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民国时期青海城镇市场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青海的城镇市场在原有基础上有了一定发展,虽然许多地方仍不尽人意,但还是对传统的军事和交通重镇模式有所突破,商贸业的顺利运营在城镇发展过程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文章以西宁、湟源、结古、鲁沙尔4个具有代表性的城镇市场的发育状况为例,指出它们各自的发展缘由与特点,并归纳出民国时期青海城镇市场的总体特征,以期对此领域有较为明晰的认识和科学的总结.  相似文献   

2.
煨桑作为藏族文化习俗,在藏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云南藏区在煨桑材料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多样性,煨桑仪式差异明显,并不断演化.藏民对煨桑材料的选用,以其功用为原则,同时也有一定的灵活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煨桑植物的采集还遵循了生态的原则.  相似文献   

3.
李学竹 《中国藏学》2008,24(1):185-189
在西藏现有梵文贝叶经写本中,保存有大量因明学方面的珍贵资料,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全,既有早期因明的经典原著,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后期各种重要注疏,内容涵盖了因明学方方面面的各个领域。这些珍贵的因明资料有一部分流传到海外,极大地丰富了国际因明学研究的内容,为因明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在国内还保留着大量的重要因明写本,我国因明学界应该充分利用我们丰富的文献资料优势,加强对因明梵文写本的整理研究,为因明学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白马寺与元朝帝师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丽霞 《西藏研究》2008,108(2):59-64
白马寺是汉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院,对汉地佛教有着标志性的意义.靖康年间,由于金人的劫掠焚烧,白马寺被破坏殆尽.元代重修白马寺以及白马寺最终得到1600顷土地田产,都是在当时的帝师八思巴和胆巴上师的支持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当时藏汉佛教水乳交融的和谐局面.除此外,白马寺的其他寺主和嗣法弟子也和其他凡任帝师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这也是元代各民族文化间密切交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谈到花垣县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时,人们往往会想到花垣丰富的矿产。然而有一个同样突出的事实,那就是花垣在湘西州全州率先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花垣的通乡公路改造、农村客运站建设等等也在全州名列前茅。如今,人们喜欢谈论花垣交通的枢纽作用,对吉茶高速、张花高速更是津津乐道,这一切都在传颂着花垣交通人凭着顽强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造就的一个个传奇般的"神话"。  相似文献   

6.
<正>一次偶然的机会,正在采风的词曲作家陈哲无意间闯入玉狮场。这座半山坡上的小山村,有着古旧的木头房屋、曲折的乡间石板路、坠弯了枝头的苹果树和久违了的原始森林。眼前的景象,让这个长发艺术家的“心灵震颤”。此后,他像着了魔似的,一趟又一趟前往这个村庄膜拜。在这里,他自称找到了寻觅已久的“灵魂家园”。他不厌其  相似文献   

7.
看本加 《西藏研究》2008,108(2):94-101
青海湖南部之海南地区的文昌信仰文化,是安多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圈中的特殊个案.田野调查表明,文昌信仰的地理分布、祭祀仪式与民俗事象颇具文化个性,其主要是受海南多民族汇聚的地理环境和藏传佛教文化的影响所造成的,是文化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20新16年7月10日,位于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的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收到一位维吾尔族老人亲自送来的6000元捐款,捐款人是该州博乐市小营盘镇乌图布拉格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吐尔逊?艾则孜。68岁的吐尔逊老人饱含深情地说:“这6000元是我刚卖牛的收入,全部捐献出来,就是为了支持湖北乡亲们抗洪救灾。希望能为湖北受灾的亲人们添件遮风挡雨的衣衫,买口热热乎乎的饭菜。”  相似文献   

9.
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安居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华 《中国藏学》2008,(1):145-150
西藏自治区政府将安居工程作为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阶段的突破口和工作重点。本文根据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课题组的实地调研资料,参考政府统计数据,介绍了安居工程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现阶段安居工程建设的成果和不足,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甘肃省委书记苏荣提议,甘肃省政协牵头,具体由喇敏智副主席(回族)负责,喇敏智主编、马明良执行主编,组织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及北京、宁夏、甘肃有关研究院所的学者专家撰写了《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一书。该书着重突出回族从近现代至当代的贡献和作为,特别是在维护国家安全与统一、抵御外侮、保家卫国、开发祖国、发展经济、繁荣中华文化、推进科技进步及发展教育、艺术、体育、卫生等事业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分总论、文化篇、政治篇、经济篇、精神篇几个板块,体例新颖,文字流畅,写出了回族的辉煌业绩和骄人贡献,展示了回族的全新面貌,令人耳目一新,是目前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回族对祖国历史和现实贡献的专著。书前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关于《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一书的批示,有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白立忱(回族)、李兆焯(壮族),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蒙古族),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文元,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朝鲜族)及甘肃省党、政、军各方面领导同志仲兆隆、李乾元、喻林祥、李子奇的重要题词。这些题词充分肯定了《回族对伟大祖国的贡献》这本书对发扬回族优良传统,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和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向读者推荐这本书,并将刘延东同志的序文和苏荣同志的批示刊出,以荐读者。  相似文献   

1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黑龙江世居少数民族和其他民族一样,都有过年的习俗,他们有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习俗和贺年礼节。由于民族文化的传承,有的民族的贺年  相似文献   

12.
当阳光洒下,我看着蒲公英温暖的黄色慢慢枯萎,鲜活的绿色日渐饱满,似乎是黄色牺牲了自己的青春成全了绿色的张扬,才造就了一颗蒲公英。就像海定那些可爱的人们,充实了我那些枯燥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王颋 《民族研究》2007,(2):90-96
有元伯牙吾氏人泰不华,缘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涉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然而,由于记载的零星和问题的复杂,不少答案仍然不甚清晰.本文从以下方面切入:一、泰不华的民族,系徙居台州路的"蒙古伯牙吾"人;所以,不能入列"华化"的"西域人".二、泰不华的仕履,先后任集贤修撰、台州路达鲁花赤等,并曾主持祭祀山川的典礼,参预黄河治理的讨论.三、泰不华同时在"文学"、"书法"上卓有成就,而其篆书,得与赵孟頫、周伯琦并列.四、泰不华的交游,十分广泛,分别有官员、"布衣"、"幕僚",部分与其有书信往来.至于泰不华的性格,当以乐于"荐贤"以及平常时所表现的"介"、"直"和临危时所表现的"忠"、"贞"为最突出.  相似文献   

14.
窦贤 《民族论坛》2006,(5):41-43
房舍上镶几块砖雕,也为自己长个精神从甘肃兰州沿309国道西南行,一过康家崖,便可见一座座绿顶闪耀的清真寺耸立在村庄或城镇之上,相邻的帮克楼传来的唤醒声响过村庄田野,行走于大小道路的男子头戴小白帽,女子头戴黑色或白色饰巾。经广河县,抵临夏州,这种类似异域的风情更显浓烈。在临夏州境内回族民众集中的村庄,清真寺是最具特色也是最醒目的建筑。而一般的民居,无论两层的楼房还是一层的平房,最吸引人们目光的则是点缀镶嵌在民居屋脊、檐头、墙体、窗沿、门楼的青色砖雕。即使土坯结构的房舍,在门楣或门柱处也必镶几块青色的砖雕。同行的…  相似文献   

15.
<正>清明时分,丹青的对歌台上,一位头包十字绣花头帕的老人正在歌唱:"水秀山明日暖和,看见斑鸡和喜鹊,春天处处鸣啼鸟,唤醒人间梦几多……"半闭的眼睛、迷醉的表情,生动地昭示着他投入忘我的状态,未经装饰的声音自如、纯粹,尽显着原生状态下的苗歌独异别样的风情与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少数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春节期间,少数民族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论坛》2007,(12):63-63
<正>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人口1617.88万(200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那场三年自然灾害,让许多经历过的人终生难忘。在那样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时代,一个特殊群体的吃饭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格外关注。他们,就是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等地孤儿院的3000多名孤儿。  相似文献   

19.
索珍 《中国藏学》2008,(2):83-93
本文主要介绍了德国的涉藏研究机构和藏学人员的现状,并就德国藏学的现状作了详细的分析和总结.文章主要收集整理了德国波恩大学中亚语言文化研究所、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学系等涉藏机构,以及皮特·施韦格、贝托尔德·劳费尔、哈如纳嘎、索仁森等较知名的藏学学者的基本情况.这是对德国藏学现状的一次全面的普查,也是迄今为止对德国藏学研究情况的汇总和整理,从而为藏学工作者提供了全面、扎实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20.
木蜡庄傩戏     
傩戏是一种宗教与艺术相结合、娱神与娱人相结合的古朴、原始、独特的戏曲样式。它以独特的方式,一直在民间传承保存到现在,成为我国傩文化的"活化石"。从小就听老人们讲好多怪异的事情,说什么"上刀山,下火海、下油锅",也听人讲起临近的铜仁地区有傩戏表演,却至今无缘见识,不免心生憾意。端午节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们终于在重庆与贵州交界的木蜡庄,走近了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