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玻璃山>的各方面特征与诗歌的起源、形式主题厦本质等几方面进行类比,说明<玻璃山>具有诗性语言的特征,在体裁上可纳入诗歌范畴;进而以<玻璃山>这个后现代文本为依据,从文化隐喻、意象隐喻两个方面揭示出文本中意象的隐喻意义,从而得出结论:巴塞尔姆的<玻璃山)一文描述了诗人写诗的过程.作者通过散文化的诗歌语言表现出改变语言功能的决定,从而实现将语言从符号层面转化为事物的本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诗性隐喻是诗歌不可缺少的外衣,没有诗性隐喻,诗歌就会失去它独有的韵味和美感,更失去了作者所寄予的深刻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所以理解诗歌中的隐喻非常重要.通过对隐喻和诗性隐喻在国内外发展状况的分析,对中英文诗歌中隐喻和诗歌翻译的分析,旨在挖掘诗歌深层的隐喻概念和思想,并从跨文化和认知能力的角度去研究隐喻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诗歌翻译的技巧.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西方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范式下,两千多年来关于语言符号到底是任意性的还是象似性的讨论又一次成为关注的热点。笔者运用符号学、认知隐喻学、象思维理论,提出语言是一个多层级的符号系统,汉语言的生成和发展都是以"象"为本位的,通过隐喻之象实现了语言符号多个层级之间的跨越,象似性是汉语言的根本属性,并存在着象似度的区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隐喻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隐喻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但在诗歌中表现得最为丰富.因此诗歌被称为"隐喻式的语言",而诗歌中的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表现力.主要论述诗歌隐喻翻译中意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   

5.
诗性隐喻有别于常规隐喻,大多属于创新性隐喻。由于诗性隐喻的超常规性,它们的理解就需要借助较为复杂的多空间投射机制。Fauconnier&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是能够解读诗性隐喻等诸多语言认知活动的重要理论模式。文章利用概念整合网络分别解析了与文学、幽默、政治、诗歌相关联的诗性隐喻,对其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机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将其认知过程动态性地展示出来,以期论证概念合成理论框架下诗性隐喻认知阐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语带给读者的联想意义有差别的问题,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用概念转换法来解决诗性隐喻的翻译。将原语中本体和喻体的联想意义用译语文字来表述,保证联想意义在译语中等值的语境效果。以期说明功能翻译理论指导诗性隐喻的翻译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认知诗学的隐喻理论注重隐喻产生的机制和读者理解隐喻的认知过程。从认知诗学角度分析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性语言中隐喻产生的哲学基础,探究其诗性隐喻的运作机制,能更深入地了解狄金森诗性隐喻的魅力及独特隐喻视角的运用,体会其诗性隐喻是如何穿透自然的束缚达到精神真理的升华,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她诗歌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自索绪尔以来,自然语言研究向符号研究的转向,语言学向广义语言学的扩张,文本的广义化以及文学文本化,已成为重要的论域.本文以"水"为"论坛"讨论符号、广义语言、文本、文学文本等概念与含义,辨析了能指、所指与实用意义、隐喻意义的关系,符号束、符号多度意指化与文本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回顾隐喻、翻译和认知关系的基础上,以英译《围城》文本中的隐喻翻译为例做了重点讨论,并分析了其中隐喻翻译的优劣,作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比了《围城》中汉英隐喻的不同,从而揭示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思维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拉康学说中,大他者欲望是符号界的空缺,但它必须以能指的形式支撑符号界。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这可以理解为父名对母欲的命名或隐喻替代。精神病正是拒斥父名的结果。父名的雏形是父亲的禁令,这一能指的隐喻功能建立了语言的第一个意义。精神病由于"父禁"的缺失,语言结构无法内化只能模仿,由此语言成为异物,意义处于漂浮状态。另外,精神病只有遭遇符号父亲才会触发病情,父名从实在界回返,打开一个大他者欲望的空洞,使其不得不以幻觉来填补这一深渊。  相似文献   

11.
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言与政治密不可分,隐喻同样频繁使用于政治文本和政治话语当中。政治文本是传递官方信息的重要渠道,政治家们可以使用隐喻,更好地传递政治信息,表达政治立场。鉴于此,隐喻的准确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以《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双语版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中英文版本,探讨翻译隐喻时所采取的策略,从而为政治文本中的隐喻翻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从心智哲学意向性角度看,隐喻从意向性开始,意向性是诗歌隐喻的灵魂。译者主体性在诗歌隐喻翻译中是必要且合理的。基于心智的意向性为诗歌隐喻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哲学视角,必将促进翻译研究的跨学科性和多元思考。  相似文献   

13.
诗歌的生命原则--论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是语言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隐喻和诗歌密不可分,是同质的认知语言现象,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表现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4.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5.
隐喻的认知观与隐喻翻译策略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传统的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隐喻翻译是以修辞为取向的.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借助已知事物认识未知事物的普遍性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隐喻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应以认知为取向.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认知的角度分析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及其隐含的文化信息,并据此确定相应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符号性与文学言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语言不是观看世界的透明窗户。语言的符号性使文学言语拥有了特殊的语用方式,产生其自身的意义。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对文学文本中语言符号的所指和能指的使用作了具体探讨。文学符号的所指在指称上力求具像,但在内涵上却力图制造多义性,形象则将这两种特性集于一身。因而,隐喻和象征就成了文学表现的主要课题。另一方面,通过对音调、韵脚、韵律及节奏的对应性处理,语言的能指也被用来表现意义。由此可见文学意义产生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隐喻是一种以语言为主要载体的思维现象,具备多方面的功能。从其自身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它是语言发展和变化的动力机制;从修辞学的角度看,它是表达复杂的事物和思想的有力工具;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它表达的结果主要体现在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从隐喻思维的发展、隐喻和思维的内在联系等角度出发,以隐喻在翻译和诗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隐喻和思维认知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法隐喻理论认为意义的表达存在着“一致式”与“非一致式”,隐喻式就是意义表达的“非一致式”,即一种意义可有多种表达。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尤其是从语法隐喻视角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尚为少见,揭示诗歌语言的“隐喻性”本质特征能促进语言与文化的融合,探索译本中语言形式与其功能的辨证统一。有鉴于此,文章通过三个英译本(龚景浩,许渊冲和叶维廉)对比分析,试图证明语法概念隐喻理论可以为不同译本的评价和原诗的解读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当翻译过程中面临不同“等价物”选择时,语法隐喻理论所提供的考虑因素能有助于译者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最后通过分析得出以韩礼德语法隐喻的理论假设为指导下的诗歌翻译具有更多优势,”非一致式”的表达能更好的挖掘内涵,三位名家的译笔精妙各异。  相似文献   

20.
《隐喻与相似性》从英语和日语语音的表征性、诗句的平行性,到语序、曲折形式、语义变化、书写系统以及网上交流形式的日常话语入手,用认知分析方法对隐喻和相似性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探究,从根本上对索绪尔提出的在语言学中久居统治地位的语言符号非相似性或任意性的观点进行了质疑和反驳。《隐喻与相似性》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特别是诗歌语言的形式和意义关系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