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城市三无人员的医疗救助状况表现出救助机构隐性排斥、救助水平偏低,保障力度偏弱、救助渠道单一和被救助人员的非正常心态等问题,社会工作者以对城市三无人员医疗救助的需求掌控、整合医疗救助资源和协调建立社会支持网等方面为突破口,积极介入这一特殊群体的医疗救助,更好地缓解这些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灾害救助制度、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已在全国颁布与实施;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制度也在全国得到大力推进;社会救助单项制度亦在不断健全与完善,相互之间也越来越衔接与配套,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步入了制度体系建设的新阶段,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3.
日前,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调整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拓宽城乡困难居民医疗救助对象范围,将有更多城乡困难居民受益。政策调整后,除低保家庭和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外,还将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成员纳入医疗救助对象范围。中等及以下收入家庭(不含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成员患7种大病住院费用救助比例,为个人自负医疗费的80%,救助标准与城乡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成员相同,最高救助额提高到5万元。同时,将城市“三无”(无子女、无收入、无依靠)老人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这两类特殊群体实行医疗救助,  相似文献   

4.
《探求》2016,(3)
近年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问题呈现敏感性、复杂性等特点,现行管理模式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以广州为例,重点分析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从行政救助到合作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反思现行救助管理模式,深入探讨构建政府、社会力量及公众等共同参与的"网络式"救助管理模式之实践路径,以更好地促进特大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为切实开展低保户的社会救助工作,近日,吉林省通化市相继出台了《通化市城市特困居民大病医疗救助办法》、《通化市城乡特困居民教育救助办法》,办法中明确规定了低保户大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工作的原则和标准。 大病医疗救助:1、通化市区范围内拥有市区长住户口且为低保家庭中长期患大病重病的;2、低保家庭中有重残人员需要立即手术治疗的;3、突遭严重灾害,生活陷入贫困,患大病需治疗的。符合以上条件的低保对象,给予一定补助,标准视疾病程度确定  相似文献   

6.
对城市医疗救助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乐平 《创新》2010,4(6):103-106
实施城市医疗救助制度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社会保障的精神、维护医疗保健公平、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当前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存在以下问题:救助对象的确定不够灵活,大病医疗救助模式影响了医疗救助制度功能的发挥,医疗救助资金存在绝对不足与相对过剩的矛盾,法律制度本身不完善,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为了完善城市医疗救助制度,需要更加准确地确定救助对象,逐步推行综合救助模式,解决好医疗救助资金绝对不足与相对过剩的矛盾,逐步完善医疗救助法律制度,理顺医疗救助的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7.
成都市救助管理工作经过四年多的探索和发展,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网络体系建设、医疗救治以及吸引社会广泛参与救助管理工作等方面,在全国可圈可点。如今,又通过不断加强救助管理工作的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促进了救助管理工作纵深发展,使其救助管理工作又添新亮点。  相似文献   

8.
废除收容遣送制度建立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其实质就是将强制性收容遣送改为关爱性救助管理,建立以自愿受助、无偿救助为原则的新型社会救助制度。诚然,收容遣送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救助性,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城乡关系、法制建设、政府职能的变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和人口流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收容遣送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国务院审时度势,当机立断,废除《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实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建构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这一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完善了我国社会救助体制,规划了针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的宏伟蓝图,对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领会《救助管理办法》的精髓,对我们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日,江西省万安县下发了《进一步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意见》,在救助对象范围、病种、标准等方面做了调整和提高。一是提高医疗救助比例和封顶线。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城镇“三无”集中供养对象封顶线由原来的5万元提高到8万元;城乡低保对象、上世纪60年代精简退职救济对象、“优抚四类对象”封顶线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5万元,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救助站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实施细则>的基础上,走以人为本、整合资源、创新求实的科学发展道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救助管理工作,5年共为18133名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了返乡、食宿、通讯等不同形式的救助,发挥了救助管理工作的服务功能和社会功能,维护了城市文明形象,为构建和谐兰州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救助工作的不断深入,已逐渐形成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结对救助、司法救助、住房救助等十大救助体系,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2.
许三春 《社科纵横》2013,(6):141-143
传统中国的医疗救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社会、国家与宗教组织。不同时期医疗救助的主体不同。不断发展的道教、佛教等宗教组织成为最初的医疗提供者。唐宋之际,政府主导了医疗救助事业的发展,而明清时期,地方精英取代政府成为医疗救助的主体。这些医疗救助的特点是:都没有摆脱传统的慈善救助的形象;救助的对象是被动参与的,缺乏积极主动的医疗;不同的救助主体的动机与目的有异。这些有限的医疗救助并不能解决民众的医疗问题,他们仍然依靠土方、验方、信神和巫术来摆脱苦难。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中国流浪儿童问题突出,中国将在立法方面加强对流浪儿童的救助管理。流浪儿童作为社会特殊群体,它的救助、保护和管理一直受到国内外社会的广泛关注。据了解,中国自2003年开始实施对《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对和谐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学术交流》2005,(10):121-125
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城市社会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城市中出现了数量庞大的以下岗、失业职工和“三无”人员为主体的贫困人口,并形成过渡性、群体性、边缘化等特点,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京市对社会救助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如何提高救助审批程序的科学性、减少救助对象和救助额度确定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依据需求理论建立贫困指标评价体系,在与民政工作人员充分沟通、探讨的基础上,运用AHP方法构建了城市家庭贫困程度的判定模型,从而为社会救助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社会工作价值观提升和丰富了新型救助管理制度的价值理念 2003年6月,由国务院签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17.
《社会福利》2006,(8):31-31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实施三年来,吉林省将救助管理工作放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谋划,确立了参与发展、稳定社会、保障民生,促进和谐的“大救助思想”,全省救助管理工作打开了新局面,有效地维护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截止到2006年6月底,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1050名。  相似文献   

18.
自2003年8月1日,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和民政部《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颁布实施以来,各级民政部门和救助管理机构依法行政、规范管理、文明服务,对需要帮助的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给予了有效救助,促进了社会和谐和稳定。  相似文献   

19.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城市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它是国家为保障贫困对象基本生活所提供的一种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对解决城市群众的生活困难,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福州市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情况看,反响良好,不仅保证了最困难孤老、孤幼、特困户及市属福利机构“三无”对象的基本生活,而且还解决了停产半停产和严重亏损企业特困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但是在实施最低生活保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会救济福利工作的对象范围,主要是孤老病残和精神病人。但就具体工作而言,除了盲人、聋哑人外,对孤老、智残和精神病人,历来都强调只限于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三无”对象。我们认为,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也不完全符合城市、特别象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实际情况,因为: 一、当前“三无”对象已经越来越少。上海属于“三无”对象的孤老残幼者和精神病人,基本上都已收养,散居的孤老人员中生活困难的救济户孤老也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二、对妥善安置有家孤老病残和精神病人的问题,社会上呼声越来越高。据近年来调查,市区有退休、退养孤老近七千人,社会残缺人员一万余人(包括体残二千七百余人,智残七千四百余人),社会闲散的精神病人二万八千余人。这些人各有其特殊困难,不少孤老年迈多病,生活自理有困难;相当数量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缺人员,要求解决生活出路;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照管条件的残缺人员,包括一些学龄痴呆儿童要求照管等。三、上海市近年来的城市福利工作,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三无”对象的界限。在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