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神话与民族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史的研究是需要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 ,本文提出田野调查、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神话传说四结合的研究方法 ,并以凿齿神话和形天神话为例 ,着重论述了神话传说在民族史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神话时代的研究,一直处于定位于三皇五帝范畴之内的既定假说阶段。炎帝与神农的融合、农耕文明在神话时代中的确立、炎帝神农的神性角色等问题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炎帝神农融合了火神、太阳神、农神、战神和医药之神,其神话传说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信仰。  相似文献   

3.
树生人神话母题见于阿尔泰语系蒙古、突厥、满一通古斯语族诸民族相关族源神话传说、英雄奇异诞生传说,汉族<王梵志传说>和古代印度佛经故事.而汉族传说和佛经故事中未见讲述族源的情节母题,显示了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树生人神话传说的古老性和原发性.  相似文献   

4.
盘古神话分为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三种类型。根据南朝任日方《述异记》关于"南海有盘古国","桂林有盘古词"的记载,以今来宾市为中心的华南两广地区是盘古神话最早流传的地区。徐整是三国时期吴国掌宗庙礼仪之官,为朝廷做沟通人神、编写纬书(即以神学和民间信仰附会儒家经义,编写成书,其中保存不少古代神话传说)之事,今两广地区属吴国范围,把华南珠江流域壮侗语民族创世神话编入纬书之中,是自然的事。壮侗语民族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兄妹结婚再造人类创世神话可能就是盘古神话的主源。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良渚文化大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与西王母神话形象的比较,结合考古学、神话学、历史文献等相关资料进行论证,得出良渚文化大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与《山海经》中西王母形象同出一源的结论,即:原始社会末期黄帝、尧舜与蚩尤和三苗部落联盟进行战争,三苗部落为获取更强大的力量,在自身图腾神上添加蚩尤部落图腾特征,形成部落复合神的形象,从而成为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后因部落战争的失败,三苗部落被流放,部分西迁成为西戎,他们在神人兽面纹的基础上创造出西王母形象。此后神人兽面纹走向衰落,而与之同源的西王母形象却在我国的神话及民间传说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广西来宾壮族盘古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及价值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来宾一带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着关于盘古开天辟地、繁衍人类的神话传说。其神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反映着壮族古老的历史及原始宗教信仰 ,反映壮族先民的自然观、宇宙观、生命观和价值观。壮族先民创造的以盘古神话和盘古信仰为核心的盘古文化体系 ,对于研究和揭示盘古文化的起源以及壮族及其先民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曹辉林  曹响平 《民族学刊》2011,2(3):86-89,96
水与黄龙溪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地方民俗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为寻求意义、秩序与安居,黄龙溪先民面对自然威胁,围绕治水创造并传承了与水相关的神话传说、寺庙格局和宗教仪式,借此以实现地方空间的圣化和秩序化,地方社会群体才得以和谐团结。因此,水是黄龙溪文化的灵魂,也是其文化创作的动力源泉。同时表明,神话和宗教仪式两者是互为依存的社会象征体系,共同促进并维持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8.
藏族天梯神话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天梯神话是色彩纷呈,玲琅满目的神话领域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占据神话的相当比重,它同原始创世中的洪水神话,人类起源神话一样“显示着不朽的魅力”。在保留我国古代许多原始神话传说的《山海经》里,就有多处记载天梯神话的内容。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下于此,至于天。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天帝)之居。  相似文献   

9.
<正> 如同每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一样,在浩如烟海的侗族民间文学中,流传着众多的神话传说。它们也是“初民的知识积累,其中有初民的宇宙观、宗教思想、道德标准,民族历史最初期的传说,并对于自然界的认识等等。”侗族神话内在的一贯精神是侗族民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文献记载的缺失与矛盾,关于苗族发展源流及其远古英雄蚩尤的各种说法都常有相互抵牛吾之处,难趋一致。因而,对于其中一些重大争论,诸如蚩尤与苗族族源及苗族古歌所描述的迁徙发生地问题等,作阶段性的梳理,以便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就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格局下,古老的中国正走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在国际事务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国文化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上升为关系到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人精神层面的重要话题,华夏文明发端于最早的神话传说,近现代又衍生出后现代神话,这种文化的出现推动了我国文化发展,更刺激了学校学生对于文化的重视,如何利用这些神话传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简要分析神话文化的意义和实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法和创新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世界格局下,古老的中国正走在文化复兴的道路上,在国际事务中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中国文化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上升为关系到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人精神层面的重要话题,华夏文明发端于最早的神话传说,近现代又衍生出后现代神话,这种文化的出现推动了我国文化发展,更刺激了学校学生对于文化的重视,如何利用这些神话传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我们当前教育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简要分析神话文化的意义和实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解决方法和创新思维路径。  相似文献   

13.
夸父逐日神话中的“入日”与甲骨文中的“入日”一样,都是关于太阳崇拜的祭祀仪式。这种仪式有比较固定的行事日期和祭祀场所,带有测度日影的早期天文学观察性质。夸父之“杖”及由此变化而成之“邓林”,则是用以观测日影的“圭表”的神圣化。从操蛇之神夸父与舜帝的关系来看,夸父神话为早商民族的神话。  相似文献   

14.
王淼 《民族学刊》2022,13(6):76-87, 146
神话传说与历史在早期发生与传播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混合的整体,在其传播过程中依赖于“口头传统”和“图文结合传统”,但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常会发生神话传说与历史内容的断裂和重构,而基于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这一过程既有继承又有异变。基于此,追溯《山海经?海外南经》中的“贯匈国”的原型,可以认定“贯匈国”并非纯粹的虚构,而应是商代甲骨卜辞中记录的活动在西部地区的“(毌)方”,也即是西周文献中的“串夷”。由于“口头传统”和“图文结合传统”的断裂和重构,历史上“毌方”(串夷)失去了其原始含义,至战国后,“贯匈”被时人依据当时的文化背景重新阐释,遂成为了“为人匈有窍”的神话“异国”。而现代部分神话研究者往往忽略这一过程,直接将“匈有窍”与民俗学材料结合,在“形而象之”的基础上加以阐释,这类研究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反思这类研究对于今日神话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浙江德清县防风传说的追溯,借由神话仪式学派的理论,可以窥见防风传说的原型源于稻作农耕中的祭祀仪式。由于大洪水的降临,祭祀中的巫术失效,而逐渐蜕变为神话传说。在民间的防风传说讲述中,尽管其内在结构与象征性都暗合了大禹传说,承继了传统政治文化空间中的卡利斯玛精神,但是作为隐藏在地方的民间传说,则以喊冤的形式,表达了民间对中心权威的反抗。这一过程,折射的是防风传说的民间性转化。  相似文献   

16.
<山海经>的特殊方位展开模型与现代地图学相左,却吻合远古的占卜咒术传统."轩辕"作为司南,是凭借方位知识获得统治权的象征.黄帝战蚩尤神话中轩辕司南起了决定性作用.占卜思维以南方为基准,按照南西北东的顺序展开.<山海经>中大量出现的轩辕丘、方山与方台皆可理解为巫术性辨识方位的基准物.  相似文献   

17.
2019年暑期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了2015年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回来》取得的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在美学风格、商业价值和观众口碑上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新标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利用家喻户晓的经典神话形象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表达,满足观众的审美偏好、情感诉求,是目前国产动画电影文本创作的新路径,也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当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盘古即盘瓠说质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有关盘古与盘(又作槃) 瓠(又作护) 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播及面广,对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关于盘古、盘瓠的关系,古今学者普遍认为二者名写歧呈,实系一人,盘古即盘瓠。我们认为,辨此是非,很有必要。因为,弄清二者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有关二者的神话传说,澄清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有关问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试析西王母神话与羌族社会荣宁《山海经》是一部奇书,它记载了我国古代许多神话传说,而西王母则是《山海经》中记载最多的神灵之一。由于后人的附会和演义,出现在《穆天子传》、《汉武故事》、《汉武帝内传》等书中,西王母形象已由穴居野处之任神摇身变为雍穆之人王,...  相似文献   

20.
2019年暑期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打破了2015年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回来》取得的国产动画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在美学风格、商业价值和观众口碑上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新标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利用家喻户晓的经典神话形象进行现代化的解读和表达,满足观众的审美偏好、情感诉求,是目前国产动画电影文本创作的新路径,也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对当下国产电影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