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品 《社会工作》2011,(3):75-78
城市空间包括地理空间、社会空间、经济空间,教育在这三种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教育塑造特殊的地理空间并牵引地理空间拓展;教育创造了独特的居住空间并加剧空间分异;教育生产了商业空间和产业空间.从教育的视野解读城市空间的变迁是研究城市空间变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近代北京的空间变迁与当时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从帝都到国都再到故都,在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北京政治地位、城市身份的变化与文化传统影响了城市空间变迁的路径。帝都空间结构的解构,国都的空间开放、公共空间的开辟、消费和娱乐空间的转型,故都的文化游览中心建设,都受北京特定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影响。北京保守的政治观念与地域文化传统抑制了其现代化改造,使近代北京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交叠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3.
产业集聚与中心城市发展互动存在历史演进.在古代农业文明与传统工业文明两个时代,公共权力与私人权利互为作用导致不同情形的空间生产结构优化机制演化.从空间生产结构优化演化机制发展轨迹来看,早期贸易全球化与制度变迁、科技创新是改变历史地理版图、促进空间生产结构优化机制演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锐  西宝 《学术交流》2004,(2):121-125
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空间演化正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征。信息化的加剧使城市空间演化的进度加快,演化方式由"量"的外在扩大向"质"的内在结构延伸,并且演化内容正逐步趋向于城市内部结构的重新布局和调整。城市空间演化这些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选址自由度被有限制地放大、产业结构调整更加合理、劳动力结构和层次发生变迁、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革,等等。信息化也正是通过对选址、产业结构、劳动力、居民生活方式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到城市空间演化,从而日益成为城市空间演化的新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城市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忆.现代西安不仅是汉唐长安城的传承与延续,还留下了明清西安城发展的历史印记.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明清时期西安城风貌是一个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唯有如此,才能体现城市遗址保护中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和善待历史的基本原则.史红帅所撰<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一书对明清西安城市空间发展变迁的深入研究,不仅深化了西安城市历史地理研究薄弱时期的探讨,而且对当前古都西安城市遗址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城市与生活的关系构成城市意义研究的基本问题域,让生活更美好则为批判与建构城市意义的核心价值场。历经30年改革开放,中国对“怎么发展城市”已在技战术上有了一系列实践典范和成功经验,但城市化进程中所滋生出来的、让生活变得更糟糕的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澄明人类究竟“为了什么发展城市”的世界性的意义难题。以生活的名义叩问城市意义,“去生活化”的城市空间批判,倡导一种以“美好生活”为理念、规范和引领城市空间变迁的新型城市文明形态将构成本文研究的学术思路和未来憧憬。  相似文献   

7.
城市与生活的关系构成城市意义研究的基本问题域,让生活更美好则是批判与建构城市意义的核心价值场.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对"怎么发展城市"已经创制了一系列实践典范和成功经验,但城市化进程中所滋生出来的、让生活变得更糟糕的城市问题需要我们反思和澄明人类究竟"为了什么发展城市"这一世界性的意义难题.我们应该以生活的名义叩问城市意义,展开"去生活化"的城市空间批判,倡导一种以"美好生活"为理念规范和引领域市空间变迁的新型城市文明形态.  相似文献   

8.
列斐伏尔把城市组织及其形态的变迁作为理解资本主义空间的生产及其历史条件的一把钥匙。他认为,都市规划是二战后新资本主义进行空间生产的战略工具。都市在传统城邑瓦解的废墟上建立起来,它不是一种本质,也不是一种实在,而是全部社会生活的要素汇合与集中的形式。新资本主义的空间实践通过都市形式的建立使历史城市变成了具有几何性、视觉化和生殖崇拜特征的抽象空间。  相似文献   

9.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0.
"社会空间"视角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城市问题研究思路,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的"差异和不平模式",对国内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视角下的实地调查表明,在居住空间、日常活动空间和购物空间三个层面,较其他群体,城市贫困居民体现出了一定的空间差异性;进一步考察主体角度的空间认同和抗争,则发现当前社会转型期城市贫困在社会空间层面已经呈现出一些聚集和隔离的趋势。基于此,建议在政府主导下,在城市整体规划和改造过程中兼顾"空间正义",将"民生"和"减贫"纳入到主流日程规划中以应对未来城市社会空间问题。  相似文献   

11.
教育具有分层作用,因而成为一种资源。在城市中,距离决定着获得教育资源的机会,因此,教育引发人们的迁居,使具有共同教育需要的人聚集居住,加速特定居住区的空间流动与重组,从而丰富了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维持了居住空间的稳定,同时教育资源的优劣也使居住区的价值发生了变化,导致不同阶层群体的居住分异。  相似文献   

12.
张雪筠 《社会工作》2008,(10):48-50
作为城市人经济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与结果,城市空间在城市化过程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与重组。既有面积上的拓展,也有结构上的分化与极化,而从密度而言,还存在着空间拥挤的现象。目前,我国快速的城市化中,城市空间正经历着拓展、分化等变化,并对城市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创造一个结构合理,空间安全和谐的城市空间是城市建设必须考虑的。  相似文献   

13.
张品 《社会工作》2011,(24):87-90
在教育成为居住的配套设施和基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中国政府颁布了"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重点校就学范围内的房屋便成了学区房。学区房是教育政策、教育需求者、教育配置、市场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社会空间,呈片状分散于城市中,其中居住的大多是以孩子就学为目的的家庭。学区房与教育资源配置密切相关,它的出现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引起"人户分离",同时也缓解了老城社区衰落。  相似文献   

14.
Re-think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eripheral reg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peripheral or non-urban spaces has long been characteristic of so-called ‘branch plant’ and ‘back office’ economies. This conclusion has been premised on the explanatory potential of the product cycle model (PCM). The PCM suggests preliminary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occur in core urban areas. Under that model, the diffus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across space occurs only whe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has been streamlined and routinized. Additionally, the geographic concept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has underscored the explanatory account of the PCM. In concert, the PCM and agglomeration illustrate the urban or core bias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geography. This paper will reconside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peripheral areas within the context of an emerging new economic geography. Several themes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 including the role of the state, the spatial division of labor, producer servi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and amenities, will be used to construct a proposed cumulative framework.  相似文献   

15.
社会资本和社区、社区治理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城市社区面临的很多问题都与社会资本的缺失或下降有关,集中体现在社区空间、社区组织和社区文化层面上的社区社会资本。因此,城市社区社会资本要培育作为制度空间的社区公民社会、作为组织资源的社区民间组织、作为价值机制的信任、规范、互惠等社区公民文化,发挥居民、社区各社会组织、政府行政组织以及社区文化价值的功能,从而实现社区治理的共治、善治和长治。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理和信息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西部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存在“泡沫化”发展、专业教育与实际需求“断档”、师资力量不足问题。教育及主管部门应从主体、客体、教育体制等方面全方位着手,从而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Recent historiography has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culture in British society during the eighteenth and nineteenth centuries, with scientific knowledge shown to have been central in a wide range of sites and contexts, from botanical gardens to mechanics’ institutes. The article draws upon the insights of historians of science, urban historians and others to argue that the concept of the English ‘urban renaissance’, the Habermasean model of the public sphere, various aspects of post-structural, post-modern and feminist theory, and attention to ‘the space’ and geography can all be used to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culture. Given that scientific culture has often been associated with social groups that have sometimes been described as ‘marginal’,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historiography of various aspects of what it defines as the ‘marginal model’ of cultural expression. Aspects of its various manifestations are explored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roups often perceived as ‘alternative’ or ‘peripheral’ to ‘dominant’ or majority culture, such as women, dissenters, gays or immigrants, including recent 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cern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creative class’. It is contended that this can illumin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British scientific culture, for instance through its emphasis on urban and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on the irrational aspects of intellectual endeavour. The study assesses how successfully models of social marginality account for the varied character and geography of this culture, using case-studies of scientific societies in different types of English town and a review of Scottish Enlightenment science.  相似文献   

18.
陈蓓丽 《社会工作》2009,(20):13-15
本文通过分析上海外来女工在车间和宿舍的生活体验之叙述,指出车间内的主、副制度和空间位置对女工的影响,并指出宿舍是车间空间政治的一种延续。同时,宿舍和车间的空间政治能重新锻造外来女工的习性和兴趣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