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林·格雷是奥斯卡·王尔德唯一的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男主人翁。他以俊美的外表,"一个没有头脑的美丽生物"而被世人知晓。①小说中的亨利勋爵玩世不恭、追求快乐,言辞中掺杂着对上流社会的蔑视与不满。单纯善良的画家贝西尔则希望能通过道德观来塑造道林·格雷。这三个人的形象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自我、本我、超我相符合。本文分析道林·格雷抛弃超我,屈服于本我,从而人格失衡,最终走向毁灭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与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各类人物所代表的性格不谋而合。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层次理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分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主人公艾米丽悲剧形成的原因,从而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3.
克拉丽莎.达洛卫是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吉尼亚.伍尔夫代表作《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虽为上流社会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却体现了伍尔夫关于人的现代主义创作理念。小说中她为生活而生活,和现实认同,小心地平衡着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人格上的冲突,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作者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诗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美国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擅长剖析人物内心,他的小说被看成是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小说。在其著名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中,人物的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体现出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和协调表现出了霍桑对人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好莱坞热门电影《黑天鹅》中女主人公尼娜具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特征。依据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三种人格的理论,试图探讨尼娜的精神世界。尼娜在"本我"(死亡本能和爱欲本能)和"超我"(母亲的规训和控制)之间进行激烈的挣扎和对抗,并最终走向自我毁灭,其自我毁灭的一刹那也象征着本我人格的胜利。  相似文献   

6.
《黑天鹅》讲述了资深的芭蕾舞演员妮娜,为了塑造一个完美的"黑天鹅"形象,大胆改变自己性格的过程,现实中的妮娜是纯洁、乖巧的,但在排练过程中她逐渐发现自己被压抑的狂野、邪恶的一面。依据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纯洁乖巧,狂野邪恶分别是妮娜自我和本我的表现,在演绎黑天鹅的过程中,妮娜经过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强烈对抗,最后完美的蜕变成一只真正的"黑天鹅"。本文试图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妮娜性格的蜕变做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本能与道德     
本能是一种原始生命力,而原始生命力既可以是创造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过度放纵本能会破坏人格的完整。道德的起源与发展并非与本能是对立的,恰恰相反,它是为维护人的长远利益而产生的,“与本能对立只是它们与本性之关系的最外在的表现,在深层,文化正顺应着人类潜在的可能性。”所以,本能与道德并非一对死敌,提倡道德同样也是保护人的本能。爱欲存在的矛盾提醒我们:爱需要教导,需要学习,需要与人格的成长相伴而行。人的任务是通过意识的深化和拓展,把原始生命力整合到自我之中,强健自我的任务是学会坦然面对、合理转换,能够疏导并驾驭自己。  相似文献   

8.
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夏娃和秀拉是一个家庭里的祖孙两代人,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夏娃囿于传统,努力做一个传统黑人女性的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剖这两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贤亮的代表作《绿化树》,重在展示荒谬年代苦难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但它并非肤浅地描写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表面,而是严肃地借用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向读者生动地展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尖锐冲突。在作品中,作者不仅运用了人物与人格结构的对应手法,且采用象征物形象生动地展示蕴含深厚的人格美。由此,笔者试图发掘出解读《绿化树》及张贤亮其他类似作品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学来分析《麦克白》一剧中麦克白夫妇悲剧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麦克白夫妇正是因为他们的本我被激活后,自我在调节本我与超我以及外界环境的压力时失去平衡,引起压抑和焦虑,而他们排解这些情绪所用的自我防御机制则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小说《秀拉》中的夏娃和秀拉是一个家庭里的祖孙两代人,却选择了两条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夏娃囿于传统,努力做一个传统黑人女性的文尝试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来解剖这两位人物的悲剧命运及作者的真实写作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我自我超我——谈凯瑟琳的三重人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呼啸山庄》中,艾米莉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三重人格的惊世骇俗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她渴望着能将野性的"本我"——希思克利夫与文雅的"超我"——林顿结合在一起,却无法实现,最终造成了自己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通过主人公保罗的爱情经历,对比劳伦斯本人成长的环境,分析了保罗爱情失败的根源。同时阐明了劳伦斯的爱情观。并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的自我发展理论,论述了本我、自我、超我怎样作用于小说中情人们的心理过程,影响他们的爱情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因其过多的性爱描写成为一部有争议的小说,但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性"的哲学性思考,同时寄托了作者希望通过回归和谐使性爱获得解放来拯救人类的愿望。本文将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及思想。  相似文献   

15.
对《化身博士》中杰基尔这一人物形象,评论界做出过很多种解读。有的把他当成善恶独立的两个个体;有的认为他是个有双重人格的人;纳博科夫则认为他是个复合式的人。这些仅仅是对人物性格的解读,没有涉及到人物行为反复的心理原因的解读。本文是以纳博科夫对杰基尔这个人物的分析为蓝本,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系统理论,分析杰基尔的心理机制,探讨他人格异常的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6.
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的童话《渔夫和他的灵魂》,表面上讲述的是渔夫与美人鱼因"灵魂"阻碍,而生发的爱情悲剧;但深层上,这则童话所描述的三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对应了弗洛伊德关于人性描述中自我、本我和超我的三层结构关系;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解析这三者之间盘根错节的关联,对童话人物内心矛盾和困境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入,对童话主题内涵的阐释更加深刻到位。  相似文献   

17.
《小城之恋》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对主人公"她"进行了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她"的情欲心理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她"由普通的心理压抑走向变态心理最终升华为崇高的母性心理过程。本文试图挖掘作品中的心理学元素,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她"的本我、自我、超我的运动状态,解构由于三者的相互冲突失去平衡而导致的心理变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作家曹禺的话剧《雷雨》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的《榆树下的欲望》各自讲述了一个家庭悲剧。在两剧本中,恋母情结所涉及的主角人物———父、妻和子具有很大的可比性,因而从本我和自我的角度解读这些人物的心理行为。  相似文献   

19.
麦尔维尔小说《白鲸》中人物意识和无意识的多层次描写使得他的小说在人的精神和心理层面的刻画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人的心理的研究与弗洛伊德有许多相合之处,因此,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可以更立体地把握麦尔维尔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20.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故事情节离奇,"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方式具有强大的张力,是其代表作。文章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心理分析的视角,通过分析"本我"与"超我"的关系解释了艾丽丝、劳拉姐妹之间匪夷所思的感情波折和彼此的对位象征关系。劳拉是艾丽丝"本我"的实现,一个艾丽丝最渴望成为的人,同时也是艾丽丝的"超我"极力压制、排斥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