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弗兰西斯·培根(1561—1626年)是“英国唯物主义和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对近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了扫除影响人们正确认识的种种障碍,使科学得到“伟大的复兴”,在哲学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对这一学说,一般哲学史论著认为是针对经院哲学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未免过于褊狭。从培根整个哲学思想和“四假相说”的具体内容来看,这一学说不独批判了经院哲学,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自古希腊以来人类认识史上产生的种种错误,以及这些错误的认识根源和历史根源。这是他对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一大贡献。如果把“四假相说”仅仅归结为对经院哲学的批判,不论评价多高,都不足以说明这一学说的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2.
"四假相"与假观念、假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徐友渔先生指出,民间话语从官方话语的脱出是一件好事,“它有利于人们更真切、更直截了当地论说中国的实际问题”;但可悲的是,民间话语摆脱了意识形态语言,却陷入了另外的话语陷阱,由此制造了“一轮又一轮半真半假的问题、观念、争论”(见《社会科学论坛》2002年第1期)。这话说得极为精当。我所感兴趣的是,怎样才能避免半真半假的问题、观念和争论(更不用说假问题、观念和争论了)进而提出真问题、真观念并形成真争论?谈到假问题或半真半假的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培根的“四假相”说。培根指出,扰乱人心的假相有四种,可…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现行的哲学体系中,假象之说是本质与现象之范畴的一个重要内容。各种版本的哲学教材都认为,客观事物的本质大量地表现为真象,但假象也屡见不鲜。假象是同真象相反的、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等等。我认为,这种“假象”之说没有科学的根据,纯属“任意性的假象”,是不符合事物的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4.
"三表法"固然可以作为归纳法的一种比较完善的形式而成为一种方法论,然而"四假相"说却不能完全归之于方法论."四假相"说正展示了培根本人哲学思维最深刘的一面,完全归于方法论未免有简单化的倾向.本文正代表着这样一种努力,即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角度出发来展示一个理解培根哲学,主要是他的"四假相"说的新的纬度.从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的角度,通过"四假相"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解释学意义上的"培根",尽管可能仅仅是在传统解释学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5.
“假象”辨     
在哲学及哲学史上,本质与现象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它是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之关系的关键之一。在二者的关系中,人们往往把现象习惯地区分为“真象”与“假象”两种。然而,客观事物本身是否有“真”“假”之分?它们与本质的关系怎样?“假象”与人们的主观“错觉”有何区别?这些视似无疑的问题,实则隐含着许多的模糊乃至误解的方面,它严重地混乱了人们的认识过程,阻碍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的把握,同时也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不可知论的主要失足之处。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与“假象”的实质是什么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有必要对“假象”的实质重新做一番考察,而且,我们也将从这一考察中发现它对辩证法的重要喻示作用。 “假象”。一词来自德文的“Schein”,在黑格尔的《小逻辑》和列宁的《哲学笔记》中译本中,它被翻译为“假象”。而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译本(上下册)中,它被译为“映象”。虽然翻译的不同仅仅是表层问题,但为了确切把握由“假象”所致的上述问题,我们就应深入“Schein”一词的内在实质。  相似文献   

6.
对于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研究者们一般将其归纳为五种最基本的学说(或观点),即“游戏”说、“天才”说、“苦痛”说、““古雅”说和“境界”说。前三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大致属于艺术现象论,即从艺术发展史上探究美产生的根源。后二种学说合为一大系统,属于艺术本质论,即从艺术本身探究美的本质及特征。前三说都可从近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寻找到明确的理论来源,如“游戏”说略取于席勒,“天才’俄导源于康德,“苦痛”说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等。但后二说作为王国维的艺术本质论,虽然在总的理论框架上与以康德、叔本华等…  相似文献   

7.
哲学界认为,假象是同真象相反的、以否定方式或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我认为,这种“假象”之说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假象不是现象 列宁使用的假象一词,是从黑格尔的《逻辑学》一书中借用而来的,指的是“外观”,黑格尔使用的假象(schein)一词的原意是“映现”或“映象”、“外观”也好,“映现”也好,意思是同一的,都是指“本质自身在自身中的表现”,绝无假象也是一种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任何现象与本质既有一致的方面又有不致的方面,既统一又对立.本质与现象自身存在的辩证矛盾,决定了人们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假象较之于一般现象,更突出地表现出对于本质的相对独立的游离,然而,假象不是与本质完全相反,完全不一致的现象,否则它就不是该本质的假象.马克思说,在竞争中:"会出现原有规律似乎已被推翻的假象."又说"因工资水平的变动而引起的生产价格的涨落,这是一种乍看起来和商品的价值关系完全矛盾的现象","所有这些现象,似乎都和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相矛盾".在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波普尔的“培根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永杰 《文史哲》2005,(3):157-163
“培根问题”亦即“偏见”问题。批判理性主义者波普尔是继近代英国经验论者F 培根之后第一个对此问题作深入探讨的现代哲学家。他不仅首次将内涵于培根“假相说”中关于偏见与认识的可能性和客观性的关系问题称为“培根问题”,而且提出了与培根的解决方法不同的证伪主义的解决方法。波普尔对培根问题的重新发现及其解决,使“培根问题”得以深化,使西方知识论的研究得以拓展和丰富,但他并未能使这一问题得以真正解决。培根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光明是令人视觉愉悦、心情舒畅的物质现象,世俗之人以之为美.佛教从缘起论出发认为“色即是空”,“光明”作为稍纵即逝、空幻不实的假相之一,自在否认之列;同时,佛教又从缘起论和中观论出发认为“色复异空”,进而走向对世俗审美趣味的随顺和对光明之美的变相肯定.佛教批判昏暗之丑,赞美“外光明”之美,并吸取这种“外光明”之美为营造佛、菩萨的“身光明”服务,借用这种“外光明”来比喻、形容领悟佛法的“心光明”、“法光明”之美,进而将光明之美的根本置于“心光明”之上,从而完成了对“光明为美”思想的独特建构.  相似文献   

11.
科学体系中的元理论研究,就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同时,对科学自身中的若干理论问题,诸如科学的对象、性质、起源、结构和价值等等问题,进行的探讨和研究。我们知道,近代自然科学中的力学、数学等学科,在十七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人们也就开始了对科学自身的研究,并且相继出现过一些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被马克思称为近代实验科学始祖的英国学者培根就是其中之一。培根在自然科学专门领域并没有什么成就,但他是一位自然科学研究的设计者,即元理论研究者。在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方面他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科学论断,对促进自然科学的健康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指出:科学的任务在于发现自然的规律,科学技术发现的途径在于通过实践、思考、观察和论证。他提出妨碍科学进步的四大认识论根源:种族假相、洞穴假相、市场假相和剧场假相,认为这些  相似文献   

12.
哲学界近年来对认识的本质进行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对认识的本质,有的认为是“反映”,有的认为是“选择”,有的认为是“建构”或“重构”,有的认为是“创造”,等等。我们认为仅用“反映”来概括认识的本质或完全否认“反映论”,以选择论重构论建构论等取之代之都是片面的。我们认为,“反映”仅仅是界定了认识的“初级本质”,而认识的更深层次的本质则是“理解”。  相似文献   

13.
王夫之政治哲学受到晚明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权力合法性来源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和法治学说的影响,至少在九个方面与西学有惊人的相通之处:一是论族类生存的自然权利与西学论人性和国家起源之关系相通,二是对“正统论”的批判与西学论“霸政非正”相通,三是对“民岩”的分析与西学论如何解决统治者畏惧民众的问题相通,四是论“环相为治”与西学论权力制衡相通,五是论“君之是不是,丝毫也不可带过”与西学对“王惟所命亦无不是”说的驳斥相通,六是论“岂得以舜之所以事瞽叟者事君”与西学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相通,七是论“豫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外”与西学论“王而不遵法度则非义”相通,八是论“以法相裁……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焉”与西学论“法度者,乃上下尊卑所均而无异”相通,九是论“严以治吏,宽以养民”与西学论“严以治官、恕以待民”相通。  相似文献   

14.
《福建论坛》一九八三年第二期发表的京如赋同志文章《假象真义》(以下简称京文)提出"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客观的、自然的、迸发的、从属的和反面的现象".这与我国理论界流行的假象是"事物本质的一种歪曲的表现"(《辞海》哲学分册第84页)是一致的.我认为,这种关于假象的观点,不符合哲学史上的假象范畴的原意,它不能正确地说明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晓毅 《文史哲》2005,(6):19-24
郭象认为,“性分”与“时遇”的结合构成了人的命运。由于“时遇”的本质是众生的“性分”所致,且无法探究,因此将个人的“性分”视为命运的终极动因,并以“致命由己”为题概括其命运论。该论彻底否定一切宇宙神秘力量存在,是汉唐之际无神论命运学说的巅峰之作。  相似文献   

16.
张载"性"论四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载的“性”论思想是中国古代“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集中在四个命题中:一是“合虚与气,有性之名”,这可以理解为张载给“性”下的定义;二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这是张载“性”论的主要特点;三是“性即天道”,这是天人合一思想在张载“性”论中的体现;四是“性率天地”,这是张载人性学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灵感这种人类创造性思维中最奇妙的精神现象,人们对之思考与探求了两千多年。灵感是怎样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各学家众说不一。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三种不同学派,其观点:一是“神赐论”。认为灵感是神赐给的。在人与神交往中,由于超然之气依附于人身。并赐于人以神灵之气。灵感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有代表性的是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将灵感说只限于诗(文学、艺术)苑,把灵感完全建立在神赐的性质上。以“诗人的疯狂”“神性的着魔”这些失去理智的迷狂作为“迷狂说”的中枢,他在《伊安篇》中表达为: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产权:来自新制度经济学的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人为经济衰退的根源。”①这一悖论使国家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核心。但是“离开产权,人们很难对国家作出有效的分析。”②可以说,对国家与产权相互关系的研究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主题之一。本文首先对新制度经济学的国家理论作一初步透视,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国家与产权制度的形成。“因为是国家界定产权结构,因而国家理论是根本性的。”③一国家理论首先要说明国家的起源。关于这一点,政治学中不乏这样或那样的学说,但主要有两种:契约论与掠夺论(或剥削论)。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达成契约的…  相似文献   

19.
对“国家分配论”应持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财政基本理论的争论中,有如下两种倾向值得探讨:一是把西方“公共财政论”与“国家分配论”对立起来;二是认为“国家分配论”的财政本质观是正确的,应该坚持;但同时又认为,“国家分配论”从根本上说仅仅是一种关于财政本质的理论,是与系统的财政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正>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准备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奠基人之一,经验归纳法的创立者。马克思称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为了适应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利用科学发展生产的需要,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他认为要得到知识,就要寻找关于事物简单性质的“形式”,由于“形式”的发现,人们才能得到有用的知识,才能控制和支配自然。因此,关于“形式”的学说、甚至“形式”这个概念在培根的哲学思想体系中都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不少哲学史家认为,培根关于“形式”的学说无论从方法到内容,以至“形式”这个术语都带有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