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少数民族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一直都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点,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政府积极组织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不菲成效。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重要一环,对于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文化多样性的集中体现。保护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精神家园,也是对少数民族人权的维护。本文以中国现行法律制度建设为视角,从立法、行政、司法各环节总结概括出中国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四个主要特色做法:"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行法律制度中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先行,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较早地受到法律保护;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行特别政策措施,使其得到比以往更有效的保护;勇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救济先河,使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从应有权利、法定权利成为现实权利。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拥有少数民族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项,代表着该省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最高成就;以辽宁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为基础,分析其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措施,以促进该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永续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借以推动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振兴.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和旅游业的大发展,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受历史文化、自然条件和地理地域等方面影响,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开发存在着理论研究不足、政策法规不健全、传承后继乏人以及开发利用不尽合理等问题;考察分析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展的症结因素策,以期更好地促进呼伦贝尔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少数民族非遗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宝贵的少数民族非遗入选世界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少数民族非遗的价值得到不断挖掘和认可,涉及的文化事象、民族和地域正在不断扩大,但是我国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依然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困难,有效保护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黑龙江省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担负了赓续文化传统,修复文化生态的使命。在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文化思想内涵的前提下,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黑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围绕“八个振兴”战略部署,研究黑龙江省少数民族非遗,使黑龙江的文化精神得以传承,具有感召力。能够继续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文化软实力,非遗全方位融入龙江高质量发展中,乃至于推进龙江产业振兴、继而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开创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但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现代文明和主流文化的强势渗透以及人们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环境正在恶化,加之现有的保护措施与传承机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致使许多弥足珍贵的土家族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濒危和消亡,因此,必须在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寻求湘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黎明 《民族研究》2007,(3):11-19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先祖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因此,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制度.只有通过法律手段调整涉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关系,依法确立与制定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方向和措施,才能真正地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法律制度,必须先了解建构这个法律架构的基础,因此,理清法源就成为建立这个法律制度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贝罗模式的信源、信息、信道、信宿四个维度为出发点,在信源维度方面,探索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特点;在信息维度方面,寻求其创新点并探索新模式;在信道方面,谋求拓宽传播角度,注重将文化由虚向实的转变;在信宿维度方面,丰富其多样性,通过行业技术规范或校园教育等专业形式传承,最终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第三十二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请和保护工作就在我国如火如荼地展开,以此为契机,各种旅游文化节应运而生.本文以"中国瑶族盘王节"这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模式为例,试图阐明以政府主控的旅游文化节给本民族"精神家园"可能带来的危机,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体的"迷失",主体或"缺场"或"失语",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值得我们深刻地反思.  相似文献   

11.
<正>2012年2月10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座谈会在京召开,本次会议由文化部主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巡视员屈盛瑞、副司长马盛德、王福州出席了会议。刘魁立、周小璞、赵之硕、徐艺乙、诸国本、王海霞、刘托、邱春林等专家学者及非遗传承人代表与会并发言。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构成特定的类别,加强对其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严峻挑战,一旦受到影响就需对其进行补偿。补偿的理论基础就在于少数民族的习惯权利的确认以及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应保持一种平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补偿的具体措施是利益分享,适合中国国情的利益分享方式是金钱补偿。  相似文献   

13.
14.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严峻挑战和市场经济的猛烈冲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日益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作者和传承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至关重要的核心因素,传承人的培养工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息息相关.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本文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协同创新培养的必要性与意义的基础上,认为应从增强传承人传承意愿、提升传承人传承能力、优化传承的外部环境三方面通过多方协同合作,创新传承人培养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模式实施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提供若干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陈廷亮 《民族论坛》2009,(10):35-37
<正>湘西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不是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都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被称得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也并非都能够开发利用。因此,湘西少数民族非  相似文献   

16.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就了人类丰富多样的生存形式,构成了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故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显得相当重要,因为它是支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以辽宁省北票地区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例,探讨与研究我国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困局及其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分析贵州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访谈发现,以发放补贴为主的非遗传承人整体保护方案,忽视了传承人在境遇以及保护诉求方面的较大差异,使保护效果大打折扣,并且可能造成“保护性破坏”.应当从非遗项目对传承人“效用”的角度,细分出传承人传承民族文化的不同动力,推行针对性的传承人分类保护方案,对不同的传承人分别采取市场化保护、扶持性保护和半体制化保护等策略,用相对较小的成本,达成各类非遗文化的永续传承.  相似文献   

18.
图片新闻     
正2013年12月23日,由国家民委、文化部主办,民族文化宫承办的"2013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开幕。国家民委副主任丹珠昂奔(右二)、文宣司司长武翠英(右四)等出席开幕仪式并观摩了展示现场。在开幕式演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恩施扬琴为现场嘉宾展示了长达20分钟旋律优美的精彩表演,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罗一萌/摄  相似文献   

19.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关系到自治区存续法理基础的重大课题,其在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都与立法的不完善有关系。我们应该很好地利用自治区立法的权限,完善相关立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制定得更加细致和周全,以推动和促进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
广西作为少数民族最为聚集的地区之一,拥有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数字化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本文从体制机制、人才资金、数字化手段、新媒体传播四个角度出发,对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如何树立正确的保护理念、完善数字化体制机制、实施多样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等五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推进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