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随着台湾岛内政治形势的急剧变化,遏制“台独”蔓延已成为当前我对台工作的核心任务。台湾问题事关中国的核心利益,面对台海错综复杂的严峻形势,如何做好反“独”促统工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2.
著名日籍华人书画家爱新觉罗·白雪女士,其书画作品誉载全球,被一些国家的政要、博物馆、收藏家收藏,在世界各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为了维护父母之邦的尊严,她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反对“台独”,反对“法轮功”,为此在世界各地奔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鼓与呼,为海外广大华人华侨所称道。  相似文献   

3.
海外台胞都是炎黄子孙,在地域上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现实并不能改变他们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重要成员的事实。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探析如何加强与海外台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用扎实有效的统战工作进一步凝聚海外台胞对中国的向心力,最大限度扩大"反独促统"的统一阵线,显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分裂国家法》是中国政府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祖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所制订的一部法律。它体现了国家意志,代表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是一部和平统一的法、一部促进两岸关系发展的法,也是一部中国自主解决台湾问题的法。它的出台有助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分裂国家,有助于促进两岸关系稳定发展,有助于维护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合乎历史,顺乎民心。  相似文献   

5.
为国:骨肉团圆寻“良方” 作为医师出身的李赣骝,近年来一直为海峡两岸统一鼓与呼,苦寻“良方”。2001年9月,李赣骝率团访问了台湾,与台湾各界人士进行了广泛接触,把工作做到“家门口”,根据两岸形势的变化,加强了祖国统一联谊工作,促进了与台湾同胞和海外人士的了解,增进了友谊。同时,他多次率团到国外与当地华侨、华人社团进行接触和交流,以共同反对“台独”,推动祖国统一等问题上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6.
《反分裂国家法》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的法律,它体现了维护台湾人民的福祉和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台湾民意对台海局势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台湾人民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关键力量.我们必须最大限度的争取台湾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光荣爱国传统。台湾当局是分裂祖国的罪魁祸手。为早日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就要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学习宣传“八点主张”,严厉打击“台独”势力,迅速发展大陆经济。  相似文献   

8.
今年11月12日,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主体项目之一《馆藏民国台湾档案汇编》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陈云林,副主任孙亚夫、叶克冬,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国家档案局副局长李明华等出席座谈会。叶克冬在讲话中指出,“台湾文献史料出版工程”对于推动有关学术研究,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所谓“去中国化”等“台独”分裂活动,增进两岸同胞的感情与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崔之清、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等30余位专家…  相似文献   

9.
李登辉出于分裂祖国的政治图谋 ,抛出“两国论”,从根本上破坏了两岸长期以来共同坚持的一个中国的原则 ,引起台湾局势的紧张和两岸关系的倒退 ,也破坏了现有国际秩序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但“两国论”和李登辉的倒行逆施不能阻挡祖国统一大业。维护国家统一 ,反对分裂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追求和神圣目标 ,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方针和政策。中华民族尽早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使台湾同胞和祖国大陆人民一道“共享一个伟大国家的尊严和荣誉”乃历史之必然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9日,台湾当局主政人物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广播电台记者采访时宣称,两岸关系是“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一举亮出了他蓄谋已久构建“台湾人的国家”,分裂中国的底牌。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奸言怒中华,妄语乱天下:祖国大陆严厉谴责李是“分裂民族和祖国的罪人”;海外华侨华人强烈斥责李是背祖叛宗的“政治浪人”;台湾同胞愤怒指责李是想当“台独国父”,把广大民众推进战争深渊的“政治赌徒”;国际社会纷纷表态,叱责李是“破坏台海稳定和亚太和平的麻烦制造者”! 李登辉挑起两岸关系剧烈震荡后,又进一步煽风点火。7月25日和26日,他指使其亲信对祖国  相似文献   

11.
焦点资讯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14日表决通 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国家主席胡锦涛 签署第34号主席令,公布了这部法律。这 部法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新华社即日受 权全文播发《反分裂国家法》。这部法律 共10条,约1300字。这部法律明确规定, 为了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 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 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 定本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说,《反 分裂国家法》是一部加强和推进两岸关系 的法,是一部和平统一的法,而不是针对 台湾人民的,也不是一部"战争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海外华侨华人投身国内抗战或在侨居地抗战不仅牵涉民族国家大义,也与他们具体的历史处境以及现实境遇有深刻的关联,抗日战争意味着族裔政治影响下的个人/族群选择。对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抗日战争又是一场“他方”的战争。“他方”一方面指海外抗战在空间地理上与中国本土的疏离,另一方面也指海外华侨华人参战立场的特殊性。陈河以海外抗战小说发掘加拿大华裔士兵、马来亚华侨华人海外抗战秘史,重现海外华人的战争创伤,重建历史记忆。同时,突破中日二元视角,以及马华文学族裔历史书写的困境,为抗战文学增添华侨华人独特的战争体验和历史维度。  相似文献   

13.
战后 ,海外台独势力活动在日本和美国兴起。 5 0— 6 0年代 ,日本的“台独”团体在海外台独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主要有两种势力 ,即所谓的“皇民化台独”和“社会主义派台独”。海外台独既有联合 ,也有斗争。但随着国际形势的改变和去日本的台湾留学生的逐渐减少 ,日本的台独势力也慢慢的衰落 ,最终成为美国台独势力的附庸。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中共和平统一尝试严重受阻 ,究其思想根源主要在于 :蒋介石“侨居”心态的阻挠、毛泽东忧患意识的影响、台胞“历史悲情”的疏离、国际台独思潮的激化。由此得出关于和平统一的四点启示 :以通求统———主要途径 ,反“左”防右———基本原则 ,民心向背———决定因素 ,反独促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华侨的生存状态,从而对他们的生存身份产生了新的影响,对他们的身份归属和文化认同带来新的特点。过去,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一般是为了逃难,如躲避战乱或灾荒,逃避政治迫害;现在,华人侨居或移民海外往往是因为正常的经济交流、贸易活动和技术移民。过去,许多国家要求华侨华人完全接受居住国的文化;现在各国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侨民的多元文化性质。过去.华侨华人不是落地生根,就是盼望落叶归根;现在,他们却在两种文化之间自由游弋,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联系的天然纽带。过去,华侨华人对祖国的感情更多地是基于祖国的积贫积弱而盼望中华民族的复兴;现在,对祖国的感情更多来自对祖国蒸蒸日上、繁荣发展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6.
面对国际上通行的“分裂国家”理论及其局限 ,主权构成研究从主权所有权同主权行使权相区分的角度 ,将“分裂国家”模式进一步区分为完全分裂国家模式和不完全分裂国家模式。完全分裂国家是指主权所有权分裂的国家 ,不完全分裂国家是指在主权所有权统一的前提下而仅存主权行使权分裂的国家。前者的典型范例是东、西德和南、北韩 ,后者的典型范例是中国的大陆和台湾。完全分裂国家和不完全分裂国家的区分 ,对于我们认清东、西德和南、北韩与中国海峡两岸在分裂性质、状态等方面的不同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然而,陈水扁等"台独"势力却一意孤行,一定要为台湾独立制造所谓的"事实证据",并不顾岛内大多数民众及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策动"3·20公投".今就"公投"与"民族自决"的关系及"公投"的惨败,驳"台独"谬论.  相似文献   

18.
全面抗战后,日本在台湾强行推行“皇民化运动”,在文化、思想上对台民的“改造”达到顶峰。这一运动虽然在台湾爱国民众不屈不挠的斗争下,随着台湾光复而告失败,但其毒害和遗患不容忽视。在反独促统之路上,残存台湾社会的“皇民化心态”和“皇民情结”,是必须正视并先行破除的魔障之一。  相似文献   

19.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之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邓小平同志指出,两岸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分裂是民族的不幸,是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不愿看到的。凡我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统一,闹分裂违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不得人心的。我们主张通过接触谈判来解决两岸的分歧,以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  相似文献   

20.
<正>历史上,很多国家大事都离不开华侨华人的参与,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改革开放,海外华侨华人做出过巨大贡献;现在,他们又在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中国梦"继续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努力。海外6000多万华侨华人,遍布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华商资金超5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