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文化-历史的职业倦怠观认为,职业倦怠并不是某一阶段单一个体的突发状况,而是社会结构在个体身上的投影.现代社会结构的建立和形成,与我们中的每一个体息息相关,影响着现代人的生产、生活.世俗化与精神危机、社会分层及流动与职业追求、转型期的职业声望、科层制与现代企业组织理性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等这些现代性的具体表征都对现代人...  相似文献   

2.
凌鹏  孟奇 《社会》2023,43(1):173-202
《茧》是费孝通在《江村经济》后完成的一部英文小说,具有丰富的纪实与理论意涵。对《茧》的先行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经济与家庭结构的分析,较少探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情感与心态变化的意义。本文通过引入“生活世界”的概念与视角,对小说中人物的情感与心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费孝通通过塑造宝珠的形象,展现了他理想的中国现代个体的诞生过程,即,现代个体在家(即“茧”)与工厂的意义重叠与张力中得以真正成长,随之确立的是基于现代个体而成立的新的生活世界的结构。在这个结构中,家既是个体的养育之所,也是个体的动力之源与安居之所。王婉秋的形象则展示缺少真实的家的个体可能呈现的纠结状态。这两个形象的对照,真正揭示了费孝通所理解的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复杂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人是社会时间的根本载体与直接主体。人有规模之分,如个体、群体等,与之相适应社会时间也就有个体时间、群体时间等分类。就传统中国乡村社会而言,由于农业生产的个体小家庭性特点,决定了民众时间生活以个体时间为主、群体时间为辅的态势,进而通过农事节律的“时间核”作用从而在整个社会中形成大体模式一致、充满循环性的文化时间节律。个体、群体与文化时间三者间,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分层与嵌入性结构性关系,即群体时间嵌入个体时间、个体时间节律性决定了总体文化时间节律。这一态势与现代社会、尤其是现代城市社会具有极大不同。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未,许多著名心理学、社会学家都在关注现代人的心灵问题时,探讨现代人的“社会焦虑”。而在今天,社会心理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正在中国社会生活中明显“外溢”出来,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焦虑感来自潜在或显现的生存危机感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的一种新的个体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固定的角色地位所建立起来的稳定的职业心理给打破了。尽管如今机会与选择一直存在,但持续性挑战与竞争,不甚公平的竞争环境会把很多人甩到被淘汰的边缘;“好职位”变得紧缺,变得不稳定,变得对个人能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苛刻”。…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家们普遍认为,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社会化的功能场合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家庭是社会化的起点和基础,人的本质最早是在家庭中确立和实现的。家庭关系的亲密程度和方式,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人品、个性和追求。现代学校教育巩固和拓展了个体在早期形成的人生态度,为以后走上社会、经历社会革新和变化作准备。社会共同体包括职业团体、社团组织以及其他非正式群体,其往往起着强化或改变个人价值取向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书籍等,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接触外部信息、影响价…  相似文献   

6.
涂尔干在社会团结论中试图通过对两种不同社会联结类型的界定,揭示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发展轨迹。面对现代社会的失范状态,涂尔干主张重建职业共同体并以职业共同体的道德约束代替传统道德,在个体间、个体与社会间重系断裂的社会团结纽带。然而涂氏社会团结理论在从机械团结到有机团结之间的过渡阶段、职业共同体特征等方面缺乏准确概括,对非西方国家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殊性方面估计不足,从而使其在东亚社会存在较为明显的理论缝隙。具体到东亚现代化的进程中,以中日为代表的东亚社会虽然存在着不同体制,但其企业内部传统的机械团结模式非但没有走向衰败,相反却呈现出愈加强盛的发展趋向。社会团结理论在东亚的际遇充分展现了人类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的复杂互动过程,足以引发研究者的深度省思。  相似文献   

7.
杨君 《浙江学刊》2023,(6):72-80
与现代化发展进程同步,个体化进程凸显个体面对的不确定性社会以及有风险的人生,社会整合成为重要议题。已有的相关研究多以超验共识、物质利益和国族意识为参照来看待和审视现代社会,对于个体化社会新阶段不同文明的特征缺乏全面理解。在个体化背景下,社会整合是指个体关于现代社会的想象,公共性和团结性是个体化社会整合的两种价值取向。前者的社会整合路径表现为具有生活政治特征的公共生活,而后者的社会整合路径表现为以社群生活为主的小共同体生活和基于国家认同的大共同体生活。在比较的意义上,社会整合蕴藏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构成了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内在差异,型塑了中西世界不同的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8.
石亚  史天琪 《社科纵横》2013,(1):150-152
我国社会工作先行城市社会工作人才流失情况近些年在不断加剧,随着国内对社会工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基础,试图通过深度访谈职业社会工作者,探究职业倦怠的表现、影响因素以及社会工作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情况,从而丰富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的研究,为社会工作者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高度组织的社会,人们的主要收入来自工作单位,个人专业特长的利用发挥、晋级升迁、学习进修、出差出国、医疗保险、住房分配、社会地位、家庭婚姻生活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从事的职业和所在的单位。这就使职业对每个人的生活现状和以后的生活具有较全面的、决定性的影响。失去工作包括下岗待业则不和避免地对他们及其家庭生活构成严重威胁,带来一系列负性的心理效应。一、失业引发的个体心理危机建国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就业、低工资”和“铁交椅、铁工资、铁饭碗”政策,人们在没有竞争、没有风险的环境下生活了几十注,…  相似文献   

10.
张文义 《社会》2022,42(2):179-208
本文讨论了21世纪以来影响中国西南景颇人生活和社区走向的几个事件。这几个事件都有自身的逻辑,是主体选择和社会整合的结果,但在并置个体生命的起伏恩怨和变幻的社会历史后可以发现,这些事件呈现出无名和无关联性。这种“无”跳脱了自我和逻辑,逸出了结构和规律,成为生命的迷茫与贪欢以及社区的焦虑与新方向。对“无”的处理方式体现出社会超越性和生命之迷,凸显于旧结构将消未消、新结构将生未生之际,人在其中悬置伦理,可能迈向社会超越性,脱离集体表象控制,从而创造全新的社会事实,也可能陷入茫然、无所适从而又无所不用其极的生命之迷中。  相似文献   

11.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压力已经显现,并将随着老龄化的发展而不断加重。机构养老成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选择。为了了解机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笔者对长沙市F区敬老院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老年人对敬老院的日常生活照料满意度较高;但老年人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如:社会交往少、精神负担重、敬老院精神服务能力与水平有限等等。要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一是要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二是建立专业的社工站,拓展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专业支持;三是构建多元服务模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四是建构老年人社会支持网,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秀香  李辉 《唐都学刊》2013,29(3):12-16
个人权利价值取向的普遍化是社会的道德现状,道德建设要帮助人们认识在现代社会个人权利属于公民权,以平等为基础,同公民义务相联系,逻辑地蕴含着对公共利益的尊重。自我中心、否定公共利益并不是个人权利的必然走向,而是其被抛弃了平等基础、公民义务后将自我利益膨胀到了极端的表现,是极其有害的;为了克服个人权利膨胀为自我中心、损人利己,要引导公民不仅要追求个人利益同时也要认同公共利益。因此,第一,引导人们认识利益相关性对公民权利的限定从而能够关注公共利益,避免极端个人主义。第二,提高人们对公民认同之于个人权利实现的价值的认识,以激励公民对公共利益的认同。第三,打造有利于公民认同的制度环境,用制度保障公民认同。  相似文献   

13.
郑文宝 《唐都学刊》2013,29(2):40-42
传统父子伦理既有培养理想人格、维护家庭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正面价值,又有加剧强者霸性弱者奴性、培养私情忽视公利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当代慈父伦理应该在继承传统慈父伦理合理内核基础上,增补平等、民主等现代思想,当代孝子伦理除继承传统孝子伦理合理内容外,需增补精神赡养、珍视生命、感恩孝亲等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14.
陈雷 《社会工作》2011,(10):42-46
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一般而言,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必须与社会转型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实际状况相适应。单就杭州市而言,其推进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的主要做法有:在政府的主导下,将专业社会工作融入城市社区建设;以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在社区设立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将社工人才的培养纳入"党管人才,人才强市"战略的总体部署,侧重以"存量提升"的方式解决社会工作队伍的专业化问题;以建立社会工作资格认证制度为突破口,逐步提高专业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水平。概而言之,杭州市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的专业社会工作本土化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与当今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探究人民调解的新方法。本文以社会工作方法的工作框架、策略方法及工作程序为焦点,尝试分析了专业社会工作实务方法在人民调解中的运用,以此回应当今人民调解工作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6.
时亮 《唐都学刊》2013,29(4):84-89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有一鲜明的研究特色,即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社会史”与“思想史”概念在侯氏眼中与它们的现代意义不同,概而言之,侯氏的“社会史”范畴比现代意义的要小,而他的“思想史”概念却比现代含义广泛得多。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既包括以社会史为基础来研究思想史,又包括以思想史为基础来研究社会史,这是由其理论依据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侯氏《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一书有许多具体研究都鲜明地体现出社会史与思想史互动研究的治史特色。  相似文献   

17.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临终关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自助的专业工作,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介入。  相似文献   

18.
(接2012年第5期)五、中国社会福利时代与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前景2010年是中国社会政策、社会立法、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建设与社会福利元年,标志中国总体性社会福利制度,包括国家福利、儿童福利、家庭福利、妇女福利、残障福利、老年人福利、军人福利、社区福利和社会化福利时代来临,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福利制  相似文献   

19.
李伟  张红 《社会工作》2012,(8):10-15
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现状是专业性和行政性两种模式并存,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各自都存在悖论,这种农村社会工作的双重悖论表现在二者都无法有效地改善乡村社会的治理结构,实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使命。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的悖论体现在其自身拥有专业的优势,表现在专业的理念、价值和使命等,可以独立于行政体制,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但是面对基层"不合法"的治理结构时往往无能为力;行政性农村社会工作本质上属于国家的制度安排,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大量体制内资源的支持,在短期内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也不能改善乡村的治理结构。这两种工作模式将会在未来的中国农村社会工作领域长期并存,如何协调与基层政治的关系是当前专业性农村社会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由加拿大国际开发署赞助,中华女子学院与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合作从2004年起,开展了“中国农村基础妇联干部社会工作能力建设”项目。本项目选择在内蒙古赤峰、山东济阳、四川罗江和西昌四个地区进行,以妇联工作为平台。通过对基层妇联工作人员进行社会工作能力建设培训,提升妇联工作人员的社会工作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农村妇女的需要,提升她们的生活质量以及增强她们的生活和工作能力。本文将根据对本项目的培训的评估,总结了如何将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与妇联工作结合起来的实践,探讨了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并从项目经验出发,分享了收获和经验,为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特别是妇联系统社会工作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