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五四”新旧思潮和中西文化的大激战中,陈独秀不仅以唤醒国人“伦理觉悟”,提倡“文学革命”,被誉为“思想界的明星”;而且试图以教育“救国新民”,借鉴西方近代教育“真精神”,谋求中国教育的革新,而独树一帜。鉴于后者人们论列不详,谨略陈管见。一五四时期,救亡和近代化的神圣课题,萦绕在有良知的知识者脑际。以政治家和思想家一身而二任的陈独秀,抱定济世救邦和唤起民众的宏愿,大声疾呼以教育“救国新民”,导引中国教育摆脱封建主义的羁绊,向民主、科学和近代化的方向转轨。  相似文献   

2.
中国二三十年代的平民教育运动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提出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综合治理,改造农村,企图借助教育的力量振兴中国农村,复兴民族,并为此进行了定县实验,这是典型的“教育救国论”。这种改良主义的做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是行不通的。但平教运动倡导者们忧国忧民、矢志教育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称道。在那个年代,教育固然不足以救国,而平教岂可因之否定!  相似文献   

3.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最早关注教育宗旨问题的学者。甲午之战后,他从救亡图存出发,提出了“以政学为主义,艺学为附庸”的办学方针,强调对改革急需的政治人才的培养。戊戌变法后,高举培养“新民”的大旗,率先对中国近代教育宗旨问题进行了理论上的阐发。“五.四”运动后,又提出发展“圆满人格”、“学做现代人”的教育方针,倡导以人格教育为核心的“三达德”教育。他对教育宗旨问题的不懈探索和大力倡导,突破了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推进了精英教育向社会教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他已关注到现代教育的真谛,即人格教育问题。所有这一切,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初期,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经历了戊戌变法的失败,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和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中,对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已日渐失望,把希望转向民众。于是,把改革社会和发展教育,看作教国教民的一条重要途径。认为,只有“唤起民众,改造国民”,才能挽救国家的危亡。从此,“开通民智,提倡民族主义,唤起国家思想”为宗旨的社会教育被确定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教育,乃指学校以外的文化教育机关对人民群众和少年儿童所进行的教育。它的教育形式、教育对象有着比学校教育更为广泛的内涵。著名教育家蔡…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他认为作新民为第一急务,开民智为第一要义,兴学校为第一政事,办女学为学校本原之本原,兴女学具有“开民智”、“争平等”、“生民利”、“宜家善种”、“造就新民”等多重价值。惟有通过新式女子教育,才能培养具有“民德”、“民智”、“民力”等素质的女“新民”。在他的女子教育思想中,将“女德”与“女红”、“启蒙”与“救亡”、“立人”与“立国”、“小我”与“大我”、“实然”与“应然”、“经济独立”与“人格平等”结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晏阳初,全世界平民教育的先行者,他发起前无古人的博士下乡运动,他提出了“除文盲,做新民”的口号,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为核心,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贫、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的“四大”教育为手段,以学校、社会、家庭、整体推进为特征,以铲除农民的“愚、贫、弱、私、”四大劣根,造就有智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新民”为目标.晏阳初和他的平教会同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教育和乡村改造运动,这其中很多思想和实践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对现代大学生村官深入农村基层也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对殷周社会的历史反思基础上,周人清醒地认识到西周是一个不同于以往国家形态的充满生机的“新造邦”(《尚书·君奭》)。“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新造邦”之“新”是一种维新体系,既包括思想观念的天命之新,也包括社会形态的邦国之新。“新造邦”理念体现了西周初年政治家们的政治自信,也表现出他们内心的忧患意识和紧张心态。变革维新是西周初年的思想和文化潮流,“新造邦”是一个过程,需要对殷商移民进行思想改造,更需要富有古典人文主义精神的周代“新民”。“作新民”(《尚书·康诰》)是与“造新邦”相适应的政治理念,也是“新造邦”思想体系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石。以“新造邦”与“作新民”为代表的求新精神,标志着西周哲学的理性苏醒和思想黎明,集体主义背景下的朴素的人道思想是西周古典人文主义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8.
五四新文学革命本质上是一场思想革命运动。从新文学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启蒙、思想革命运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传统伦理意识的变革。在“政教”与“人伦”两者中,五四启蒙者似更侧重于“人伦”的一面,对传统伦理意识的变革构成五四思想革命的重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柳宗悦所领导的日本民艺运动促成了以传统手工艺基础的新民艺的产生,影响延续至今。然而,1937-1945战争期间民艺运动的真实形态仍不为人所熟知。本文从战争期间民艺运动与“雪调”、“生活文化”运动之间的合作入手,拟对此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1890-1990),原名兴复,字阳初,四川巴中人,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晏阳初就在法国战地服务中心的华工中开展了识字教育活动。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及其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简称平教会)的同仁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推行平民教育实践,他综合自己的经验性体察与李景汉主持的定县调查的结果,提出了以“除文盲,作新民”为宗旨,以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为内容,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教育连环实施,融教育与生活改造、社会改造为一体的平民教育体系,并将之付诸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50年代以后,晏阳初又将平民教育的成功经验推向世界,致力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乡村改造事业,他的足迹遍布亚、非、拉各大洲的40多个国家,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由于晏阳初在平民教育事业上的卓越贡献,他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世界公民”、“向愚昧贫穷开火的斗士”。1943年5月,晏阳初和爱因斯坦、杜威、莱特等著名科学家和学者一起,被西半球各国数百所高等学术机构评为“当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称号。1955年被美国《展望》杂志评选为“当前世界最重要百名人物之一”,他也...  相似文献   

11.
近代之初,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韩国爱国启蒙志士们的影响最为引人瞩目。梁启超在社会进化论思想的基础上,为了摆脱国民的"愚民性"和"奴隶性",提出了"新民说"。培养"新民"同等于培养国家的势力,而培养"新民"正是当时梁启超创作文学的目的之一,梁启超的《新民说》对申采浩的《二十世纪新国民》影响甚大,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韩国文人产生了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面临着诸多危机。尤其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许多传统的文化遗产遭到忽略、遗忘,甚至失落了。有鉴于此,人们应该认识到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应该在中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力度,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振兴中华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思想道德修养>课应结合本课程特点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体思路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体,唱响主旋律,从大学生思想实际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出发,有针时性地进行"五爱"教育;以"三德"教育为着力点,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养成功能,有的放矢地塑造大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应有的道德形象;以创造高校公民道德建设的校园环境和社会氛围为切入点,把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抓好与教育教学相关联的基础、配套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析受教育权平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受教育权平等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入学机会的平等是受教育权平等的基本内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要求"平等对待"的平等。而在目前条件下,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是"标准的平等"和"标准面前的平等"。我国目前在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方面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平等迫切需要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积极作为,并且必须为受教育权平等提供司法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派”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初以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林同济、陈铨、雷海宗等一批教授文人为主形成的一个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文化群体。该派处于残酷的战争环境、自由的学术空间和建构民族新文化的人文语境的背景中。他们严肃反思“五四”以来的文学理论与实践,借鉴西方的文学历史经验,力倡“民族文学”,力主开展“民族文学运动”,形成了以文化救亡和民族品格建构为指归的民族主义的文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网络分析近年来在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分析",但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属性是什么?目前关于社会网络分析实际上还存在不同的认识,有些人把它看作仅仅是一种分析技术;有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观点;有的人把它看作只是一种隐喻;而有的人则把它看作是有实质内容的理论。这些不同认识的探讨,对于更准确地把握和应用社会网络分析,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劳动教育承载着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溯到马克思身体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刻理解“以劳化人、以动育人”的价值导向——劳动教育关切身心健康,培育时代新人生命健康观;劳动教育关爱自然生命,培育时代新人生态文明观;劳动教育关注社会关系,陶铸时代新人公共交往观;劳动教育关怀人类命运,培育时代新人世界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直面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展开需要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多维价值观,在“多重场域”的劳动实践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公民身份的认定,公民的理性政治参与、管理社会事务能力的缺陷凸显出来。而实施公民教育是消除这些不利因素,促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必然途径和有效方法。现阶段我国的公民教育已取得很大成果。但无论是从人们对其的轻视态度、政府领导上的缺位,还是学校的教育实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社会环境到学校教育全方位加强公民教育,保证公民教育的效果,以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劳动教育承载着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使命,准确把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体系的关键。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回溯到马克思身体思想的逻辑起点,深刻理解“以劳化人、以动育人”的价值导向——劳动教育关切身心健康,培育时代新人生命健康观;劳动教育关爱自然生命,培育时代新人生态文明观;劳动教育关注社会关系,陶铸时代新人公共交往观;劳动教育关怀人类命运,培育时代新人世界历史观。在此基础上,直面时代新人培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展开需要在“身心合一”的劳动实践中培养“完整的人”,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多维价值观,在“多重场域”的劳动实践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