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涌现大量失地农民,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就业。合肥市调查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提升失地农民就业能力需要加强制度性安排,需要加强失地农民自身主体性构建和社会支持网络的拓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问题随之产生。通过对南京市失地农民的调查,利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失地农民遭受就业冲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是否户主、性别、健康状况、是否获得一次性货币补偿和生活费补助对失地农民是否遭受就业冲击没有显著影响,而年龄、文化程度、征地用途、征地补偿金数量、征地前家庭年收入对失地农民是否遭受就业冲击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问题是关系失地农民生存发展与市民化进程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杭嘉湖地区失地农民就业率较高,创业情况较好,创业氛围良好;但同时存在失地农民对总体工作满意度不高,就业稳定性不足,就业创业遭遇"瓶颈",人力资本和技能培训不足,社会资本不足,存在一定的"等靠要"思想等问题。因此,需要重视失地农民的职业发展规划,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创业的扶持力度,创新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机制,同时加强失地农民的自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5.
失地农民就业难是城镇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专属待遇和户籍制度改革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的现状。失地农民就业难除就业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不高、非农业技能低下等自身原因以外,还有就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就业服务滞后于失地农民就业需要、就业过程保障力度不够等社会保障性因素。借鉴国外就业保障制度建设经验,要强化特别立法,规定征地方案中必须具有针对失地农民实施的就业培训措施,专门为失地农民劳动关系纠纷设置特殊的司法程序,建立社区就业服务前置机制,并在城镇化整个过程中贯穿就业保障,助推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失地农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个隐形的弱势群体,其再就业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广失地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被视为解决其再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的一些失地农民培训项目却因为农民参与度不高而开展得不甚理想.通过对失地农民培训需求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发现技能培训经历、雇佣关系、对培训效果的看法以及培训时间等变量,对失地农民的培训意愿在统计上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失地农民出现,失地农民市民身份转变的关键是非农就业技能的获得和实现就业。对合肥市实地调查的数据表明,失地农民非农就业能力较低,就业问题依然严峻,表现在作为新市民,以文化程度和非农就业技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存量较低,以制度性安排和交往群体为关键的社会资本存量较低,需要增强政府的制度性安排。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农地被征用,产生大量失地农民.由于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相对偏低,以及国家征用土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就业安置方式单一、社会保障缺失等方面原因,失地农民失去生活保障,面临生存问题;收入不稳定,大多数收入下降;转移就业率低,就业形势不乐观;身份尴尬,在城市和农村的边缘游离.建议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以民生为本,结合实际搞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工作;健全失地农民养老、医疗等保险制度,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都以各自特有方式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与就业扶持问题。在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和就业扶持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并为我所用。通过分析各国在征地补偿、就业扶持等方面采取的各有特色的制度安排和相关政策,为我国失地农民的征地补偿和就业扶持提供一些启示:如加强立法保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征地补偿制度、遵循市场原则、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并给予差异化的补偿、技能培训形式多样化、注重考核与资格认证、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就业等。因此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模式,培训出"技能素质高、就业能力强"的失地农民。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城市扩张中的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被提高的征收补偿所掩盖。征收补偿并不能替代再就业。当前城市扩张中的失地农民再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差,邵分人再就业困难。原因在于失地农民工作技能、雏权能力缺乏;现有的再就业促进、培训服务不到位。在坚持市场化取向的前提下,应建立分类分层培训体系,完善就业促进服务机制,完善宏观再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1.
"两淮"沉陷区失地农民搬迁安置后再就业状况普遍不佳,相当一部分失地农民长期处于非自愿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小部分失地农民主动放弃就业,已完成再就业的失地农民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且不稳定.造成"两淮"沉陷区失地农民再就业困境的原因主要有:法理上治理主体的缺失,政府安置政策的不完善,失地农民缺乏正确的再就业观念、技能和社会支持网络.沉陷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不仅影响着其个人的生活、社会的正义,更关系着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构建.因此,解决沉陷区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不仅需要个人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政府、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支持.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征地项目、征地程序和征地补偿三个层面研究了征地满意度因素对失地农民非农就业及市民化程度演变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运用SEM模型对长三角地区858户失地农民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失地农民征地满意度的提高,对促进其市民化程度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其中非农就业发挥了显著中介效应;进一步比较发现,规范有效的征地程序与就业贡献度高的征地项目,有利于提升失地农民总体征地满意程度和非农就业水平,进而对其长期市民化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相比而言,现阶段单纯货币化征地补偿政策的就业促进效应不明显,其对失地农民市民化的"贡献"本质属于短期收入增长所致,而长期效果并不确定。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就业模式、非农职业层次、非农收入水平以及养老保障类型等多维度构筑了失地农民就业分化的统计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对长三角地区858户失地农民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征地后,农民就业状况发生显著变化,总体上失地农民的短期非农收入和养老保障水平得到了一定改善,其中对中低层农民的改善效应尤为明显,但在就业模式和非农职业层次方面呈现出显著分化态势,未来可能导致失地农民在长期收入及保障水平的差距扩大,进而诱发群体分化的风险;进一步运用R-Q模型分析显示,人力资本是造成失地农民群体就业分化的核心因素,而征地用途、补偿方式等征地因素对失地农民就业行为演化也构成了一定影响.本文认为,新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要将促进区域就业增长和民生福利改善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之一,在土地征用补偿政策上,要从单纯重视对失地农民短期“经济补偿”,向扶持其个体及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以增强长期非农就业发展之“能力补偿”转变,以构筑促其市民化转型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文基于苏州市高新区东渚镇的调研数据,运用Multinomial Logit模型,实证分析失地农民雇佣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再就业培训、家庭非农劳动收入等对失地农民就业,包括被雇佣和自主创业,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年龄、拆迁收入等变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适量的拆迁补偿相对而言能够促进失地农民的创业活动.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就业培训体系、社会保障体制、扶持失地农民创业及探索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金发放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失地农民大量增加,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问题是关系到民生的重要问题。分析杭州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现状以及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探索促进失地农民就业的对策思路,缓解失地农民就业压力,促进杭州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失地农民就业难一直是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问题.由于失地农民自身能力较弱、就业观念陈旧,小城镇生产发展水平较低、吸收就业能力有限,社会政策有所缺失、失地农民就业得不到保障等原因,失地农民就业率低,就业状况较差,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大量存在,就业途径单一,就业转移不理想.建议就业培训城乡一体,着力提高失地农民素质;产业发展城乡一体,确保征地农区的就业吸纳能力;社会政策城乡一体,以平等实现失地农民的就业.  相似文献   

17.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安城郊失地农民316人为调查样本,对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进行了分析。分析认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状况不容乐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构建的思路,并从就业培训准备支持、就业培训实施支持、就业培训服务支持3个方面构建了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失地农民的就业基本情况有转移就业压力大,无就业和隐性失业等工作不稳定的状态,因土地征用而产生收入下降、生活得不到保障、助长社会不良现象的问题。影响失地农民实现就业的因素有土地征用制度、再就业安置措施、失地农民自身素质、就业歧视。今后必须重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和就业安置方式,完善法律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培训,转变就业观念等方面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对广东揭阳R安置区140个失地农户的调查研究表明:当前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满意度较低,就业现状、被征地意愿、政府征地方式、是否实行听证制度、对补偿标准的看法、补偿分配是否公平、是否提供就业扶持、是否提供养老保障、是否提供医疗保障等变量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等具有显著影响。其中,被征地意愿和对补偿标准的看法最显著。是否签订合同、是否提供生活补助对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显著性不强。为提高失地农民权益保障满意度,政府应充分尊重农民的被征地意愿,提高征地补偿标准,规范补偿分配行为,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开展养老和医疗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和需求的调研,发现失地农民教育培训意愿不强,参与培训机会较少,接受培训内容单一,培训效果不太理想;失地农民期望接受与就业相关且能直接带来经济收入的实用技能为主的内容多层次、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培训。从政府、培训机构以及失地农民自身分析,失地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政府的政策和管理不够完善、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一般,失地农民自身学习条件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以政府为导向,以培训学校为主体,以失地农民为核心,以全社会为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