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先秦儒学的"中和"理念来源于其"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落实到政治生活中,就表现为追求国家统一的"大一统"的国家理念,落实到社会人生领域就表现为从整体着眼,倡导"群体本位"、"道德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念。这些思想通过儒学的传播内化成一种民族心理,调节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成为我们民族和我们文化的特色,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诸子身处社会动荡的时代,因此他们社会思想的主旨和目标都在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整合,其中的和谐观念便涉及个人修为、人际关系与社会整合等方面.尽管这种和谐观存在着理论上的不足,但我们若能选择性地加以吸收,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理论界有关人本性问题的讨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社会管理的需要.在讨论过程中,许多学者(史称先秦诸子)对人本性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要依据人本性来引导和规范人的社会行为,还主张依据人本性来考察和选用人.他们的看法和主张为先秦管理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伟大工程出发,对我国传统文化瑰宝先秦和谐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述,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先秦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熊凯 《船山学刊》2005,(4):55-57
本文结合先秦典籍,从中西文化对话的角度对先秦儒家本体论进行了分析,并且通过先秦儒学本体论与宋明理学的关联、比较,进一步对先秦儒家本体论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向艳 《理论界》2006,3(4):129-130
儒学思想是影响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道德文化思想。在我国当前正着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儒学思想中积极进步的因素,从人内心的和谐、社会内部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方面来构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社会是文化表演的舞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和谐。早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期间,诸子百家学说虽然没有形成明确的“和谐社会”的思想概念,但其思想都指向“社会和谐”,可以说是今天“和谐社会”在观念上的最早萌芽和文化渊源。其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是古人的天下观和天人合一思想。其思想内涵包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自强不息,修身正己的社会人格;义利协和的社会准则;务本节用、重农富民的生计原则等。这些思想对于形成文化中国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吴丽兵  崔华前 《学术界》2007,1(6):150-153
先秦时期的人性论主要有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性有善有恶论、性习论和性"自为"论等,持有这些人性论的先秦思想家虽然思想观点各不相同,却都无一例外地高度关注德教,并从自己的人性论出发,对德教进行了深入阐证.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学不是宗教,但儒学并非没有类似西方基督教的超越性,儒学的超越性不同于西方的外在超越,而是一种道德自觉的内在超越。这种超越不寄托于人格神上帝,对人自己创造的神没有敬畏感,但是对自然之天的共生共感、交互关系的宇宙即能体现人道的天是有敬畏之心的。儒学是一种人文宗教。儒家的王道政治建立在宗法制度和同姓不婚制度之上,对家族中的人自然要讲为政以德,儒家的王道政治在理想化的想象中塑造了三代之治。天治主义与民本主义的结合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根基。人人可以成为天子的民本思想较之基督教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似乎更为平等,这是后世民本主义之总根芽。本文论述了先秦儒学不是宗教胜似宗教,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以及以民为本和君权至上三个基本特质。  相似文献   

10.
儒学:一种让人和谐向善的思想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儒学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性善论;二是天人合一论;三是“为己”论。这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人类和谐向善的可能性、必要性和现实性。因此提出,儒学是一种让人和谐向善的思想文化,能够为今天“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养分。  相似文献   

11.
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来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谐文化的内涵体现在社会的多个层面。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必须树立良好的和谐观,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道德的和谐,构成了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儒学利义观发展脉络作简要梳理和评析,指出其主要特征:崇尚群体利益至上性,倡导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徐复观把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视为中国正统人性论的主要构造者,由此决定了他对中国文化之基本性格的理解和规定。通过解读此书,将会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徐复观的“心的文化”和消解形而上学的新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儒学利义观发展脉络作简要梳理和评析,指出其主要特征崇尚群体利益至上性,倡导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学圣人是道德权威、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多个维度的统一,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类似韦伯所说的"感召力权威"的作用。圣人作为政治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应然主体,体现了圣人和民众之间的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圣人作为道德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核心价值的人格载体,能够通过其人格影响力把儒学所倡导的"仁"推广到家、国、天下等人类共同体中去。圣人作为思想权威是人类历史进程基本原理的领悟者,具有最高智慧,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百世之师的作用。先秦儒学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突显圣人权威旨在把制度权威和体现这种制度价值的人格权威结合起来,以追求长治久安,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郭小蕾  李玉用 《理论界》2008,(1):160-161
和谐作为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和”是道家道教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也是现代文明的价值目标。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充分发掘、吸收和运用道家道教和谐思想的宝贵资源,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训诂与儒学的互促共赢关系,在先秦时期已体现得相当明显。先秦时期的儒家学者对儒家思想的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训诂实践:先秦儒家经典中包含所有的训诂体式,涉及多种训诂内容,运用了三大训诂方法以及大量训诂术语;同时,先秦的训诂实践活动也有利促进了儒家思想的解读与广泛传播:《论语》、《孟子》中都运用训诂之法来诠释儒家思想,《易传》与"《春秋》三传"的传注体训诂,在诠释与弘扬儒家思想方面的作用则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8.
黄甲喜 《云梦学刊》2006,27(2):28-30
儒家思想对当今中国建设和谐社会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我们要以科学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儒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一书中,徐复观把以孔孟为中心的儒家视为中国正统人性论的主要构造者,由此决定了他对中国文化之基本性格的理解和规定。通过解读此书,将会有助于深刻理解和把握徐复观的“心的文化”和消解形而上学的新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杨丽 《社会科学论坛》2006,(10):173-175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面对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和谐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造就深层的和谐文化,是促进全面、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