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诸条件的总体”和“无条件者”是理念基于纯粹理性的逻辑运用和实在运用的区分而呈现的不同意涵,前者是纯粹理性始于知性知识进行推论的必然结果,后者是纯粹理性自我设定的综合的最高原则。这两层意涵意味着纯粹理性跨越并连接了经验领域与理智领域。“诸条件的总体”在经验领域内既是理性构建知识总体的引导性原则,也是理解“先验幻相”何以产生的关键。“无条件者”,既是“诸条件的总体”何以成为引导性原则的绝对根基,同时也为第二批判中论证自由之实在性提供先验前提。  相似文献   

2.
在体育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体育题材舞蹈剧目作为2001年后的新兴学科逐渐成为体育与艺术融合中的一道靓丽风景.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调查等方法,以全国体育艺术节专业展演中优秀体育题材舞蹈类作品为例,深入探索体育题材舞蹈剧目内涵的表现特征及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3.
祭仪,是我国台湾高山族原始宗教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迄于本世纪中叶,各种名目的祭仪仍然盛行在高山族社会生活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文化整体运作。因此,研究高山族祭仪,是了解高山族社会文化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以早年日本学者的调查记录、有关著作,以及我国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所提供的材料为据,试就高山族的祭仪形式、内容及其社会功能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回族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事情是"释族"和"释教"活动,即解释回族和解释伊斯兰教.在此过程中,伊斯兰教中国化加深,产生了王岱舆、马注、刘智这样"学通四教"的穆斯林学者.他们创造性地解释了伊斯兰教和回族.其中解释"回辉"便是一个重要方面."回辉"这一概念见于不少碑铭、著述之中.本文将对"回辉"一词的历史意涵和文化表征作一梳理,以彰显回族文化创造的具体过程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提要]川甘两省交界的岷山东端摩天岭两侧世居的白马藏族族群中,流传有一类称之为“朝盖”的古老宗教神舞。依照传统惯例,每年春节期间,白马藏族村寨则会集体举行大型祭祀仪式。斯时,神职人员或信徒则会面戴象征神灵的面具,以形体动作展演请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朝盖祭祀舞蹈。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平武县白马藏族乡厄哩村等多个村寨展演朝盖神舞,结合当地传世写本文献和苯教古籍文献,对这一原始古朴而极具地域特点的宗教舞种之概念内涵、面具特征、展演仪式、渊源关系及文化功能等方面做了深度研究考释。  相似文献   

6.
宋冰华 《北京纪事》2016,(10):58-63
"桃李杯"是对全国艺术院校舞蹈教学的检验 受访者:吴蕾("桃李杯"组委会专家组成员,北戏副院长) 第11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与往年的"桃李杯"有很大的不同,将比赛活动变为展示活动,效果非常好."桃李杯"舞蹈展演与其他的展演或比赛不同,它的参展单位是全国的艺术院校.于艺术院校来说,"桃李杯"是最好的检验教学的练兵场,体现每个学校不同的教学风格、创作风格,以及培养人才的特点.此次桃李杯在剧目展示的同时,还举办了5场研讨会,关注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注重教学示范与导向作用,让所有人都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社会福利意涵,增进社会福利是提升社会成员满意度和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社会福利政策与社会福利服务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增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稳定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社会福利传递中,社会工作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分析和谐社会的福利意涵入手,以西方社会福利传递为鉴,探讨和谐社会前景下社会福利的有效传递与社会工作发展。  相似文献   

8.
杨丽萍的歌舞集<云南映象>展演了散落民间的音乐和舞蹈,但剥离具体生活场景的歌舞疏离了经验世界,成为难以表征自我的审美符号.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来说,真实的生活一旦被制作成审美幻想在舞台上展演,其表征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就会出现分裂.在现代性社会中,审美习俗的改造是少数民族持守其经验世界完整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斯里兰卡一个海啸侵袭后的村庄的民族志考察,本文探讨了灾难管理的两面神特质——"仍有脆弱性,但已具弹韧性"。在海啸灾后重建中,各种人道主义机构与项目基于社区灾难管理理念,强调培养村庄的弹韧性,而其所采用的方法、视野与措施却是极其模糊多样的,于是在具体实践中,不仅充满着围绕弹韧性和脆弱性的争论,而且各个重建参与者对这对概念及其关系也有不同的理解与体现。在这样一出"社会戏剧"中,为吸引进一步的援助,村民们努力在两面神的"脆弱性"与"弹韧性"之中寻精巧的平衡将弹韧性的程度展演得恰如其分,以给脆弱性留以足够余地。最后,本文强调,对灾难管理中弹韧性和脆弱性的人类学讨论,须将之放在地方的历史性中去理解其多重面向,同时揭示其中包含的冲突表达与政治意涵。  相似文献   

10.
高山族文学是祖国可贵的精神财富。她是高山族同胞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录,探讨高山族的文学将能了解他们的历史、民族特性,并对提高高山族同胞的民族自信心,发展其民族文学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文学与历史一、高山族跟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古老的民族历史是用神话传达的。神话是高山族祖先  相似文献   

11.
一高山族這個名稱是抗日戰爭勝利後才普遍採用的。當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統治達五十年之久的臺灣回到祖國懷抱,祖國人民就普遍地把長期居住在臺灣的少數民族統稱為高山族。在臺灣省一千萬左右人口中,高山族約有二十萬人左右,占臺灣省總人口的2%。高山族主要分佈在臺灣本島山地和東部沿海縱谷平原以及蘭嶼島上,分佈面積約占一萬六千多平方公里,相當臺灣全省面積的15%左右。高山族在臺灣省不同地區有著一些不同的稱呼,主要有泰耶爾、阿美斯、派宛、布嫩、朱歐、薩斯特和雅美等,此外,一部分住在平地的稱為平埔人。  相似文献   

12.
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与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各种关系,经过充分的本土化和民族化,被纳入当地文化中,即文化的“整合”或“趋同”。佛教自7世纪传入西藏后,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形成藏传佛教,成为藏族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其中佛教舞蹈是佛教仪礼的组成部分。佛教舞蹈传入西藏后,经历了同样的过程,经过与当地舞蹈文化之间的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藏传佛教特色的佛教舞蹈羌姆。  相似文献   

13.
舞蹈以人体作为物质载体,保存与传承着某个族群的历史文化记忆、观念信仰、情感态度、生活习俗等。舞蹈民族志基于广泛的实地调查经验,着眼于社会、文化和政治下的身体、情绪情感、族群和国家认同,为人类学视阈下的舞蹈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借鉴。人类学视阈下的舞蹈研究,应把舞蹈放置特定的场景中,通过动作分析、深描和影音记录等方法,了解当地人的观念和对特定行为的阐释,将身体动态与情绪情感联系起来,以此来探寻舞蹈文化的社会建构,以及社会文化结构与文化实践者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清朝统一台湾后,在对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当时称番族)的政策中,除军事、政治、经济的统治政策外,在文教方面,也设立社学和学堂,努力提高高山族文化水平。当然,在当时时代和统治阶级的局限下,清朝对高山族的教化政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从另一方面看,由于文化的提高,促进了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这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台湾原住民高山族包括有平埔人和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卑南人、鲁凯人、曹人、赛夏人、雅美人等。他们过去处于较后进的原始生活,有本民族语言,但还没有文字,由于文化水平低,社会生产与生活一直处于较落后的原始状态。  相似文献   

15.
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演绎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群众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新疆回族舞蹈艺术在绿洲农耕文化的孕育下,形成了特有的回族舞蹈动态元素。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这些舞蹈动态特征,既有可变性的一面,也有不变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高山族是祖国台湾的先住民族,对缔造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对建设台湾保卫台湾作出巨大的贡献。汉族是后来从祖国大陆陆续迁居到台湾的,他们和高山族一起,胼手胝足,一起把台湾建设成富饶美丽的宝岛;同仇敌忾,共同抗击侵犯祖国台湾的外国侵略者,保卫了祖国神圣领土。清代以前高山族和汉族关系的主流是友好的,据文献记载,按时代的先后,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从汉代到隋代,高山族和大陆汉族有了接触来往,汉族来到台湾,但高山族是开发台湾的主力。(二)宋元到明代,大陆汉族陆续迁入台湾,和高山族共同建设台湾,高山族也到大陆沿海活动。(三)郑成功时代,汉族大量迁入台湾,  相似文献   

17.
台湾高山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本文对清朝统一台湾之后,在汉族和高山族共同开发台湾的高潮中,高山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清代是台湾高山族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18.
台湾高山族的历史和文化,早就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可以说,台湾是世界上民族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宝藏地之一。对台湾高山族的民族学研究,是我国民族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因而有关台湾对高山族民族学研究的现状,尚缺乏最新材料可资参考。笔者仅以手头所掌握的材料,就台湾高山族民族学研究的成果与经验及其所展示的新课题作一概述,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下不同的但又相似的国有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国有化的实际结果不管在哪种社会中都存在着与事前估计巨大的反差,解释了当代各个国家国有制企业民营化改革的原因。进而从转换政府职能的角度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熟的社会政策及社区工作经验,对中国内地处理城市发展中各种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本文以香港一项新的房屋政策出台后相关群体的利益受损问题为背景,描述了香港社区工作者在帮助政府解决利益受损群体过程中的积极做法,并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这个过程做了解释,希望给内地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政府解决城市改造中的问题提供某种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