必然获得审美的快乐。审美快乐的产生需要有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审美客体的媒介刺激作用;二是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对于客体来说,具备可以触动引发主体进行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媒介越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就越能使主体更为积极地进入审美状态。同样,美这种属性如果离开了人的自身感觉几乎也就无法存在,审美主体自身复杂的心理活动对美感的产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美感的产生必然是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必须经历一个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由于这些问题牵涉的面很广,本文不可能一一具陈,只能就古典诗词欣赏中作为客体的诗词具有什么样的诱导作用,以及作为主体的观赏者在获取美感时经历了怎样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做些管窥蠡测的探讨。那么,在古典诗词欣赏中,作为审美客体的诗词本身具有什么样的触动引发作用呢?显然,这种作用的情况是十分复杂的。我国古典诗词的内蕴极为丰厚,一首诗或词往往能给人以回味无穷的享受。而且,凡是有较高思维能力的人,他对一首诗或词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