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姚慧 《社会工作》2011,(3):46-46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老年人孤独感研究的心理学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并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国内老年人孤独感的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与社会制度下老年人孤独感形成的心理机制与影响要素,特别是要构建出中国老年人孤独感的理论模型,从而开发具有实践意义的老年人孤独感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2.
韦璞 《社会工作》2012,(10):71-74
文章利用调查数据分析贵阳市不同老年群体孤独感的差异状况,考察了个人特征、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三个层面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发现:在老年人孤独感差异方面,有配偶与无配偶老年人之间的差异最为明显,城乡之间及不同年龄、收入和文化程度之间的差异也较为明显,但男女性老年人之间的差异不明显;在回归分析结果中,家庭关系变量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最强,社会关系变量其次,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强度最弱。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实现积极老龄化成为全世界面临的挑战。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自尊感、孤独感等密切关联。进入21世纪后,越来越多的欧美心理学家开始在积极老龄化的视角下研究家庭代际关系问题。代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团结与矛盾是代际关系的两种基本形态。围绕代际结构变化、家庭概念变化、人口老龄化冲击、社会规范变化等一系列主题,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既有趣又改变传统认知的结论。这些研究对中国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实践以及制定与老年人相关的政策均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安蓉  姚雪 《社科纵横》2011,26(6):89-90
本文简述了老年人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包括孤独感、失落感和不愉快感等,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分析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提出通过增加老年人的活动场所的数量和提高老年人的消费促进老年心理关爱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对烟台市230位城市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研究“空巢”与城市老人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及影响老人孤独感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空巢”与老人的孤独感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大多数的老人自愿选择与子女分住;代际间的交往受居住距离的影响;影响老人孤独感的主要因素有婚姻状况、子女是否孝顺及对自己赡养现状和子女照顾的满意度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烟台市,“空巢”对老人的孤独感没有显著的影响,而婚姻状况和子女是否孝顺是影响老年孤独感最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药科大学200名大学生进行情绪——社交孤独、微博使用问卷调查,统计微博与大学生情绪——社交孤独之间的关系。调查结果表明(1)适度的使用微博,可以缓解大学生孤独感,而长时间使用微博,则会增加大学生的孤独感;(2)情绪—社交孤独方面,男生比女生孤独感更强,但差别不显著;(3)微博的使用与大学生情绪孤立直接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微博使用时间与社交孤立、情绪孤独与社交孤独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苏一芳 《社会工作》2009,(20):26-2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孤独感与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微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急剧变迁,对青少年及其成长的微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引发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增多、可能性增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孤独感问题日益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往往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对青少年孤独感与其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如家庭、学校等微系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而较少关注宏观社会环境变化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急剧变迁,对青少年及其成长的微系统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导致引发青少年孤独感的因素增多、可能性增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李斌 《社会工作》2013,(2):20-25
与西方社会工作主要注重个体性解困不同,中国社会工作必须关照更多层面。社会工作宏观层面要着眼于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结构关系变动结果,中观层面要着眼于精英主义逻辑下催生的群体功能退化,微观层面要着眼于个体孤独感升温以及脆弱群体的困难处境。相应地,各层面应该坚守的核心价值理念分别是社会结构公正、群体和谐与助人自助。社会工作问题域与核心价值理念的厘清可以提升社会建设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范成杰 《唐都学刊》2008,24(1):72-75
现代性在全球范围的蔓延与中国本土社会的转型这两股历史潮流的交叉汇合定格于当代中国社会情境中,它们之间的张力使中国社会呈现出各种光怪陆离的镜像,老年人问题无疑就是它的众多征象之一.通过追溯老年人形象的谱系,揭示了人们在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这些不同时空情境下对老年人形象的不同诠释,并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老年人问题得以形成的过程和机制,以此为基础并结合中国社会的情境提出了有关老年人问题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的立场和面向,即在研究和实践中应该以老年人群体自身为主位,并且这种研究和实践必须围绕"乡土重建"来展开.  相似文献   

11.
"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模式,长期以来老人的养老主要依靠子女来解决,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家庭规模的日趋小型化,老人的长期照顾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及服务来满足老人及其家人的需求,然而老人福利机构及所提供的照顾服务,其服务质量离人性化照顾服务仍有一段距离。就现阶段而言,老人福利机构所提供照顾服务的质与量,均有提升与改善的空间。日本是亚洲第一个施行公共性长期照顾保险的国家,其施行之初也面临着一些与我国同样的问题,为提升长期照顾机构的服务质量,日本厚生劳动省在介护保险制度施行后的2002年,就开始倡导老人福利机构应建立危险管理机制的理念,并于2006年修订老人长期照顾福利机构管理规则,规定老人福利机构应建立危险管理机制,以提升照顾服务质量。有鉴于此,本文将对日本老人长期照顾福利机构建立危险管理机制的过程、基本架构,以及相关课题做系统说明,为我国老人福利机构经营管理提供参考,也可为我国未来在探讨老人长期照顾问题之际,提供必要的配套依据。  相似文献   

12.
老龄化使得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与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农村社区养老以其功能优越性提供了一种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养老:模式、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龄化使得农村养老服务需求增加与供给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社会传统的养老模式受到冲击。农村社区养老以其功能优越性提供了一种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矛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学斌 《社会工作》2009,(10):20-23
以养老服务为例,分析了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实践中存在的几个突出理论问题,即如何理解老年服务的适度普惠、养老机构的福利性和市场化的关系以及政府、社会、市场在养老服务中的作用,以期为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Population aging in Nepal is a recent phenomenon, due more to demographic changes tha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udy had three goals: to analyze the social support exchange among elderly men and women; to discover the main sources of support in lonel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the elderly; and to study th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support among elderly Chhetri ( N  = 137, mean age = 69.1 [7.2] years) and Newar people ( N  = 195, mean age = 68.8 [7.7] years) in one ward in Kathmandu. The data were collected using face-to-face interviews.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were lonel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The results for both ethnic Chhetri and Newar respondents show that their major support comes from their children living in the same household and their spouses. I conclude that the sources of social support and social support exchange are similar between the two castes/ethnicities and that there are no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in terms of support for loneliness and SWB-life stability, although there are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ir SWB-life satisfaction. Providing social support to friends and neighbors appears to be related to less loneliness and increased SWB in both castes/ethnicities.  相似文献   

16.
The overall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amine the burdens of caregiving on elderly women who serve as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givers for their impaired spouses. Fifty women 60 years and older identified as spousal caregivers participated in an in-person structured interview. Data were analyzed to compare primary caregivers (caregivers living with their spouses) and secondary caregivers (caregivers of institutionalized spouses) on the following factors: loneliness, depression, time constraints,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financial status and perceived life satisfaction. Findings suggest that both groups of women are equally susceptible to the burdens inherent in caregiving. Time constraints were identified as the one major difference between caregiving group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pousal caregivers,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are an at-risk population and are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loneliness, mild depression, financial worries and low life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7.
张妍 《社会工作》2008,(20):4-7
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主要包括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机构养老中入住老人的研究三方面内容,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问题。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化机构养老服务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方式。本文全面总结了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主要包括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机构养老中入住老人的研究三方面内容,并分析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