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耀 《民族研究》2023,(5):68-77+140
通过研究1542年威德地图、1562年詹金森地图、1570年奥特里乌斯地图等西方地图的背景、内容及版本等,文章呈现了早期哈萨克知识经由俄罗斯传入西欧的过程;进而考察和比较1570年奥特里乌斯地图与1602年利玛窦地图、1648年布劳地图与1674年南怀仁地图这些具有传承关系的中西舆图,理清了哈萨克知识由欧洲传入中国的历程。同时在三位哈萨克斯坦学者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542年威德地图是现知最早出现哈萨克西文称谓的欧洲地图,1602年利玛窦地图中“哥尔墨”及其旁注并非更早的哈萨克汉译信息,1674年南怀仁地图中的“加撒基鞑而靼”才是目前所知哈萨克一词的最早汉译称谓。这些舆图有助于加深对哈萨克历史及欧亚大陆地理知识交流的认识,在哈萨克历史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丰美的大草原,陶冶了哈萨克人民淳朴、豪放的性格;逐水草而迁徙的生活方式赋予了哈萨克民族诗人的气质与才华。千百年来流传于哈萨克人民中间的“阿肯弹唱”,这种民间文学、艺术形式,一直成为哈萨克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传统文化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知识荟萃     
哈萨克族人名的来历新疆的哈萨克族,在给孩子起名上,有一套古老的风俗习惯。以前,哈萨克族人认为上天主宰一切,神就住在天上,所以把天空中的太阳、月亮、星星等视为神圣的东西加以尊崇,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叫“阿依古丽”(月亮鲜花)、“珠勒得孜(星星)、萨吾烈(光芒)、“朔里潘”(金星)。  相似文献   

4.
哈萨克族是一个善良纯朴,富有历史特性和独特风俗的民族。哈萨克族自古游牧于辽阔无际的草原,长期的游牧生活和部落、氏族等群体组织的存在,逐渐形成了哈萨克族独特而富有意义的风俗习惯。“阿斯、洽依、托依”是哈萨克族语,具有汉语中的祭奠、茶典、庆典之意。祭奠阿斯是哈萨克族为悼念已故的祖父母、父母等亲人的纪念仪式。  相似文献   

5.
新疆八月,骄阳似火。天山脚下,牧草丰美。一匹匹骏马在这里或憩息或奔驰,蓝天绿野,衬出它们骁勇矫健的雄姿。它们,就是曾为汉武帝所喜爱、赐封的“天马”。两千多年前,“乌孙王以千匹马聘汉女”的故事就已载入《史记》。从那时起,“天马”就神话般流传在民间。而今,它们叫伊犁马。是来源于我国马匹宝库中四大原始马种之一--哈萨克马。经过哈萨克母马与奥尔洛夫马、布琼尼马、顿河马等优良品种杂交培育而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烈日高照的盛夏,还是风雪交加的寒冬,在2万多平方公里的新疆玛依勒大草原上,人们总能看见这个马背流动文化站.文化站的主人是托里县喀拉托别牧场哈萨克青年民兵巴哈提和博拉提,牧民称他们是草原上的“吉祥鹰”. 玛依勒草原地处西北边陲.那里远离都市,交通不便,文化生活十分贫乏.长期的游牧生活给草原上的青年人带来许多苦恼.他们有钱能买到香烟烈酒,却发愁买不到精神食粮.精神上的空虚和无知,使不少青年变得粗鲁愚昧,打架、酗酒已成了常事.巴哈提看到  相似文献   

7.
《阿拜之路》是世界文学名著,被誉为哈萨克民族的百科全书,它描述了哈萨克民族在破晓前最黑暗的时光里,现实社会生活中新与旧、进步与保守之间的斗争。当您浏览因部落纷争或家族纠葛而引发的大规模的械斗描述时,震天动地的厮杀声仿佛就在耳边。而哈萨克民间艺人——阿肯们妙趣横生的弹唱,少男少女别具风采的文娱活动,又会使您感到别有韵味。有人把《阿拜之路》称作“哈萨克民族的红楼梦”,这主要指这两部作品的普及性,以及在各自文学史中占有的特殊地位。1942年《阿拜之路》第一部上卷出版,1947年第一部下卷出版并获前苏联国家最高文学奖。1…  相似文献   

8.
李娟 《中国民族》2010,(9):69-70
最早的时候,通往滴水泉的路只有乌斯曼小道。乌斯曼是100年前那个被称为“哈萨克王”的鼎鼎有名的阿尔泰土匪头子。  相似文献   

9.
胡尚哲 《世界民族》2006,4(2):76-80
无论是作为一个政治术语,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玉兹习气”(жузовщина)在哈萨克斯坦都已经家喻户晓,但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还没有人研究它。本文从“玉兹习气”的性质、表现及其对哈萨克斯坦国家的政治生活和哈萨克民族整合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一、“玉滋习气”的表现“玉兹习气”是哈萨克斯坦特有的一个政治术语,它源于哈萨克民族历史上特有的社会、军事、政治组织——玉兹。它所指的是哈萨克斯坦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以玉兹、部落、氏族为界限来区分你、我、他的一种部落本位主义倾向。作为一种社会现…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汗国形成以前,即16世纪以来,卫拉特部的统治阶级和西邻的哈萨克汗国相互间的争斗见于诸史书,以前,1582年哈萨克的塔吾克勒汗(1583~1598年)进攻卫拉特,占领了塔什干、突厥斯坦。①17世纪前半期成为卫拉特统治者的绰罗斯家族之哈喇忽刺时期,其子巴图尔珲台吉(1634~1653年)在1616年与父分牧,置根据地于额尔齐斯河东岸,由此进攻北方的阿尔泰诸族、西方的哈萨克族、西南方的布鲁特族等。如1616年“访问卡尔梅克的俄国托米尔科·彼得罗夫使团说哈萨克玉兹和布鲁特玉兹服从卡尔梅克”;②1617年,萨瓦  相似文献   

11.
新疆阿尔泰山深处,美丽的哈纳斯湖畔,人们经常见到一位年轻的战士,骑着枣红马出入蒙古包和哈萨克毡房,为牧民调解纠纷。他就是边防某站哈萨克族战士,人们誉为“战士法官”的阿不都。阿不都于1984年入伍后来到这里当牧马员。1985年,部队开展法制教育后,他认真学习了“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等有关法律知识。他联想到平时经过蒙古包时听到的吵闹声,觉得很需要对牧民进行普法教育。从此,他外出时,便留心这方面的事。  相似文献   

12.
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驱车,沿着滔滔的巩乃斯河东南,行程200公里,来到天山深处的巩乃斯草原——世界著名的四大草原之一. 世代以游牧为生的哈萨克人,在这里培育了优良品种“哈萨克大尾巴羊”,以其肉质细嫩、鲜美而驰名中外.现在,这里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源县管辖,全县21万人口,哈萨克族占9万,是全国哈萨克族聚居人数最多的县.  相似文献   

13.
关于作为人民、民族名称的“哈萨克”(qazaq)一词的产生和出现,民间广泛地流传着不少传说,与此同时,历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以及其他学科的学者们在各个不同的时期也是众说纷云,莫衷一是。为数不少的学者认为,哈萨克一词,从概念上讲,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意义、它是从该部落分离出去者的名称;而另一些学者则推测,这是在作为赞尼别克和克烈所管辖下的诸部落的集合体——民族的名称的意义上讲的;还有一些人,对哈萨克一词的词源及含义作了各种各样的分析、解释。  相似文献   

14.
《民族论坛》2012,(4):44-46
遗产发现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摆手舞土家语叫“合巴”,流传广泛,各地名称不尽相同,如“合巴日”“合巴格资”“合巴骆驼”“跳年”(汉语)等,但表演形式和内容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凡看过电影《天山的红花》的读者,都对哈萨克民族留有深刻的印象。因为,在那部片子里,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和劳动……长期住毡房、经营畜牧业的哈萨克族人民素以擅长骑射和能歌善舞闻名于祖国大家庭之中。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和巴里坤哈萨克  相似文献   

16.
乌什喀特古城原名于什伽提、玉奇喀特,位于阿克苏地区新和县玉奇喀特乡玉奇喀特村西北1.5公里。这个古城遗址保存相对完整,分为外城、内城及宫城,中内外三圈围合,形成三重城结构。在维吾尔语中,“乌什喀特”意为“三重城”。乌什喀特古城外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大致呈东西向坐落,东西长约1800米、南北宽800米,残高约3米;东墙、南墙残存低缓的墙垣,北墙、西墙以及南墙西段已辟为农田或林带。  相似文献   

17.
2000年5月,别迪力欣喜地收到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证书:由他自筹资金,一手策划、组织、实施的“多民族、多画种、多种文字少儿书画长卷”,已被收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 别迪力成了中国哈萨克族历史上第一位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是以游牧为主的草原民族,由许多的氏族、部落组成,各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系谱,对于哈萨克族系谱的研究有利于深入了解哈萨克族的历史发展。本文对哈萨克族系谱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求更好的开展哈萨克族系谱和历史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共有五十六万八千余人,其中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境内,其余的散居在新疆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和木垒、巴里坤两哈萨克族  相似文献   

20.
本文全面论述了哈萨克族语言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也谈到了哈萨克方言的划分及方言与部落、民俗的关系。文章最后介绍了历史上哈萨克族使用的文字及近年来在这方面考古学上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