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源于印度 ,早期僧人依靠神异手段将其传入中国。中国古代社会上层统治者热中于方术、迷信 ;下层民众生活困苦、渴望幸福 ,存在接受神异的心理基础。佛教以神异为手段拉拢信徒、中国人将佛教看作道术以及早期佛教的分布表明佛教与神异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的具体时间和年代,现在很难考定。最初传入时,不过是在少数人中奉行,未必为上层官府和史官之流所注意。公元前2年,大月支国(原居我国甘肃的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後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到了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景卢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於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的记录。我们可以推断,由於在此120年前汉武帝开辟西域交通的结果,当时由印度传布到中亚细亚的佛教很可能早已通过行旅往来而向东方渐进。史籍记载,汉明帝於永平七年曾派遣使者12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公元67年他们同两位印…  相似文献   

3.
4.
佛教对中国古代法制影响深广.首先,唐代僧尼是否应行致拜君亲之礼的论争,实质上是佛教平等思想与儒家忠孝思想的冲突关系在法制上的反映,体现了佛教礼仪影响中国古代正统法律思想的一个侧面.其次,由佛教慈悲思想衍生出信徒应禁杀的"断屠月"与"十斋日"之礼,不但是对传统"秋冬行刑"制度的有效补充,而且也对古代法律的残酷刑杀起到一种比"秋冬行刑"效果更为显著的缓和性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也是刑罚文明化、人道化的一种表现.再次,佛教的戒律不但有利于德主刑辅的教化,而且也鼓励一般民众修持向善,因此戒律的提倡能够起到减少犯罪的发生,有助于对犯罪的一般预防;但以佛教戒律来替代刑罚处罚,则是司法不公正与司法恣意性的反映.最后,禁止盗毁佛像的法律规定,实质上彰显了佛教的戒律与礼仪对立法的影响;禁止"私人道"的法律规定,实质上彰显了佛教的规模与国家税制、兵役制度的冲突关系对立法者权衡利弊考量的影响;僧侣犯奸罪加重处罚的特殊规定,实质上彰显了僧侣身份的特殊性对立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佛教与中国美学兼论中国人的宇宙观、自然观、艺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深远凝重.佛教的心性学说促进了中国美学对艺术家主体作用的探索,进一步强化了中国美学的主体性意识;佛教的"顿悟"说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美学的直觉感悟色彩;佛教的虚空观促进了中国美学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佛教的唱导、俗讲以及世俗化的禅宗促进了中国美学思潮和文人审美意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历经漫长的封建社会,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就此分析了佛教在中国生根发展的原因、它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以及佛教在中国由盛行到衰微的历史过程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产生最早的一种宗教,它起源于公元前六至五世纪时南亚次大陆。相传佛教创始人是北天竺国(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国首领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公元七、八世纪后,随着南亚次大陆向封建社会过渡,印度教兴起,异族不断入侵并强制推行伊斯兰教,到了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趋于衰敝状态。  相似文献   

8.
张九成佛教观论析——兼论佛教中国化的路径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张九成对佛教的认知、理解和评价为话源,指出张九成的佛教观具有双重性,即在言道方式、生活性情方面亲近佛教,而在心性、伦理方面排斥佛教。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对张九成思想的归宿和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的作用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张九成的思想特色是“身佛心儒”而非“阳儒阴释”,儒家学者在佛教中国化的程度和特质两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中,20世纪早期是关键时期,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速度快、影响迅猛,传播的特点十分鲜明。因此,探求20世纪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对于探求中国社会发展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发挥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在欧洲传播,后又波及美洲,经过一百三十多年的斗争,现已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争取自由解放、民主独立的思想武器和胜利旗帜。那么,马克思主义是怎样传入中国的?是什么时候、由谁传入中国的?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进行初步考察,舛谬之处,望诸位专家和广大读者斧正。  相似文献   

11.
1983年3月14日,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纪念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和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离开我们已整整一个世纪了。一个世纪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仍葆其美妙之青春,它的基本原理不仅没有“过时”,并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指导着我们为实现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伟大目标而奋勇前进。我们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辉煌成就,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坚持真  相似文献   

12.
从明末清初到戊戌维新之前是中国与西方伦理学的早期接触时期,无论是明清耶稣会士的译著,还是林乐知、花之安等传教士的著作,传播的主要是一些宗教伦理观念,兼有一些世俗伦理思想.虽然,作为学术意义上的"伦理学"的输入还没有真正展开,国人对西方伦理学的自觉传播还没有形成规模,但这一切在客观上都作了西方伦理学在华传播的先导.先有这些思想观念的输入为之铺路,就为此后西方伦理学在中国全面的传播做了理论的准备.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学说的只言片语,早在19世纪70年代即已通过有关出国人员的记载和中文报刊上的报道传入了中国;20世纪初年部分中国留日学生又翻译了一批日本人编撰的有关社会主义的著作,对社会主义学说进行过较为系统的介绍。尽管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学说的输入是直观的、粗浅的、未加诠释的、真伪混杂的,但在马克思主义在华传播史上却应该具有不容抹杀的客观地位。  相似文献   

14.
西方图书馆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有关图书馆的活动,可追溯到几千年前,但图书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怎样得以确立的,目前图书馆学界对此研究不多,却存在着几种不同观点。笔者认为,西方图书馆学对我国的图书馆学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就十九世纪后期到一九二五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这段时间里西方图书馆学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意义、作用加以分析评价。一、西方图书馆事业的影响,为图书馆学传播打下了基础近代中国图书馆事业发端于清末维新改良运  相似文献   

15.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做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的源头何在,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齐诗与孟子诗学观的比照发现,齐诗的经学化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  相似文献   

16.
与自唐代开始传入我国的基督教相比较而言 ,佛教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无疑是成功的。同是外来的宗教文化 ,佛教成了与儒、道相并列的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波及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领域 ,广泛渗入到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基督教则一直徘徊在中国文化的主流之外 ,虽然中间经过一些传教士观念转变后的努力 ,也有过平和而短暂的文化过渡 ,但最终还是没有为中国传统文化接纳和吸收 ,究其实质 ,佛教在跨文化传播中所采取的正确传播理念使它获得了最后的成功。  相似文献   

17.
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是伴随着基督教传入我国的。元代可能传入,尚无稽可考。明清间耶稣会士通过撰述《西学凡》、《西学治平》等书,西学东渐一度高潮迭起。由于清中叶的禁教、《四库全书》的寓禁于征及其《总目提要》的歪曲、诋毁,西学沉寂近二百年。清末民初和30年代,曾出现间接和直接译介亚里斯多德政治学说的高潮。60年代吴寿彭译自希腊文的《政治学》全译本,附录及注释精详,它标志着该学科开始走向成熟。苗力田教授正在主编的十卷本《亚里斯多德全集》将对该学科的普及和提高作出重大贡献。亚氏学在中国的荣辱粉衰,是中国社会逐步现代化过程的一个写照,有同步发展、相伴沉浮、互为因果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从有关历史资料看,早在商周时代,在中原地区和江汉地区,就已有濮人在活动,春秋以来,那里的濮人少见了,而越人则于长江流域和江南各地出现。历史表明,古代的濮人和越人,是一支比较大的部落,分布的地区很广,支系也多,所以历史上常称  相似文献   

19.
佛教是产生于印度的宗教。由于恒河文明与黄河文明的巨大差异 ,佛教在传入之初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了冲突。面对强大的中华文化 ,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 ,当时的佛教徒明智地将佛教与中华大地上盛行的神学思想相结合 ,并对在意识形态领域居统治地位的儒学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让步 ,从而成功地解决了佛教在中国立足的问题 ,并逐渐扩大了佛教在中国的影响 ,为其后的佛教中国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佛教在中华大地上近两千年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中的佛教早期是指魏晋南北朝佛教大规模入华以前。一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尚无定论 ,但学术界基本达成…  相似文献   

20.
侯外庐依据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启蒙运动的普遍规律和中国的特殊情况相结合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论证了明末清初中国社会具备资本主义萌芽因素,思想上产生了早期启蒙思潮。"早期启蒙说"的提出超越了中国的现代化完全来自外部刺激的学术偏见,发掘了中国社会内部要求变迁的因素。早期启蒙思想家批判了封建等级制、科举制等,其思想意识中颇多对自由等现代性价值的向往。由于不充分的社会条件,他们的自由思想虽具有现代意义,但局限性也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