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会发生积极变化。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加以分析,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2.
丝绸之路是饮食文化交流之路。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具体体现在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间的交融、西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互动及西域与中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间的交流。探析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乃至经济史的研究,并能促进对西域多元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和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摘要]交往交流交融是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交往交流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必由之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过程。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加快民族发展、增进国家(国族)认同和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要求与保障。  相似文献   

4.
基于内蒙古自治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情况的田野调查,对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之间如何维系和巩固交往交流交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多民族杂居模式为恩和俄罗斯族民族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便利条件;相互依存的经济文化类型推进了各民族间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实践;文化上的兼容并蓄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理解和尊重;族际通婚使各民族以婚姻的形式促进民族交融。这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根本目标,表明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尊重与遵循,彰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功能定位,设定了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从而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构建的中心,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工作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几千年来,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而屹立于世界之林,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根本方向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本途径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交往交流交融"之中,交往是前提和基础,民族之间有交往才会有交流,有交流才会有心理上的交融,心理上的交融才会产生共同体意识。文章从社会心理学理论视角,着重探讨了影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几个重要社会心理因素,并结合当前我国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提出若干促进民族交往交流的社会心理路径与策略,以期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供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始终关注现实的人,人的需要则是马克思关注的重中之重。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马克思需求理论认为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从低层次需要走向高层次需要的过程。自然需要构成了各民族交往的基础和雏形,社会需要开辟了各民族的交流社会路径,精神需要拓展了各民族交融的精神渠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马克思需求理论体系分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当下正确把握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陵走廊是位于我国内陆腹地的物资与文化通道,伴随着散杂居民族的迁徙、流动与定居,武陵走廊逐渐形成了散杂居民族和自治主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场景。蒙古高原南迁的蒙古族及其先民、云贵高原东迁的白族及其先民和华南北上的侗族及其先民共同构成了武陵走廊人口数量最多、分布也相对集中的散杂居群体。在民族交往交流与文化互动的恒久过程中,散杂居民族体现出文化变迁与文化固守并存、文化认同与边界意识明显、文化寻根与文化重构交融的重要文化特征。强化散杂居民族的走廊研究视角,对推动建构有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走廊学”学科体系建设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共享的文化是构成民族共同体的重要因素,共享的中华文化是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层重要因素。各族群众在文化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力推动了共享的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视域下,审视南北疆之间及新疆与内地之间各族群众文化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需要以增进共同性为方向,通过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掘和弘扬历史上各族群众文化领域交往交流交融的资源等举措,促进新疆各族群众在文化领域的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服务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10.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内容,其中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对民族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最为持久、深刻。撤司建府后,在官方推动和民间交往的背景下,明代思南府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在儒学的广泛传播、风俗习惯的变迁、宗教信仰的相互影响、汉语文使用范围的扩大、族际通婚范围的扩大五个方面。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同依存于中华文化之下,建立起共有的文化认同,对思南府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民族融合的促进、国家认同的增强、社会稳定的维护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但科研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度低,研究规模小;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为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和谐民族关系,推动构建稳定繁荣、和谐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智慧和力量等方面。未来研究进路趋向于多学科多机构合作研究、强化“走廊型”新型场域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及注重民族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研究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旅游推动各民族广泛交流、跨区域流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镇坡月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候鸟人”被巴马长寿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所吸引,到此进行居家式康养旅游,出现了一种独特的“村中城”现象。“候鸟人”与当地壮、汉、瑶等各民族通过“在一起”实现了空间互嵌与融入、经济互利与互惠、文化共享与共建和情感认同与归属,在生态与生命之中找到了交融的共同性,使坡月村逐渐发展形成交融共生的民族互嵌社区,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一个生动范例。  相似文献   

13.
晋道 《山西老年》2012,(5):53-53
地处晋北的保德、五寨等地有一种淳厚质朴的风俗,叫做“打平伙”。  相似文献   

14.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民族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实现的行动空间及空间生产基础,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即各民族交往的物质空间生产是基于共同利益与互惠发展的经济交往、各民族交流的符号空间生产是注重共有价值和情感寄托的文化交流、各民族交融的精神空间生产是强调生活互嵌和共生体验的精神交融。基于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应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构建以平衡互惠为原则的多民族经济圈;促进民族乡土文化交流,发展以情感共鸣为重心的乡村文化中心;深化各族群众生活交融,规划以结构互嵌为内核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上述路径,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家在场”的人类学分析框架,对乡村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征、动力机制做出全景立体描述,总结其发展经验,以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基于G乡的田野调查,发现反贫困治理中的“国家在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全面交往、广泛交流与深度交融。新时期,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6.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透过藏彝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发现一个明显事实,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联系,这既体现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体现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藏彝走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接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财富。藏彝走廊的各民族交往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元朝与朝鲜半岛的高丽政权在元至元十一年(高丽元宗十五年,1274年)确立了"舅甥之好"的姻亲关系.元丽姻亲关系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双方文化的交流.双方在日常生活物品及饮食文化、风俗文化、歌舞艺术、书籍以及建筑、医学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对两国社会进步、文化交融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经历了几次规模较大的跨区域人口流动,主要包括改革开放前30年,在屯垦戎边、三线建设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背景下的人口流动;改革开放40年来,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在西部大开发及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人口流动。这几次大规模人口流动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各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改革开放前后,人口流动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作用的宏观社会基础和交往特征是不断变迁的。  相似文献   

19.
自《诗经》开始,就有关于宁夏长城雏形的描写,后世诗人逐渐将长城与西北边疆地域风貌、民族交融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丰富古代长城主题诗歌的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涵。古代长城主题诗歌是彰显长城文化的文学镜像,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宁夏长城主题诗歌生动展现了古代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发展凝聚的历史进程。从历时性出发,梳理古代宁夏长城主题诗歌创作概况及艺术风貌,剖析其所承载的人文精神与历史意蕴,揭示古代长城主题诗歌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历史价值,彰显长城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语言接触是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体现之一,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文章从语言接触的角度分析其接触类型、接触内容与发展方向,考察民族交流的发展情况.通过调查得出,语言接触涉及到的领域有语音、语义、语法层面,具有渐变性、系统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等特征.语言交流可以促进文化交流,使语言文化生态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