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滋味的真爱     
呐,你知道的。这个世界上有时候会有突如其来的邂逅,就像不期而遇的一见钟情。比如你因为机缘巧合遇到某个人,TA让你忽然产生冲动,以至于离经叛道、不问訾誉,疯狂地迷恋。那是一种非理性的、超功利的、无法用常识来解释的情感,它是费洛蒙的契合,肾上腺素的贲张,多巴胺在短期内大剂量的释放,让人飞蛾扑火、不顾一切。是的,这就是传说中的真爱。  相似文献   

2.
关于民族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包括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和少数民族散居地区。民族乡是根据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在少数民族杂居地区建立的乡一级基层行政区域。无论是从民族乡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过程以及所依据的理论看,还是从几十年来民族乡的实践看,民族乡都与一般乡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出自治的性质。属民族区域自治性质的乡级基层政权,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补充。为此,本文建议在宪法和其他法律中明确规定民族乡的这一性质和地位,以利于做好民族乡的工作,保障杂居地区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相似文献   

3.
尊重民族差异就是把握各民族所处的客观实际,体现各民族群众的意愿,这是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基础。维护民族公平就是妥善协调各民族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民族内部矛盾和民族间的矛盾,这是发展民族和谐关系的保障。尊重民族差异,维护民族公平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民族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民族和谐因素,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4.
赵爻 《民族论坛》2005,(7):18-18
馕的自白:咱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考证,咱的名儿来自波斯语,维族同胞原先叫咱为“艾买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后,才改为现在这名儿。有人说咱像老百姓的爱情,味道无奇,带着出门却很踏实。粽子的自白:咱是端午节的必备食品,咱这一生最自豪的事儿是出生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自尽后,老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诗人的尸体,就将咱投入江中让鱼们吃咱而不吃伟人的尸体……后来咱还渐渐溶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情趣。老鼠的自白:我承认自己有点讨人厌,也不抱怨咱被N多人当作过下酒菜,这是咱作为“畜生”的本命,没办法儿。但人类为什么要把你们残忍的食用过程,活灵活现地起名为“三叫”,甚至更形象地叫“三吱儿”呢——这难道不是人性之恶的悲哀吗?桔子的自白:屈老爷子在他有名的《橘颂》开头就说:“后皇有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于南国兮。”唐朝诗人张九龄也有一句著名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所以,咱自古就是忠心耿耿、傲骨铮铮的象征,虽然它主要是咱祖宗的名声,但不要忘了咱是他们的直系血亲哟。  相似文献   

5.
壮族及其先民自古以来就在华南-珠江流域生息繁衍,这里特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区位优势、族群构成与互动背景,造就了独具一格的壮族文化,理清壮族文化的传统特征不仅是唤起壮族民众族群记忆、增强族群认同的前提,更是建构壮族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精神文明结构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杨琤 《中国民族》2008,(8):10-16
最具趣味性的娱乐运动陀螺——旋转的力与美一个仅有29万人口、多民族杂居的小县,有上百个陀螺场地和上万个整天痴迷于陀螺的群众,就连外国游客来到这里也会兴致勃勃地玩上一回陀螺——这就是中国云南省景谷县。中国的陀螺之乡在云南,云南的陀螺之乡在思茅,而思茅的陀螺之乡毫不夸张地说在景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少数民族识别遗留问题的研究、汉民族研究、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跨境民族研究、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研究、省际结合部地方性小传统的研究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反思。并认为拓宽散杂居民族研究的领域,深化区域性研究内容,注重从整体和宏观角度把握散杂居民族问题,并剖析其发展态势及特点,是民族理论和教学研究长期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少数民族识别遗留问题的研究、汉民族研究、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跨境民族研究、新生代少数民族农民工研究、省际结合部地方性小传统的研究等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反思。并认为拓宽散杂居民族研究的领域,深化区域性研究内容,注重从整体和宏观角度把握散杂居民族问题,并剖析其发展态势及特点,是民族理论和教学研究长期关注的命题。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3000多万少数民族人口杂散居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量人口的双向流动使我国"大分散、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更加明显,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散杂居民族关系对中国民族关系全局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本文在共生互补的视角下.从民族构成、居住地域、民族意识、社会交往、风俗习惯、民族竞争和民族发展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散杂居民族关系独具的特点,为正确处理散杂居民族问题,做好散杂居民族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散杂居民族工作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设计中充分考虑了散杂居民族的特殊性,建立了宪法、国家政策法规和地方部门规章制度三位一体的政策体系。制度实践中,开展了促进民族平等、检查民族政策执行情况,变革生产关系、发展生产、促进就业,尊重文化习惯、提高教育水平,消除歧视性称呼、发展卫生事业等工作。政策设计和制度实践的有机统一提高了新中国民族事务治理的能力,推动了国家整合和中华民族整合。从理论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统一法,在充分尊重散杂居民族特点的基础上,以实现民族平等、帮助散杂居民族发展为政策目标和手段,从基础性和根本性的层面促进共同性的发展,使得各民族共同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改革开放后的散杂居民族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坚持和完善散杂居民族政策指明了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建党90周年以来,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制定散杂居民族政策法规,保障散杂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扬弃"民族自决"与"联邦制",正确选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民族乡(镇、区)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分离出来,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的新突破;确立与发展散杂居民族理论政策,丰富与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重视散杂居民族问题,推进散杂居民族工作,对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化隆地区多元民族类型和多种宗教信仰决定了当地民族关系的历史复杂性;当地的多民族杂居特点是我国青藏高原地区民族杂居形态的一个缩影,将化隆县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交往的调查研究个案,有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把握青藏地区民族交往的特点与规律.  相似文献   

13.
绣球,是壮族人民世代相传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手工艺品。其技艺精湛、风格粗犷、纹饰秀美、色彩绚丽、构图和谐,不仅承载着壮民族深刻的历史记忆,还体现了壮族人民独特的民族审美心理和朴素的民间信仰。壮族绣球工艺的产业化绣球作为壮族民众的传统手工艺品,内含吉祥寓意,传达爱的信息,集审美和收藏价值于一体,其符号性、识别性尤其具有鲜明的壮族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李晓林摄影 《中国民族》2007,(9):I0001-I0002
云南省文山壮旅苗族自治州麻栗坡县铁厂乡董渡村统捌寨的李顺明是仡佬旅,他们兄弟几个及其子弟相继娶了汉族、壮族甚至越南的苗族姑娘为妻,所以他们家是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他们有的在州里工作,有的在沿海地区打工,平常很少有时间回到位于中越边境大山深处的家乡。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广西那坡县念井村为田野调查点,考察当地壮、岱、侬等中越边境跨国民族的互动情况,分析各种认同的相互关系,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地域认同三个层面来加以表述,反映现代国家主义框架下跨国民族的发展演进历程.  相似文献   

16.
探讨解决壮族群众说普通话时,一些人将zh、ch、sh及z、c、s声母字读成j、q、x声母,一些人分尖团音,还有一些人给零声母字加上辅音声母等三个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产业发展韧性是指民族乡村产业在面临内外环境变动时,借助于当地某些特定的关键性要素,维系自身持续发展或创新发展的一种主动解决问题和自我调适的能力。调查发现,M村在产业类型、用工、合作、经营等方面形成独特的韧性。关系网络、社会组织、民族文化、治理体系等关键性要素,分别呈现出产业发展韧性的生成逻辑。当前,正确引导民族乡村产业发展韧性,由此激发其内生动力,对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村经济快速发展及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民族论坛》2012,(4):40-41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久远,自古以来,鼓舞表演就包含了苗族人民虔诚信仰和勇于创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在与外来势力的斗争和反抗封建朝廷的过程中,苗鼓曾对民众起到了巨大的号召与激励作甩。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族》2008,(1):20-2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各民族散居化日趋明显,散杂居民族关系也面临着新形势和新问题。针对当前散杂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的现状、特点、发展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怎样解剖多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多层内涵和多维侧面?如何通过对历史经验和现实的反思,正确面对和处理好散杂居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地处青海和甘肃两省交界处的河湟地区是我国西部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大走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生活在这一流域的汉、藏、回、土、蒙古、撒拉等各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创造了许多融合多民族智慧内涵丰富、形式多佯的文化遗产,包括这一地区诸多以清真寺和藏传佛教寺院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以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节日和仪式活动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