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是"的本义是正直、正确."否",可表示选择否定.否定与之并列的形容词、代词、动词.最开始"是否"的连用是偶然的.只是一个作宾语的联合短语.但由于语言中的大量的使用,使得"是否"开始固定下来,慢慢成为一个词语.最后使"是否"成为一个副词.表示"是不是".  相似文献   

2.
赖慧玲 《天府新论》2004,(Z2):261-262
在《全宋词》中"直"字作副词的用法可细分为作情态副词、限定副词、时间副词和语气副词,笔者对《全宋词》中的"直"进行穷尽性的统计分析后将语气副词的"直"的语法意义概括为两种,分别为表示表示强调语气和意外的语气.同时,结合语义对语气副词"直"的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力求揭示出"直"用作语气副词的全貌.  相似文献   

3.
"没的"是近代汉语中的一个北方方言词语,有几种不同的书写形式,既写作"没的",又写作"没得"。"没的"作副词并不表示反诘、揣测、斥责等语气,其基本语义功能是表达否定概念,用作否定副词;同时,"没的"在自身语义条件和语言环境的双重作用下产生了主观化现象,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  相似文献   

4.
否定副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是教学的重难点,因为外国学生使用这些否定副词出错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将就否定副词"不"与"没(有)"的语义表达功能加以辨析,并由此延伸探讨一些关于对外汉语教学法中否定副词的教学模式及其策略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考察《左传》中"勿"与"毋"两个否定词的语法功能和表义功能,我们发现:传统的"勿=毋 之"的公式是不成立的,"勿"是一个经常用于后续句中并且主要对及物动词本身进行否定的副词;在此基础上,考察"无"和"毋"的关系,我们又发现:并非所有的"无"都通"毋",只是作为副词使用的"无"与"毋"相通。  相似文献   

6.
“谁”特指问与否定的相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疑问和否定两大范畴的宏观角度入手,以"谁"为疑问标记的特指问为例,在前人关于"谁"特指问表否定用法的基础上,通过重点考察"谁知……"式、"谁说……"式、"谁叫……"式和"谁+不/没"式等四种常见的表否定意义的句式,揭示了现代汉语两大句法范畴———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谁"特指问同否定的相通源于"谁"的任指用法和虚指用法,用于反问句中的"谁",既可相当于任指意义下的"无人",又可表示虚指意义下的"无人",也就是说"谁"在特定的语境中指代的对象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概念而已,它并不像任指那样含有"人人"的意思,因此所指代对象既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  相似文献   

7.
出现于诗词曲语中的"最"表示的是其基本意义:动作或状态程度高,并不具备时间副词"正"的语义特征:时间性,因而必须看作程度副词;"最"在句中的序位有时比较特殊,远离其修饰的成分,但从语义来看,只能指向其所修饰的形容词;有时"最"的比较功能弱化,并不表示程度最高,而是表示程度的确认,相当于"极、很",但这种变化并不会影响到"最"作为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2014,(8)
我们把"并"这类在句中可有可无的负极性词语称之为"隐身"型负极性词语。语气副词"并"经过了一定的语义演变,从最初动词语义上升成了表语气副词的否定词。"并"的特征在于不拘泥于时间的量,"并"+否定结构否定了外显性的预设,激活了内隐性的预设,还体现着说话人强烈的主观性,这些都促使"并"具有元语启动功能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结合前人的研究,副词可以说是:在句法结构中,一般只能充当谓词性结构中的修饰成分而从不充当被修饰成分的词.本文从上古和近代的变化发展来浅析时间副词"终""终于""始终"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宁”类测度问句的系统研究目前尚未展开.通过对选定文献的穷尽性考察,我们发现“宁”表推度询问的用法来源于反问,“邪”在“宁”类测度问句的句末语气词中占有一定的比重.该类测度问句具有较为强烈的感情色彩,一般用来表示积极测度问.“宁”类测度问句中的动词具有类同化倾向,一般是表示客观存在和主观感知类的动词.中古时期新产生的句末语气词“不”与“宁”类测度问句的疑问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潘田  杨巍 《学术论坛》2006,(9):189-191
]<汉书>中"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一句在之差,令古今学者对此句产生了不同理解.实际上,"偏"翩"两字在上古已具有互通的基础;词义虚化的客观规律从事实上否定了"偏"在汉代作为语气副词的可能性;历代文献资料也证明了"翩何姗姗其来迟"在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上的合理性.因此我们认为在"偏何"一句中,"偏"应看作"翩"的假借字.  相似文献   

12.
在两种语体形谓句中,副词状语和介宾状语都存在差异.科技语体的副词较为单一,没有出现时间副词,且多为表示肯定性程度确定的副词.在介宾状语中,差异集中在"比"字状语和"对"字状语上.状语差异对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产生影响,在"比"字状语且甲乙非同质条件下,文艺语体形容词的语义指向乙类,表示乙类是对甲类事物的衬托,甲乙是一种衬托关系;在"对"字状语条件下,科技语体形容词的语义还可以指向介宾短语中的谓词性成分,主语和谓词性成分是一种条件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结合语料分析,探讨不同指称成分主语与相关语气副词的语义句法的互动情况。命题类语气副词中的表测度的副词既可以与有指成分主语组合同现,又可以与无指成分主语进行组合同现,而表确认的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受限制。事件类语气副词与无指成分主语同现组合存在较大受限制性。表评价等意义的事件类语气副词对主语的定指性的要求,没有命题类语气副词对主语定指性要求高。  相似文献   

14.
汉语否定副词“不”“没”的类型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否定副词“不”的形态类型、否定副词“没”的语法类别及“不”“没”类的分合等方面对汉语否定副词“不”类和“没”类进行比较,“不”类否定词的形态一致性体现了否定范畴的标记性。否定词不仅是汉语方言分区的重要标准之一,而且也是判断汉语尤其是南方方言与其他汉藏语系语言在类型上亲疏程度的语法参项之一。  相似文献   

15.
张玉金 《殷都学刊》2010,31(3):29-32,43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既"本为动词,是"尽"的意思。由此虚化为副词,是"已"、"已经"的意思。由副词又虚化为连词。连词"既"主要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并列,二是表示让步。在出土战国文献中,"既已"是个复音虚词,作副词用,是"已"、"已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闫德亮 《中州学刊》2007,(6):243-246
罗山方言是河南方言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种。罗山方言中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副词和普通话有着显著差异,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这主要体现在副词语素、语序及一些固定结构上。罗山方言的副词形态从它所表现的意义来看,可以分为程度、范围、时间等副词性标记;从它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来看,可以分为前标记、中标记、后标记副词性标记;从它惯用的固定形式来看,可把它看做固定形式的副词性标记。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程度性副词 非程度性名词"结构的研究侧重的是该结构本身的认知、语用机制,大多是在探讨该结构的合法性或误用问题,而对此类结构在整个语篇中的作用和发生机制探讨得却相对较少."程度性副词 非程度性名词"既是语篇中的人际意义表达的主要形式,也是人际意义磋商的基础,还是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该结构的使用,增强了语篇的评价功能,提供了人际意义进一步磋商的基础,显示了一种人际意义上的连贯.  相似文献   

18.
“非x才y”相关格式比较-兼论“非”的词性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x才y"是近年来新出现的语言格式,其中"非"的词性及意义极少有人论述.本文试从与"非x才y"近似的结构"除非x才y"、"非x不y"相比较中,论述"非"既非连词,也非否定副词,而是强势肯定副词.  相似文献   

19.
外国人学习汉语 ,往往因为语法概念不清 ,用词不当 ,而常常造成语病 ,尤其是疑问句方面的错误十分严重。以下便是对疑问句的方式 ,词语的用法 ,语序方面出现的错误略作辨析。一、汉语中疑问句的种类(一 )用“吗”的疑问句 (是非疑问句 )疑问助词“吗”加在陈述句的句尾构成疑问句 ,表示希望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如 :“你是留学生”为陈述 ,句尾加疑问助词“吗”便构成了希望得到肯定或否定的疑问句。“你是留学生吗 ?”下面的回答即为“是” ,或者“不是” ,肯定或是否定。(二 )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特指疑问句 )把疑问代词放在提问部分的…  相似文献   

20.
"否定"何以成为"本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炫 《河北学刊》2004,24(2):14-19
"本体性否定"是作为区别西方各种本体论和中国本根论提出的.其历史依据在于,人对自然性生存的"不满足于"冲动的产生;其现实依据在于,当代人既重个人利益又觉得利益无法安放心灵的综合感受;其理论依据在于,迄今为止所有的自然本体论都是一种人为的本体论,但因"人为"这一概念无法区别人的模仿与创造、沉沦与澄明,因而最后也就不能区别人与动物的根表特性.所以,"本体性否定"以"批判与创造的统一"来展开自己的"什么人为"之思.通过"本体性否定",人并不优于动物,而是不同于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