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性是当今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由现代性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而深刻的.本文把对性别变迁的探讨置于现代性这一宏大的社会背景中,尝试将现代性与性别再定义这一社会主题勾连起来,在由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男女性别的传统涵义也在现代性的动力下开始重构,男女社会性别差异逐步消解;在女性主义浪潮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从封建社会的儒家思想当道,“男尊女卑”思想根深蒂固,这使得“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成为女性语言和行为道德准则。这在称呼语中的性别差异中有所体现。随着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发展,女性地位逐渐上升,男女地位趋于平等,性别语言的差异也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有所减弱。本文将整理浅析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到现代社会“女汉子”出现的汉语称呼语性别差异变迁。  相似文献   

3.
作为家长制传统的一种反映,今天在菲律宾,与社会发展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大多是由男性掌握或指导的。社会性别意识的淡漠使得他们几乎没有意识到普遍存在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和生育健康问题。进而,由他们掌握或指导的非政府组织也更多地将兴趣集中在环境的改善、农渔业的发展或技术的改进上。非政府组织应该也可以在促进男女平等和生育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现有的非政府组织显然难以承担此重任。因此,有必要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从领导层结构到决策观念的一系列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性别无疑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最早也是最彻底地受到了社会生活的制约。性别特征被社会化了:性别的社会分工贯穿于一切社会和文化活动领域;强者和权力的产生,象征着某个集团的标记和代表人物的出现,社会阶层和道德标准的形成都与性别特征有关。现代人类学的研究认为,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形式中,人类的性别特征具有一种聚合的作用。探索人的产生,首先会涉及到世界的来源、发展及变迁等问题。传统宇宙学和神话学经常求助于性别的二元论,认为一切都产生于具有男女性别特征的两个形象的联合,这两种形象的结合是生命之源,是生存规律的关键。在这方面,西非的各种神话最有代表性。例如在马里班巴拉人的神话中,有一种两性畸型人的形象;在贝宁的丰人神话中,也有一种男女双重外形、能够自行繁殖的形象。在神话中,正是这些形象创造了世界,创造了生物。生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 ,社会学认为在信教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男女差异是不同的社会化造成的结果 ,然而却很少有实证研究来支持这一说法。本文就不同的社会化与不同的信教情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利用美国社会普查和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结果 ,分析了宗教信仰和信教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与传统的性别态度之间的关系 ,并提出“喜好冒险”这一新的分析模式。过去 3 0年内 ,在对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中 ,性别是人们最常提到的问题之一。大量的文献论述了宗教 ,尤其是基督教是否保存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和不平等。有人提出 ,由于不同的性别社会化 ,使得女性比男性…  相似文献   

6.
闵学勤 《浙江学刊》2004,(6):208-211
社会性别在职业期望差异中的模糊和多元化趋势,将会最终引导职业分工中性别差异的发展轨迹,这从一个视角说明社会发展不是加剧而是在缩小性别差异,但对不同的区域来说,这种变迁速率是不一样的.同时,社会性别的内涵也在不断地经受挑战,在劳动分工和职业选择上,男性和女性都因社会化的不同背景而导致各自的冲突,这样的冲突积聚起来就构成性别在职业中的交叉和融合,社会也将因此不断更新对性别差异的认知,并增强其承受力.  相似文献   

7.
在西方文艺的现代转型中,反传统不但是文艺现代性的发展动力和基本倾向,而且还影响了现代文艺的方方面面。现代文艺思潮集中反映了文艺现代性反传统的基本倾向,也是其精神的具体展开、体现,主要体现在反对传统和文艺传统、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传统眼光中的世界和事物、专断的创作者和被动的接受者等方面。文艺现代性的反传统,促进了文艺的现代转型、创新、发展,但也存在着绝对、极端等倾向,并导致了严重的破坏性恶果。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困境,全面总结其经验、教训,科学评估其得失,促进我们对现代文艺思潮、文艺现代性及其与传统关系的认识,并为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文艺实践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曹险峰 《学术交流》2007,16(9):61-63
因应身份社会要求,古代民法并没有赋予女子以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这种不独立不仅表现在财产上,同时也表现在人身上;近代民法虽然在表面上赋予女子以独立的财产法上主体地位,但人身关系上的不平等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近代民法作为平等法典型代表的光环。在古代民法到近代民法的转型过程之中,由于民法是或主要是交易法的特性的影响,民法对"人"的态度往往只能局限于忽略性别差别的"抽象人"的理解,"人人法律地位平等"并不意味着民法深刻贯彻了男女平等的意旨。在现代社会,随着男女平等人权运动的发展,男女平等的真正实现,需要民法在财产法与人身法领域作出制度性调适与安排,以实现男女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9.
冲突与认同:全球化背景下的代际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晓虹 《社会》2008,28(2):20-20
代是一种生物学事实,也是一种社会事实。作为社会事实的“代”或“代际关系”所以会成为问题,和社会学一样,与工业社会或现代性的出现有关——或者干脆说,代问题本质上也是一个现代性问题。进一步,20世纪代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一样是现代工业社会或资本主义体制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全球化的结果。文章通过对近代以来代问题的出现与加剧的探讨,指出代沟的出现或代际认同的消解,本身就是现代性或全球化的产儿。  相似文献   

10.
农村老年人再婚呈现出一定的性别差异,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发展农村丧偶老年男性比女性表现出更强的再婚愿望。丧偶男性比丧偶女性再支付更高的成本。这与社会性别文化中女性的依附性地位以及传统伦理规范的制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欧盟成立之初 ,其妇女政策只注重职业生活领域的性别平等 ,但自 90年代中期以来 ,它也开始注重政治生活中的性别平等 ,并提出和实施了一些相关构想和措施。据欧洲委员会称 ,这主要是因为“妇女参与决策过程的不足乃是欧盟发展民主和提高内部凝聚力与世界竞争力的重大障碍”。1 .规划与建议欧洲议会于 1 994年颁布《决策过程中的妇女》决议。翌年 ,欧盟理事会也在一项决议中明确表示力求实现“男女均衡参与决策过程的目标”,并认为这是实现所有生活领域里“男女平等的一个重要前提”。该理事会在 1 996年 1 2月《男女均衡参与决策过程》的建…  相似文献   

12.
性别文化及其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金玲 《浙江学刊》2003,(4):203-210
性别文化指的是由社会或某一些人共同承认的有关性别的价值观和意义体系。人类社会在由生殖力时代经体力时代到智能时代的进程中 ,性别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就当代中国大陆性别文化的构成而言 ,至少可分成以下四个层面 :( 1 )本土传统的性别文化 ;( 2 )被国人接受并加以本土化了的近现代西方社会的性别文化 ;(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后形成的性别文化 ;( 4)当代境外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性别文化。从今天整个社会出现的性别困境和性别行为“失范”来看 ,现有的性别文化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此 ,需要在扬弃现有性别文化的基础上 ,构建与社会良性运行相适应的、能推进和引导社会有利发展的、有利于性别公平和和谐发展的先进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13.
性别模式与性别平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韵萌 《社会》2002,(4):9-11
引言 性别的平权化轰轰烈烈了将近两个世纪,无论是一轮高过一轮的西方女权运动,还是新中国建国后动用行政力量对男女不平等的干预,至少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们都认为,性别不平等的罪魁祸首是传统的性别模式,只有打破它,才能实现男女平等.但是,无论西方还是我国,不仅性别平等问题难以得到根本解决(虽然在社会事实上性别平等已经大大提高),反而又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是使人们的性别角色认同和实践上发生了混乱.  相似文献   

14.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男女平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俊修 《社会》2003,(5):4-8
男孩和女孩从出生的一刹那起,就注定了要在世界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实际上,男女两性的关系是世上最简单又最复杂、最表露又最微妙的关系,没有哪位哲人能够给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男女关系模式,但有一点却是有目共睹的:女性相对男性地位的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是个普遍存在。本文利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从性别差异和性别意识入手,探讨了两性不平等的现状及其成因,得出通往男女平等之路仍是一个漫长里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实现事实上男女平等的必要条件。为了使妇女能集中精力在社会劳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求实现家务劳动的社会化和机械化、自动化、电气化,消除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这些观点,现在已经为人们所普遍接受。但是,在今天的社会劳动(社会劳动不包括家务劳动。家务劳动虽具有社会性,但不属社会劳动的范畴)分工中,还存在不存在合理的、相对的性别分工?要不要提倡社会劳动的两性分工?这种分工对妇女解放和实现男女平等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已经提出来,对它进行分析研究,对探寻我国妇女解放道路不无补益。  相似文献   

16.
求索现代性伦理乃是中国近现代遭遇偶像倒塌后出现伦理"空场"的必然结果,家庭"道德革命"可以折射出中国早期探寻伦理现代性的艰难历程。这一历程究其实质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再反思的过程,其本身已内在地包含了吸纳外民族优长之处的自我批判与价值取舍。因此,现代性伦理的构建与传统伦理的价值重构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当前,随着中国伦理现代性的不断推进,迫切需要将责任伦理纳入传统伦理的价值元素中,使之与信念伦理共同发挥作用并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17.
邻居的异化与陌生人社会的产生,是人们对现代社会人际征候的一种判断。电视剧《欢乐颂》虽然仍体现着现代性展开过程中的个体意识、功利意识与变动意识,但却重现了集体意识、非功利意识与恒久意识,由此将邻居在现代城市生活的语境中加以重构。《欢乐颂》一方面消解了现代社会对邻居异化的论断,另一方面突显了现代伦理肯定的一些价值与意义。麦金太尔、查尔斯·泰勒等思想家基于对现代性的批判而标举一种源自共同体的社群伦理,《欢乐颂》作为大众文化产品,以其对邻居异化的反抗表达了重构社会人际关系的伦理诉求。不过,这种重构并不彻底,其伦理诉求也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角色视角,利用调查数据,分析性别失衡背景下农民工心理失范的性别差异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性别、婚姻状况和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男性的心理失范程度要比女性严重,婚姻状态对农民工的心理失范影响没有性别差异,与“养家糊口”相关的社会角色及特征对农民工心理失范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研究进一步发展了暴露差异理论与脆弱性差异理论,认为社会角色与性别角色变迁的不一致导致了角色紧张的出现,从而导致心理失范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孤独是主体与对象(自然、社会、信仰)相疏离的深度心理体验,个体的孤独源于主体需要与实现可能性、主体超越意识与超越有限性之间的悲剧冲突。孤独的作用是多层面、多向度和辩证的,对城市秩序而言,孤独是建构性与消解性的统一。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孤独率先在西方成为现代社会特别是现代城市社会的普遍心理现象,在当今决速现代化的中国,城市社会的孤独不仅具有城市世界的普遍共性,其传统文化中家宗教、家信仰的抽离必然使中国的城市孤独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心理秩序、城市秩序的具体路径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孔学堂》2015,(1)
重新拥抱文化传统,就必须首先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政治与文化"的双重性,使文化问题屈从于政治的激进主义,从而使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思想在现代世界的表述中被遮蔽了。在现代世界中,要重新拥抱中国文化传统,有双重任务,一是需要获取文化传统的现代的"合理性形式",从而展示其普遍意义;二是需要明了文化传统之于现代性社会的规范性意义。通过这两个层面的重新定位,再次拥抱自身的文化传统才能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