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延峰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89-94
在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中,高校要坚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大局出发,按照“两个结合”的重要要求,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蕴与时代价值,理性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党建与教育教学的短板弱项,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三全育人”中的文化浸润作用,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承创新的路径,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不良文化对思想建设的不良影响,防止大学校园内出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2.
赵素锦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43-5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论述丰富而深刻,是新时代新征程理解把握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奋斗目标、人民至上的立场原则、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上建构起彼此相契合的同一形态;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时期的现代化探索和建设之路上对中华传统文化确立了批判继承、守正创新的辩证思维理念;就价值逻辑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根”“魂”渊源的内在关系,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示中国气象、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方面的独特价值作用,向世界传递当代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文化自信与自强。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追求始终没有变,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是历史性与具体性的有机统一。新时代从共同富裕的视角审视乡村振兴战略,才能深刻理解二者之间内在逻辑关系。从“何以可能”的视角看,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主要表现为乡村振兴为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前提、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从“以何可能”的视角看,共同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方向指引,主要表现为共同富裕的深刻内涵引领乡村振兴明确“为谁振兴”“谁来振兴”“振兴什么”“怎么振兴”“如何推进”等问题。从“意指何在”的视角看,通过乡村振兴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贫富两极分化”“区域发展失衡”等难题,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实践凝结起来的智慧结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育人资源,其中的廉洁思想也尤为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大学生文化认同与自信以及提高高校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廉洁教育可以借力于课堂教学、实践教育、自主学习、文化场域、网络传播而展开。 相似文献
5.
乡村振兴在区域、本土发展上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在文化内核和地方特色的挖掘上明显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在乡村文化共同体之中,传统的文化底蕴、村落布局、民风民俗,都凝聚成乡土乡亲独一无二的精神内核和后盾力量。广东杏坛青田村的“青田范式”,就是注重挖掘本乡本土的独特的精神内核和传统,通过乡村营造、社会策划、乡村治理三种方式,凝聚文化振兴的路径,挖掘乡村文化振兴的正确的价值引领,并契合社会治理所倡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发展取向,推动我国乡村实现文化自信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一环,乡村文化振兴贯穿于整个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指引和精神动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铸魂工程。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是重中之重,却不可避免要面临许多发展困境,想要破解乡村文化振兴的难题需要从以下工作着手:依托科技媒体,实现乡村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思想培训,发挥基层干部骨干作用;加大资金政策帮扶,优化人才资源保障;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要。 相似文献
7.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新时期,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叠加传承和弘扬是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实现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叠加传承,必然要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把握其叠加传承逻辑.从深度、广度、力度、可持续度和空间延伸度这五方面对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叠加传... 相似文献
8.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县级融媒体作为振兴乡村的重要助推器,不仅是乡村基层治理与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亦是乡村生态与文化建设的关键抓手。然而,县级融媒体在实践的过程中却出现机构合而不融、内容同质呈现以及受众参与缺位等诸多问题,影响了自身助推乡村振兴的作用。若想实现县级融媒体的效果最大化,唯有从管理体制、传播理念、媒介定位三个方面入手,打破认知与行动壁垒,以路径创新的方式实现县级融媒体的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县级融媒体助推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9.
10.
传统农耕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智慧结晶,乡村振兴要靠文化振兴来铸魂。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和传统农耕文化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都决定传统农耕文化必须不断传承创新。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创新传统农耕文化是切实可行且具有深厚现实基础的,其不仅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高度契合,更与现代文化的价值共享与实践层面具有可融合性。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主要从激活传统农耕文化内涵、开展农耕文化教育、丰富传统农耕文化形式、夯实人才队伍来推动。 相似文献
11.
孔巧晨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22,(6):10-1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现,有其内在逻辑可循。从历史发展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为二者结合提供了历史依据和历史借鉴;从理论逻辑来看,二者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起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基本前提,二者因相异而互补,又因相似而互融;从实践逻辑来看,二者相结合要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由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主体要素,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国际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潘景芝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2,(12):28-30
持续推进乡村振兴,需要紧紧抓住“人才”这个关键,以人才打造乡村振兴的“蓄水池”。在分析农村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多个方面提出农村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现实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14.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于乡村产业振兴,而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内动力,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陈台村农业产业的案例研究,以社会资本的关系网络、社会信任、社会规范为维度,乡村内外资源整合、农户参与、乡村产业融合为切入点,厘清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发挥效用的路径在于乡村人才、组织、文化的有效驱动,即乡村人才是拓宽关系网络整合内外资源的关键、乡村组织是培育社会信任促进农户参与的平台、乡村文化是形成社会规范保障产业融合的基石,三者共同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15.
张力文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28-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有效传播是促进边疆地区社会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此,应当以边疆地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需求为逻辑起点,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构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征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此,边疆地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蕴得到深化和拓展。在新时代边疆地区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要理清边疆区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当地居民的“适应性转型”,推动传播过程的“交往交流交融转向”,注重传播结果的“亲生活化趋向”,切实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边疆地区传播的适应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相似文献
16.
多样化途径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抓手和根本保证。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乡村全面振兴,是马克思主义合作经济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农村全面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艰辛探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诉求。面对近年来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自身发展及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应依循强化党建引领作用凝聚内生发展动力、夯实人才队伍力量提升农民发展信心、完善保障机制和治理机制等有效路径持续推进,最终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全体农民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7.
张宜海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05-111
如何更好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关系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具有深刻的内在机理:两者相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两者相结合的结果是相互成就,两者相结合的意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铸就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此完成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8.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信息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之举。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包括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营造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09-112
围绕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资源,在改进中创新,建立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要通过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促进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利用新媒体技术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加强教师引领示范等路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魏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7):65-73+18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已发展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基础性的历史观与科学方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践,比较细致地分析其生成的历史逻辑:一是从内源因素出发,全面总结中国文化自主发展路向,“通古今之变”的本土成长经验,确立正本清源、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逻辑;二是从外力因素出发,深刻反思近现代以来“中西之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全球化的影响,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创新逻辑。前者主因在于中国历史内源因素,后者主因在于全球化外力因素,由此建构了庚续至今、绵延不绝、推陈出新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从而在更高层次的历史观上,呈现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想的历史逻辑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