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蒲松龄的短篇小說《聊斋志異》,是一部富有人民性的、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自間世迄今二百八十余年間,长期地广泛地在民間传播,为人民所喜爱。这部小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一頁。而且有好几种外文譯本,流传于外国。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考蒲松龄一生的著作,相当丰富。除《志  相似文献   

2.
<正>美国学者D·艾伦曾经说过:"大家阅读美国文学的时候,不要把文学当作是一种历史,不要把它当作是一种社会学。文学和这些东西是有差别的。"然而,任何一部作品的产生,或多或少反应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特征。文学作品的产生与社会、历史紧密相连,若非如此,众多文学  相似文献   

3.
<正> 齐鲁书社新近出版的《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一书,是山东大学袁世硕教授1979年以来撰写的蒲松龄与《聊斋志异》研究的论文结集.书分上下两编,十八篇,三十余万字.这部论著,集中体现了作者在蒲松龄的生平、交游、创作活动,《聊斋志异》的版本及其他著述研究方面的探索与开拓,在不少问题上填补了研究中的空白,可以说是近年来蒲松龄研究中的重要收获,也是一部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创获颇丰的力作.  相似文献   

4.
《醒世姻缘传》的作者是不是蒲松龄,学术界历来有争论。我在《<醒世姻缘传>作者新探》(见《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5期)、《<醒世姻缘传>为蒲松龄所作说质疑》(见《殷都学刊》1985年第4期)、《也谈<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见《殷都学刊》1986年第2期)等文章中都谈到应该是清初文学家丁耀亢,而不是蒲松龄。为了进一步说明《醒世姻缘传》不是蒲松龄的作品,有必要把《醒世姻缘传》与蒲松龄的作品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5.
关于《聊斋志异》的批评、公论、价值与地位陈炳熙一部杰出的文学作品,即使作者本人再有信心,也会为它的能否流传而担心,尤其当这种文体尚未从世俗的轻蔑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为甚。蒲松龄就很为他的《聊斋志异》的流传担心过o在他五十岁那年做的一首七律《感遇》中有云:...  相似文献   

6.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溜川(今山东溜博市南)人.能诗文,善俚曲,自幼热中功名,终生屡试不第.因一部《聊斋志异》而名扬中外,由此而引起世人对其生平、家世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更是众说纷纭.就目前见到的有关文章、蒲松龄的民族成分有四说,即“回族说”、“女真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1981年8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撰写的《薄松龄民族成分的四种说法》(以下简称《说法》)一文,就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四种说法,作了综合介绍.为了论述上的方便,现将蒲松龄回族说的有关内容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醒世姻缘传》是产生于明末的一部百回白话世情小说。关于它的作者,只是在书中有个署名——西周生。五十多年前,胡适曾以洋洋洒洒三万言的篇幅考证西周生的来历,得出结论,认为西周生就是蒲松龄,但至今未得到学术界的公认,仍是一桩悬案。它的文学价值在几部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中也没有得到充分肯定。近几年来经过一些学者悉心探究,才逐渐使人了解了它的应有地位。实际上,从语言视角来认识《醒世姻缘传》也是很有意义的。首先,学者们已经确认书中用了大量的鲁东方言,这对研究北  相似文献   

8.
<正> 在1980年的全国第一次蒲松龄学术讨论会上,有人提出了陈淑卿系蒲松龄的妻妾之说(见《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一辑所载《蒲松龄与陈淑卿》一文).继而又有《关于蒲松龄的第二位夫人》一文肯定了蒲松龄确曾有一位第二夫人——“无名氏”(见《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3期).随后,以蒲松龄与其第二夫人为题材的各种剧本、小说等文艺作品亦相继问世.自此,蒲松龄  相似文献   

9.
蒙古民族素以“善骑射”、“勇悍”见称,但是熟悉历史的人们会发现,蒙古民族也是一个有文采、善风骚的民族。一部中国文学史,自古至今,闪烁着蒙古族艺术家的光辉。著名的元曲作家杨景贤,优秀的清代小说家蒲松龄,都是蒙古人,至于现代优秀小说家李准,更为人所熟知,所以,蒙古族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陶克涛先生说:“成吉思汗及其后人们只具有一个‘骑射’的形象,在相当的程度上是由旧时中外史家们所修饰而成的。”深入研究文学史,是足以打破这种陋见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历史上,元代的社会矛盾极其复杂,即有民族矛盾,又有阶级矛盾。那末,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究竟是什么呢?我国史学界内,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如下四说: (一)民族矛盾说。杜烈原认为:“当时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发展、变化。”曹汉奇同样认为:元代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并从阶级的剥削、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汉族地主价级也受到歧视三方面进行了论述。张翼之也持这样的观点:“元代末年社会矛盾虽然错综复杂,民族矛盾和阶级  相似文献   

11.
一全祖望文学的主要部分,是文集中大量的表章明季忠义的文章。肯定这些文章在文献上的重要性,也就是肯定明代末年民族保卫战爭在历史上的必要性。而肯定这种战爭在历史上的必要性,必須首先对今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正确的民族政策,有一定的体会。党所領导的民族政策,是党以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具体貫彻在中国民族問題上的革命措施;是党总結了中国过去長期的民族矛盾及民族矛盾与阶級矛盾之間的复杂关系的历史教  相似文献   

12.
在一些主张蒲松龄具有反清的民族思想的文章中,采用了一些值得商榷的分析方法。一种是抽象推论法。有的文章说:“蒲松龄的大半生都是在民族斗争激烈而残酷的年代中度过的,他的家乡山东省又是汉族人民抗清斗争比较活跃的地区”,此间也“正是蒲松龄世界观的奠定和成熟时期,其文学创作活动也是在这期间进入了最旺盛的时期。……一切真正承认蒲松龄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人,都不应把蒲松龄的思想同清初汉族人  相似文献   

13.
陈月霞 《理论界》2008,(6):140-141
“鬼”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有脍炙人口的鬼神作品。本文通过对蒲松龄、华盛顿·欧文、和艾伦·坡及其作品的分析,浅析了东西方鬼神文化的异同。并用弗洛伊德分析的方法阐释了鬼文化的文学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下)王富仁在讲现代主义文学的时候,我们往往把30年代左翼文学排斥在外,这是不合理的。鲁迅的《故事新编》完成于30年代,是左翼文学的一部分,把它放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一部全新的历史小说。它的时间观念不是纯现实性的,而是现实性与主观性...  相似文献   

15.
<正> 自70年代末,在袁世硕教授的科研视野中,“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地位愈来愈突出、愈来愈重要了。正如著者本人所说:“作为山东省最高学府的山东大学的一名古典文学教师,没有理由对本省的先贤、足使中国人引以为荣的文学巨匠蒲松龄及其著作,漠然视之。”(《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前言)这部30余万言的(《新考》,便是著者基于上述考虑,花费七个寒署的心血的结晶。众所周知,走近一位作家,可以套用一句现成的俗语,这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然而,  相似文献   

16.
<正> 阅读李永祥先生的《蒲松龄传》,我感觉到了著者的激情与眼力。传记作为文学与史学的结合体,须具备“以情纬文”的要素。传记若丧失了充沛的感情,有可能退化为冷冰冰的年谱,无法让读者产生审美愉悦与情绪感染。永祥先生能心契神合地去感知蒲松龄及其作品,跨越时空距离而与蒲松龄结成知己。这部传记,行文流程有一气呵成之势,这大概可归因于激情的同化力。传记固然需要情来,但更重要的是能提出一些独到的学术见解,这就涉及到“史识”的问题。史识大约近似于令人所说的“眼力”。《蒲松龄传》  相似文献   

17.
"鬼"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意识的反映.中国和西方文化中都有脍炙人口的鬼神作品.本文通过对蒲松龄、华盛顿·欧文、和艾伦·坡及其作品的分析,浅析了东西方鬼神文化的异同.并用弗洛伊德分析的方法阐释了鬼文化的文学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三十年代中国文学,有很鲜明、自觉的主流倾向——左翼文学思潮与运动。从大革命失败到抗日战争爆发的十年间,没有任何一个别的文学流派和作家群体,能够像左翼作家那样主宰那个时代的文学理论与创作潮流,哪怕他们在某一方面取得了比左翼作家更大的文学成就。左翼文学的方向,是三十年代文学的主导方向。左翼文学应合着革命实践运动对文学的要求而诞生,又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三十年代得以成长和壮大,其区别于“五四”文学和同时代其他作家文学创作的,是它强烈而鲜明的政治实践品格。在风沙扑面、虎狼成群的三十年代,左翼…  相似文献   

19.
《殿粤要纂》是一部专记明朝广西军事防务的著作,它是明代广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斗争的产物。它的再现和出版,对我们了解明廷在广西的军事布防,明廷对广西政局的驾驭手段以及广西少数民族分布、迁移、融合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0.
王枝忠的《蒲松龄论集》(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2万字,分十九个专题,对蒲松龄及其代表作《聊斋志异》作了多方面的发掘、考订。书中有不少新见,如关于蒲松龄的初馆问题。《关于蒲松龄生平经历的几点考订》文中提出蒲于康熙十二年以后一度在本县城北丰泉乡王家坐过馆。这给王洪谋《柳泉居士行略》中“自是以后,屡设帐缙绅先生家”这段话提供了正确的解释,而不再象以前误解为蒲在康熙十一年初馆毕际有家,这一发现为我们正确理解《聊斋志异》提供了新的信息。再如《清初文字狱和蒲松龄谈狐说鬼》文中论述蒲松龄有没有受到文字狱的影响问题,文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认为“清朝文字狱与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中间并不存在一种必然的因果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