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世博效应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世博会为长三角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和强大动力。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是后世博效应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联动在时间、空间、对象、过程、功能及作用力等方面相契合,并产生聚变式效果的综合表现。其总体思路是: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区域协调合作平台;强化核心增长极的集聚力;推动区域向服务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型;增强区域的整体都市功能。同时,在国际化、同城化、低碳化、制度化等方面对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展开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东莞与香港的"前店后厂"产业合作模式已发生变化,在东莞与香港当前的产业合作中,科创产业的合作最值得关注.研究发现:东莞与香港的科创产业联系正日益增强,合作平台形式多样,但合作模式尚未清晰.通过对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和中国散裂中子源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科创平台的分析,研究初步总结出市场引导和重大科学装置推动下两种合作模式.两种合作模式中,政产学研扮演不同角色,在平台推动力、合作重心、人才培养、运营管理方面各有特点.基于两种模式的对比,研究认为,未来东莞与香港科创产业合作将出现合作平台进一步增多、产业合作高端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3.
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是探索长三角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的先手棋。要锚定“上海配套功能拓展区和非核心功能疏解承载地”的总体定位,坚持市场主导的规律性、设施联动的先导性和政策供给的有效性,积极挖掘沪浙特色优势和共性需求,从增强长三角区域连接性、经济集聚度和政策协同性角度出发,坚持全方位合作,沪浙共建形态上多中心、功能上一体化、配置效率最大化的全球城市功能区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面向坚持“四个放在”先行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要求,上海国有资本在产业布局、空间布局、支撑科创以及机制体制创新方面,亟须把握方向,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集聚资本、技术、土地、数据等要素,夯实发展底座,以完善的国资监管架构体系、明确的国资平台功能定位、统筹协调的联动发展机制,推动上海市属国资产业布局优化调整,支撑上海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5.
钱智  吴也白  朱咏  宋清 《科学发展》2021,2(2):88-92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本定位为各地在沪的研发中心、孵化器和人才窗口,其运行总体上体现了"研发、孵化环节在上海,成果转化和生产环节在苏浙皖"等特征,同时也承担一定的招商引资功能.应对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密切跟踪观察,适时出台必要的政策措施,扬长避短,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杨玲 《城市》2010,(10):13-19
一是建立“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帮扶欠发达区域进行公共服务建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一圈”区县对口帮扶经济较落后的“两翼”区县,开展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和融资支持等帮扶。二是以项目的形式推进城市资源下乡。通过支持统筹城乡示范项目,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土地流转和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7.
世博会是全人类科技、文化、文明盛会的“重大事件”,在世博会结束后的特定时段内对举办城市、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广泛、深刻、持久的影响与作用,尤其对周边区域的联动发展意义深远。从后世博区域联动效应的空间影响层面看,主要表现为长三角区域的同城化效应,基于区域共同利益的驱动,各相邻城市之间将通过后世博区域联动的扩散效应、放大效应、辐射效应、溢出效应等各种作用的持续影响,不断加强、加速和深化区域一体化在空间上所呈现出的“同质”或“同城”局面。因此,长三角区域应以后世博效应为契机,逐步推动同城化效应在更广更深的领域扩散。  相似文献   

8.
熊竞 《科学发展》2023,(6):56-63
按照“五个新城”作为上海服务辐射长三角战略支撑点的总体功能定位,根据共性与特色发展相结合、近期与中远期发展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统筹发展与治理为主线,从新城类型、发展阶段、治理领域等维度推进“五个新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联动。  相似文献   

9.
广深"双城"联动的关键在于一体联动和协同联动,其核心不仅在于建立政府层面的协作机制以及基建层面的互联互通,更在于双方空间载体内以及网络外延上的各类市场主体是否具备合作动机且能否建立合作协作关系.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协同发展重大战略背景下,推动广深联动必须跳出单个城市自身优劣势的"孤立个体视角",以"整体网络视角"的高度来谋划广深"双城"联动的部署和实施,通过内构"双城"多元要素互联互通,外拓广深优势叠加行动网络,着力推动两地机制互通、基建互通、平台互通、项目互通,打造新时代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区域发展极.  相似文献   

10.
"白通丹"经济带作为"向南开放"的窗口,是吉林省打开内陆省份外联内通的重要途径。推进"白通丹"经济带区域协调联动,必须以树立开放型发展观念、形成跨省区域协同合作、扭转同质竞争局面为前提,以物流业、旅游业、大健康产业为重点产业,积极探索完善有效区域协作机制和切实可行产业分工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发展提供信息平台和融资平台,并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上海新城建设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应成为引领城市带发展的新增长极、区域综合交通体系的枢纽节点、上海大都市圈功能的核心支点。推进新城建设与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联动,要着眼于在把握大局大势中找准联动的目标和定位,更好地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着眼于在因地制宜和分层分类中找准联动的策略和路径,形成差别化的制度和政策供给;着眼于在统筹新城与周边地区利益中找准联动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2.
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和突破口区域旅游一体化需要不断完善一体化主体、领域和机制,进而提升长三角旅游整体竞争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多元化合作机制为抓手,围绕"一个目  相似文献   

13.
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必须依托长三角区域,建立起全球联系并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之中.一是借助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发展服务经济,增强城市的辐射功能.二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产业集群,发展总部经济,增强城市的控制力.三是借助于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的广泛对外经济联系,发展流量经济,增强城市的网络便捷性和通达性.  相似文献   

14.
沈宏婷 《城市观察》2021,(1):102-108
区域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塑区域经济地理新格局、增强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不仅需要加强三省一市之间的互融互通,也需要各省市内部区域深度融合的支撑.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面对苏南、苏中、苏北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江苏应该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长三角各省市"各扬所长"的指示精神,着眼于内部优化,充分发挥协调发展之长,进一步增强一体化发展的开放性、融合性、高效性、多样性和可持续性,"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在空间布局、设施建设、产业分工、城乡关系等方面率先构建省域一体化新格局,既带动全省发展,也为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区域合作机制研究——基于政府制度创新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燕 《城市》2010,(1):21-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日益发展的区域经济要求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的限制,区域合作成为区域间经济协调的必然选择。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带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京津冀正处于环渤海地区的核心区,加强京津冀经济合作,  相似文献   

16.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锋 《科学发展》2010,(3):38-44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迫切需要有这一竞争战略高地的支撑。应当坚持从国家战略高度,理解、思考、谋划、引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要强化目标意识和差距意识;二要加强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两个体系建设;三要大力发展投资基金类金融中心;四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发展环境。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是泛长三角一体化的迫切需要,有着众多的优势条件。应当明确指导思想与指导原则:壮大南京金融体系,做强南京金融机构;建设南京金融后台服务产业基地;建立推进南京区域金融中心构建的保障条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南京区域金融中心同在中国长三角和泛长三角地区,区域内各城市都应参与合作共建与联动。上海、南京这两个中心建设应当积极进行错位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大学科技园在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三角地区拥有18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多。其机制新、专业性强,主导产业特色鲜明,发展形式与开发方式丰富多样。该地区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型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质性增强,就要充分发挥大学科技园在本区域经济转型中的地位和作用。首先,要将大学科技园自身发展,作为长三角区域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成长极和源动力;其次,大学科技园通过与所在地政府产业政策的融合,与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助推其"二次创业",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再次,通过建立虚拟大学科技园、实施一园多点、大学科技园自建产业化基地,以及园外企业反向在大学科技园内设立合作研发机构等形式,发挥大学科技园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孵化与辐射作用。为此,要在进一步强化大学科技园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强化长三角区域内大学科技园之间的横向交流与合作;不断创新结合方式,探索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转型对接的全新机制与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上海要紧紧抓住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以及国内科创板和注册制改革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坚持问题导向、企业主体、以人为本、开放合作的原则,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深化科创板关键制度改革为主攻方向,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纽带,推动政府各部门协同、政府与企业协作,吸引创新人才积聚,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动力,鼓励创新企业不断拓展自身创新链和产业链,推动形成增长新亮点、发展新优势,在服务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科技合作与竞争中发挥枢纽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十一五”以来,长三角区域两省一市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科技创业日益活跃,创新氛围日益浓郁,区域科技合作意识不断强化,技术产权市场和跨地区技术转移日趋高效,逐步形成了协同开放、运转有序的跨行政区域创新体系,其主要经验,对我国推进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十二五”时期,长三角区域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一要建设应用导向、教研结合的区域知识创新体系,二要构建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三要打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区域中介服务体系,四要构筑开放协作、运转高效的区域创新环境支撑体系,五要构架服务为主、管理为辅的区域创新协同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余文凯 《科学发展》2016,(11):102-112
上海应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建设世界级全球城市为目标导向,打造 “智能发达、创新活跃、生态宜居、和谐包容”的智慧城市:实施“网络空间强国战略”,持续提升形成全球网络与信息枢纽;深化“四个中心”建设,提升上海全球资源战略配置能力;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提升上海科技创新全球影响力与领导力;加速“互联网+”的融合与重构,激发上海产业与市场活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规划、治理、服务能级;凝练城市文化,抢占“中国文化”输出战略高地;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全球门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