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 ,是为加快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而对区域经济发展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安排。实践这一战略构想 ,开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实施西部大开发 ,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两个大局”构想作出的战略决策 ,为此 ,必须采取新思路和新措施  相似文献   

2.
3.
〗“两个确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确立”坚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顺应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两个确立”增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自信,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内容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 ,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它要求我们讲政治 ,讲大局 ;处理任何问题 ,都要有利于大局 ,要坚持大局优先 ;要优先发展东部 ;小康目标实现后 ,要把中西部的开发与发展提到议事日程 ,战略高度 ,这一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两个大局”对东西部地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构想,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关心和重视西部地区建设,特别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优良传统,将它纳入"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也是世纪之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在改革之初提出的"一个大政策",是一个要对我国宏观区域经济进行调整或转换的大政策,1988年提出的"两个大局"战略构想是在"一个大政策"的思想和基础上,在十年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是邓小平经济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7.
核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实现核安全纵深防御,须持续培育核安全文化。关注“两个大局”背景下的中国核安全文化发展,是当前核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国核安全文化在价值统领、理论创新、法律完善、行业落实、公众沟通等方面向好发展,但也存在着多价值观研究而少具体行为准则研究、对传统安全文化利用不深、国际影响力与自身核安全实力不匹配等不足。危与机并存,一方面中国核能开发与治理方兴未艾,另一方面西方主导国际核安全文化话语权。对此,中国核安全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辩证吸收国内外核安全文化建设经验,汲取和合、忧患、担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一带一路”大力弘扬核安全命运共同体理念。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决策,启动中西部大开发伟大工程。这一决策的理论依据,就是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全面领会邓小平“两个大局”和共同富裕的思想对于贯彻实施西部大开发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为东部沿海地区实现初步腾飞及进一步迈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并扩大国内有效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调整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 ;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能力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实现民族间的共同富裕 ,保持社会政治稳定 ;促进边防省区的发展 ,增强其综合实力 ,提高国防安全程度 ;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实现 2 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两个大局”是中国共产党依据国际国内形势演变作出的重要研判,构成了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历史基点。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理论创新将“两个大局”作为重要战略思维贯穿始终,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确保党的理论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洞察历史大势的基础上应对“两个大局”相互作用带来的各种风险挑战,为破解重大时代课题提供科学指引,为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1.
"两个大局"的提出是邓小平大局意识、全局意识的一部分.这一提法不但具有国内背景,还具有国际因素,重新探索它提出的内外要素,把它提升到关系社会主义命运的高度,不但在理论上可以加深对它的认识,而且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摸索出一条适合西部发展的道路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论断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处于关键时期。从“两个大局”的视域来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而中国式现代化又将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次,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新的可能,是我们应对世界大变局的可行之法,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邓小平关于东西部共同富裕“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理论基础 ,揭示了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 ,并对“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的形成过程及其基本内涵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两个大局”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个百年”交汇之际提出的重要论断,意在要求全党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应立足于“两个大局”。民族工作作为“国之大者”,只有站在“两个大局”高度去谋划,才从理论上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在实践上增强持续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民族地区高校的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工作大局中处于基础地位。要把抓好一条主线、聚焦两个群体、守好三个阵地、处理好“四个关系”、增进“五个认同”作为高校民族工作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是一个系统工程和探索性事业,从西方现代化进程遭遇的困境及其反思来看,它需要从“家”的微观处着力以奠定持久稳定的发展根基。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来看,对“家”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对“家”的解构与建构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对现代化的认知和探索,对“家”的现代重构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应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条件和价值目标,构建“主体—家”的共同体范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的复兴,为“家”的现代重构奠定伦理基础和文明根基。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科学诠释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内核是开展相关研究的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可以解析为两大概念元素,即“中华民族”与“现代文明”,分别对应“如何传承本民族文化”和“如何吸收外来文化”两大问题,两者的结合走向概念的统一,从而对应第三个问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如何在新时代实现系统性转型、实现创新性发展”。由此,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概念的三重内涵,即自信地传承本民族文化,开放地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创新地推动文明体系转型。根据马克思主义存在与意识关系的相关理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诸要素变动综合,无不需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过程相联系,只有通过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的概念解析,才能更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区域发展进程中富有创造性的成果,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发展.从“两个大局”思想到“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演进脉络,本质上体现了我国发展方式从服从发展到主动发展的转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抓住时机,积极促成发展理念与发展实践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与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作为一种具有合理内核的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促使我国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将进一步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本文以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为指导,从重庆市情出发,探讨了四大经济区域、两大经济地带的经济区划模式,提出从各经济区域和经济地带特点出发,采取不同对策,促使重庆各区域以至整个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奋斗历程,在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之上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朝着更高的奋斗目标迈进,要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实践逻辑,坚持以理论主动为引领、以政治主动为保证、以历史主动为基础、以战略主动为支撑,不断凝聚起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新征程上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推进中,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且责无旁贷。\"两个大局\"的宏观时代背景让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定的现实挑战,但也带来大的历史机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战胜潜在风险的必然要求,更是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社会需求,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等方面,铸牢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