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密切相关,必须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竞争思维确定国家重大战略必争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所产生的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能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带来长期、广泛、深远的影响,能让我国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及军事变革中取得战略优势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系统化布局应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相似文献   

2.
祁娜 《职业》2023,(9):84-8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高质量发展需要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也需要一流的技能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大军,正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发力点。  相似文献   

3.
祁娜 《职业》2023,(9):96-98
<正>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党和国家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描绘了宏伟蓝图,南方电网云南昆明供电局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高技能人才,在一线岗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伟大使命。  相似文献   

4.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是新形势下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所在.上海进一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需要积极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打造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5.
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系统工程,上海应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紧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全盘考虑、抓紧谋划、扎实推进,力争到2040年基本建成具有雄厚竞争力、强大辐射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枢、国际创新知识生产源地、世界创新经济战略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竞合平台。  相似文献   

6.
国际创新中心是指科技创新资源密集、科技创新实力雄厚、创新文化发达、创新氛围浓郁、科技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具有良好科技发展潜力和人文自然环境、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或区域,是全球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创新源地和产生中心之一。上海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稳居全国各地区前列,具备建设国际创新中心的先天优势。上海要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必须在城市总体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凸显科技创新功能,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文化强市战略,全力以赴抓好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使科技创新功能成为城市功能的核心和关键,着力增强城市科技创新实力和国际综合竞争力,到2020年基本建设成为具有雄厚竞争力、强大辐射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中心城市,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枢、国际创新知识生产源地、世界创新经济战略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竞合平台。  相似文献   

7.
陶留海 《职业》2023,(1):12-12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人才"一词就出现了多次,其中高技能人才被列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组成部分,这表明党中央把高技能人才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归国科技人才是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是上海联结国外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和纽带.上海要积极借鉴其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经验,将吸引境外高素质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长期战略,有效破解影响、阻碍归国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归国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9.
未来一个时期,上海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新定位、新要求,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立足国家战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由谁来创新”“动力哪里来”“成果如何用”3个基本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聚焦科技前瞻布局,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聚焦创新生态优化,聚焦新兴产业培育,聚焦人才激励机制,努力促进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推动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0.
汪颖 《科学发展》2016,(1):64-66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依靠要素驱动和资源消耗支撑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上海必须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的科技创新中心,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上海要依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重构城市发展动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完成这个愿景将涉及诸多成功因素,尤其在优化的产业格局、智慧的投资策略和有效的人才延揽等3个领域内的卓然进展,将对上海实现全球领先的创新城市这个使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上海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国内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坚持问题导向、企业主体、以人为本、开放合作的原则,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深化科创板关键制度改革为主攻方向,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纽带,推动政府各部门协同、政府与企业协作,吸引创新人才积聚,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鼓励创新企业不断拓展自身创新链和产业链,推动形成增长新亮点、发展新优势,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登辉 《职业》2023,(7):6-9
<正>二十大精神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这为中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了号角。加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梁兵 《职业》2023,(1):13-1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为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吹响了强劲号角.  相似文献   

14.
李菲云 《城市》2016,(1):40-43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是国家战略的需要, 也是上海自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 笔者从创新动力、 创新能力及创新转化3个方面分析了目前上海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瓶颈, 并对如何突破这些瓶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与浦东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优势,大力破除阻碍创新人才、资本、知识产权等要素跨国、跨区域流动的壁垒,促进浦东尽快形成全球创新要素集聚中心.要继续加快全球创业资本集聚的步伐.利用浦东各类资本市场集聚的基础优势,完善多层次、体系化的创新资本市场,创新科技金融的品种,完善多样化的科技金融服务方式,着力打造全球创新资本中心.  相似文献   

16.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应以崇尚先进、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为引领;以打造世界级资本、信息、能源、资源流动管理的交流协商平台为核心;以制度创新保障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包客创新风险为发展关键.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的战略重点应是: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提高人口国际化水平;推进产业的服务化、提升经济全球控制力;建立人才荟萃之都,促进科技创新;引入国际组织,增强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重视海洋发展战略,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祁娜 《职业》2023,(7):4-5
<正>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相似文献   

18.
周皓 《职业》2023,(1):12-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如何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农学专业人才,是高等农业院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农学专业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师资力量、学生科技创新型社团、学习成绩考核制度等几个方面因素与培养农学专业学生创新精神的关系,希望能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农学专业人才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孙良泉 《职业时空》2008,4(4):27-28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特别应当充分估计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成为有效利用全球资源的核心要素和主要动力,并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的基石。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审时度势地顺应当今时代特征和着眼我国发展全局做出的战略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