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人》是"脚踏中西文化"的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也是其在西方文坛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林语堂先生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传教士家庭,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后又受到了西方高等教育的洗礼。在此书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以中国文化为出发点,对中西文化做了广泛深入的比较,旨在借此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以使西方人能比较确切而客观地了解中国与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学贯中西的奇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风格独特的奇才,1975年其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在维也纳第40届国际笔会上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本人也被公认为“幽默大师”和“二十世纪最有智慧的人物”之一。林语堂在其长达6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出版了中文著作17种,英文著作及译著达51种。林语堂一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通,自谓“最长处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抨击者和兜售者以西方文化为参照系,来探讨中…  相似文献   

3.
人们之所以在对林语堂的评价上产生分歧,林语堂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无地位,首先是观念问题,其次是评价标准与学术视野问题。实际上,林语堂是继梁启超之后,致力于融汇中西文化,将中国传记文学推向现代化的标志性人物,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起了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不仅开了以散文形式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路,而且也开了现代长篇纪实散文创作的先声。因此,单就纪实文学创作而言,林语堂就为中国文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而如果联系小说等虚构文学创作,我们则更须重新评价林语堂的历史地位与文学成就。“林语堂现象”启示我们:在现当代文学史“重写”中,除了要更新以虚构为中心的传统观念与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领域外,还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确立科学的史识、史观与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4.
王兆胜 《南都学坛》2004,24(5):53-60
林语堂有着中西文化融会的思想 ,其渊源既与他所处的地域文化环境息息相关 ,又与他的家庭背景不可分离 ,还与他在中西方的双重经历脱不了干系。可以说 ,中西文化自始至终对林语堂产生双面的影响 ,这是林语堂中西文化融会思想形成的客观原因 ,它通过林语堂的内因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 ,利玛窦是最具影响的人物。西方近代科学及天主教在中国能有现在的发展 ,利氏是有开创之功的。文章从西学翻译的角度 ,通过介绍与分析利玛窦的著作来评价其对中国数学、天文学、地理学、思想文化以及语言、音乐等方面的影响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是系统的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使者。他通过创作英文小说,塑造了丰富的中国形象,集中的向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文化,其主要特点有三:侧重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对以西方为中心看中国立场的解构;选精撷要的文化传播特色。  相似文献   

7.
《京华烟云》是一本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的书。本文立足从客观的角度,以林语堂先生在《京华烟云》中所展示的民族化的伦理道德观念为切入点,透视了林语堂中西文化互补融合的文学框架。本文的论证和分析,目的仅仅在于探索民族文学的特色,以及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方面的成功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一直自觉地向西方社会推介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和正在洪波涌起的新文化,即使当他从事小说创作时,也难以忘怀传播文化的使命,这就使他的小说在向艺术高峰攀升的时候,也闪耀着中国文化的光芒,从而使文化推介和艺术创作具有了镜像互证的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形成的群体性民族精神气质与个体性文化人格,在林语堂小说中得以完美呈现;同时,因为林语堂的小说有着深湛内在的文化支撑,从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共时性特质。对文学不朽意义的自觉追求,使林语堂的小说获得了某种永恒的意义,实现了其内在超越。  相似文献   

9.
林语堂人本文艺思想是其人本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文学艺术须以人生为本,文学艺术须以作者为本,文学艺术须以读者为本。林语堂人本文艺思想主要是林语堂大力译介、借鉴西方人本文学的结果,也是合理吸收故国文学有益成分成果的产物,是林语堂融合中西人本文艺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文化交流在中国近现代一波三折,中西文化差异给中外文化交流带来了障碍。突破障碍,把西方文学引入中国,丰富祖国的文学事业,不仅需要英美文学翻译者的艰辛努力,更需要翻译者讲求技巧与策略。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难点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包括历史、人文等方面。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合适的策略,尽量减少文化差异给文学作品翻译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文学交流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1.
在20世纪上半叶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的语境中,法国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充当了发掘中国文化和展现中国面貌的重要角色。他们遵循相似律、接近律、相反律的想象逻辑对中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描绘与重构,进而生成了特定时空中的中国知识和图像。中国既是剧作家克洛岱尔诠释天主教真谛的神器,也是诗人谢阁兰拓展"自我帝国"的意识疆域的触媒和亨利·米修拯救西方"野蛮人"的一个良方。可以说,法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中国"构成了克洛岱尔、谢阁兰等现代主义作家反思文化传统的重要资源,拓展了他们的艺术视野和思维,拓宽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题材和主题的疆界,显示出西方近代文明在全球化历程中对他者文化的重大形塑作用,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林语堂是一个相当活跃、很有影响的人物,大概没有人比他更西洋化,也没有人比他更东方化。林语堂一贯注意东西方文化异同的比较,并强调东西方的互相学习、互相补充。不管是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还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林语堂都力图从东西互补的角度进行文化综合。这种对东西文化作综合观的关键在于老庄思想,是老庄思想使林语堂理解的东西文化交汇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试论二十一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指出目前中西文化交流的国际环境的特点: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际文化交流更为深入和广泛;经济全球化和跨国传媒公司的发展,使文化产品生产和交流的商业化程度大为增强;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继续在全球占据统治地位;世界文化的美国化在继续;发展中国家依据国际法,积极采取措施,趋利避害,保护本土文化;东亚经济的崛起坚定了对自身文化的信心。国内环境方面,有利因素:积极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基本国策;中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增强了文化实力,增强了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以及对外来优秀文化的渴求和包容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中国知识界和民众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心态趋于更加理性;不利因素:文化产品的商品化造成社会责任意识淡化的文化环境。展望:未来中西文化交流将有三个主要特点:中国吸收西方文化进入更为理性的阶段;更主动利用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因素;今后几十年内,中西文化交流依然是中国的输入远大于输出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不断被恶意改写甚至被曲解,而林语堂的作品却是个例外,在国外倍受好评。林氏《京华烟云》实为后殖民文学,但据后殖民译论研究,其创作过程也可视为一个翻译过程。杂合这一后殖民文学最大的特点在其翻译过程中也有所体现,并主要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上。通过杂合中西文化各自的特色,林氏把弱势的中国文化根植于西方强势文化中进行传播,不但没有使之失去自身的文化烙印,而且使之得以在其他文化中重生,这就是林氏成功输出中国弱势文化的秘诀——杂合策略。杂合策略满足了权势两方的需求,并调和了两者的对立,同时又瓦解了对归化和异化的争论,在传播弱势文化的过程中它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5.
赛珍珠一生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和中国文化对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赛珍珠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和看法。从赛珍珠中国题材小说入手,探讨赛珍珠通过打破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原型"、展示中国千年承袭的民俗文化以及中西文化联姻的三种方式来实现"天下合一"的中西文化融合理念。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的小说表现出中西文化融会的特征,而文化致用性无疑是林语堂对中西文化进行抉择,确立其文化理想的一个支点。林语堂小说对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生活、人生的享受,对个体快乐和幸福的张扬以及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四方面构成林语堂中西文化致用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外来文化的输入古已有之,如汉代佛教的输入以及尔后佛经的翻译。正是中世纪印度文化的输入,才形成了魏晋之后中国哲学、文学的空前繁荣和光辉灿烂的新局面。从世界文化史的角度宏观地看问题,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接触外来文化并能吸取精华,有重要的关系。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与中西文化交流、撞击、融合则始于近代,中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表现为中西方民族、心理、价值观等不同。近年来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和深入,文化互动越来越频繁文化转型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而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强大,很多西方人也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在两种文化的互动和转型中,人们开始理解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以其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观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个性化书写,展现出一个让西方世界广为接受的中国文化形象.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林语堂通过三个策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即日常生活审美精神的策略化萃取、经典文化形象的浪漫式形塑和文学人物性格的理想化构建.林语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诠释与重构,唤醒西方读者的文化认同意识,实现东西方文化视野的融合,为当下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世纪20年代前后,人类文化史上一个两种文化相撞击、相交流的重要现象出现了,这就是中西文化在中国这个古老国度里的大融合。西方各种文艺思潮、文学流派象潮水一般涌入中国。它们各自寻找着自己的共鸣者或知音。象征主义做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也在这时不失时机地传入了中国,而青年诗人李金发就是把“法国象征派诗人的手法”介绍到中国诗里的“第一个人”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