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印度东北与中国西南在地域上山水相连,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密切的。这个区域里居住着众多的民族或族群,他们的文化相似性和可比性是很明显的。从跨国的视角来探寻文化互动或文化个性,这是一个理想的地域。这些不同民族或族群身份的诗人写作的民族志诗歌是探寻各自文化共性和个性的较好途径:虽然诗歌创作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语言,印度东北的土著诗人通常用英语写作,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诗人经常用汉语写作,但是这些诗人都受到了近代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影响。同时,这些诗人的诗歌也受到了当下全球化的影响,比如本民族传统文化与文化教育现代化、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等冲突的影响。因为受到了相似的影响,这个区域内的民族志诗歌的风格和肌理是可以比较的;诗歌的主题和内容也是可以展开对比研究的。  相似文献   

2.
穹庐一曲本天然杨子才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金代诗人元好问在这首七言绝句里指出,以《敕勒川})为代表作品的北朝民歌,充溢着“中州万古英雄气”,继承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评述之时,诗人高度赞赏,喜悦之情可见。《敕...  相似文献   

3.
从总体上来探讨回族诗人木斧诗歌创作的诗学特征,是比较复杂而颇有难度的。木斧属于七月诗派,也深受七月诗派前辈诗风的深刻影响。木斧结合时代和个体体验,以及对其他流派诗艺的汲取,乃至鲁迅文学思想的传承,创造了属于他独特的诗歌世界。作为获得"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的持续写作诗人,木斧诗歌体现出独特的诗学特征,也即铸造"力"的诗学、情绪和意象的契合、戏剧化的表达策略等几个方面。这是木斧诗歌与其他七月派诗人诗歌风格不同之处,也是我们论题阐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苏轼与罗伯特,一中一西,一古一今,本文围绕消解异化这一主题,对苏轼与罗伯特两位诗人的诗歌进行探索比较论证,着重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最后得出结论,消解异化是两位诗人诗歌共同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李白诗歌具有多种风格呈现,是在盛唐文化氛围、社会习尚、诗人鲜明个性等多种原因下产生的。李白的诗歌所体现的浑雄闲雅、豪中见悲、英雄精神和飘逸洒脱之美,丰富和发展了诗歌的内蕴,在中国诗坛上有了重要的士人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6.
悼亡诗是哈代诗歌中最富有独特、真切的生命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部分,也是哈代诗歌中情感最真挚风格最朴素的部分.无论是对亡故的妻子还是手足情深的妹妹或者友人,诗人都怀有一种深沉而绵长的情感.而尤以悼亡妇诗歌最为感人至深.诗人以冷静与克制的语言来捕捉与叙写细微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意象与情节.在短暂与永恒中体味情爱的况味与生命的无常.对昔日情爱的追思与生命的不可往复的怅恨的结合,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同时也给诗歌蒙上了一层宗教性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以来,商业大潮席卷下的诗坛变得喧嚣而又沉寂。诗歌需要笼括更加驳杂而繁复的日常经验,诗人的创作也陷入了情绪化的宣泄和商业化的炒作当中。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时代,诗人张曙光作为90年代诗歌创作中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一直独自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立场,于止语中对诗歌精神与历史现实进行冷静客观的叩问与反思。本文以《闹鬼的房子》为例分析张曙光诗歌中的止语性书写,旨在探究止语背后所蕴含的诗歌精神,以及作者附着于叙事性诗句中的沉潜诗意,领悟其心系当下、渴望真实的知识分子情怀。  相似文献   

8.
现存稿本形态的汉乐府民间歌辞中的程式是口头诗人在长期演唱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固定的韵式和形态的特定单元,蕴含着无限可能的组合,是汉乐府民间歌辞创作和演唱的生命力所在。口头诗人在现场演唱汉乐府民间歌辞时会根据具体语境对程式和演唱的内容作相应调整,或增添,或删减,或拼合,或分割,同一首诗歌的不同版本应是其在演唱过程中不同的呈现方式。两汉时期的文人创作虽然已从集体口头创作中分化出来,但文人创作对汉乐府民间歌辞中程式的使用表明,汉乐府民间歌辞的传统创作法则依然影响着两汉的文人创作。借鉴口头诗学的视角、理论与方法来研究汉乐府民间歌辞程式化创作的诗学技巧,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有助于构拟和复原中国早期口头诗歌创作的原初状貌,也有助于我们深入地审视口头诗歌在文字社会创作、演唱和流布的历史过程,对我们认识中国早期古典诗歌的口头性质和文本属性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诗人朱湘和顾城之死,在中国新诗史上震动较大,曾经是评论界关注的两个热点。作为纯粹诗人和童话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著,朱湘与顾城有相似之处,而他们之间的差别又是相当明显朱湘把生命的意义沉醉在诗歌创作中,至于顾城,却将生活等同于诗歌。朱湘和顾城都是十分相信艺术功能的诗人,而他们的艺术世界又存在着一个本质的区别诗歌之于朱湘,是梦想的港湾,精神的支柱,希望的寄托。而顾城,却因他对“个人主体”的沉迷和对自然的发现,力图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型大厦。  相似文献   

10.
贬谪是唐代诗人仕宦生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次的贬谪都对诗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王维的被贬济州参军同样是他人生的一次重要的转折,从而对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对于济州司仓参军这一职位以及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无疑可以透视诗人诗歌风格形成的因素,从而进一步理解王维的诗歌作品以及他独特的艺术特征,使我们可以不再仅仅停留在作品的外部分析之上。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清代诗歌发展历史的了解可知,清初的诗歌在整个清代的诗歌发展当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贰臣诗人是清初诗歌创作的重要主体,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据了解,由于学术界受到了传统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对于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评价有失公允。因此,本文从历史和文本的角度出发,对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文学史地位和影响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对清初京师贰臣诗人的客观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鲍勃·迪伦是一位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唱作人和诗人。迪伦的诗歌深受法国19世纪象征派诗人兰波的影响,充满多种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同时,迪伦也受垮掉派诗风的影响,作品在精神寻求、个人经验的表达、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捍卫社会正义等方面与垮掉派作家的主张一脉相承。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诗歌及垮掉派视角来解读鲍勃·迪伦诗歌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3.
鲍勃·迪伦是一位有重要影响力的美国唱作人和诗人.迪伦的诗歌深受法国19世纪象征派诗人兰波的影响,充满多种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同时,迪伦也受垮掉派诗风的影响,作品在精神寻求、个人经验的表达、探索新的生活方式、捍卫社会正义等方面与垮掉派作家的主张一脉相承.本文试图从象征主义诗歌及垮掉派视角来解读鲍勃·迪伦诗歌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4.
尹允镇  王一帆 《民族学刊》2014,5(5):57-63,119
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的诗歌大都取材于朝鲜民族的神话传说,在诗歌中,他将自然、天体、动植物作为抒情对象,从创造生命和生命永恒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不论是以天体或自然为主题的诗歌,还是以动植物为主题的诗歌,都表现出一种珍惜生命、爱护自然、天人一体的自然生态思想。不仅如此,南永前经常把自己的某种意图融入诗歌,使诗歌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理念色彩,而且还常用排比手法表达对生命的赞美和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5.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是20世纪最优秀的俄语诗人,也是一位世界性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美学涉及文化、历史、政治等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本文通过对布罗茨基诗学三个核心观点的分析,即"语言即存在"、"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美学是伦理学之母",来揭示其美学思想的宗教情怀和审美乌托邦气质.  相似文献   

16.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是20世纪最优秀的俄语诗人,也是一位世界性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美学涉及文化、历史、政治等方方面面,广泛而深刻。本文通过对布罗茨基诗学三个核心观点的分析,即"语言即存在""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美学是伦理学之母",来揭示其美学思想的宗教情怀和审美乌托邦气质。  相似文献   

17.
清代诗歌文化盛行,诗歌总体数量为前代所不及。清代诗歌文化的繁荣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果。自清入关以来,八旗诗人不断涌现,到乾隆朝形成了一个重要的诗人群体,对于清代的文化、政治及民族关系均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杨林是侗族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秉承传统而又超越传统,一直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超越。侗族的诗人,据我所知,著名的大概有大将粟裕、上将杨至成,以及同样属于军旅诗人的柯原。他们3人都是军人。粟裕和杨至成写119体诗,柯原写新诗,影响都很大,但是,从纯粹现代诗的角度看,杨林应该说是侗族第一人。杨林的诗歌题材广泛,诗风简洁前卫,功底十分扎实。对于杨林诗歌的研究,在我看来,现在似乎还没有引起诗坛足够的重视,虽然有点遗憾,但杨林的诗歌不会因此埋没,肯定将在侗族诗歌史留下他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雅斯尔·十娃子是中亚东干族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传承了中国文化,而且深受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俄罗斯文化对雅斯尔·十娃子诗歌的影响既有显性、表层的,又有隐性、深层的.显性影响体现在诗歌语言、诗歌意象、诗歌题材、诗歌形式等各个层面;深层影响体现在俄罗斯文学思潮、文学观念与传统、俄罗斯文化精神等方面.此外,其诗歌对俄罗斯民俗事象的描写及俄罗斯人物、事件的反复呈现,体现出诗人深厚的俄罗斯情结.  相似文献   

20.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