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居留意愿是流动人口迁移过程中决定其居留决策的一项重要因素.文章以大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分层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对其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整体程度偏低;社会融合的三个维度即经济融合、社会参与和心理认同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其中,月收入水平、自购房、参加政府或社区便民活动、身份差异感受和歧视感受对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有显著影响;个体特征中的随行家庭结构和已居留时间也对居留意愿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城市成为各民族融入现代化进程的地域空间,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留意愿是实现共居共建共享的城市民族关系中的重要议题。利用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中西北五省区混合截面数据,考察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特征,分析流动者流动境况与流入城市等级对其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较为强烈,就业属性、收入支出水平、流动时间、流动原因与流入地城市规模等因素均显著影响其城市居留意愿。正规就业与收入较高的少数民族流动者更倾向于长期居留于本地,近距离流动、流动时间长与家庭动因流出的流动者居留意愿较高。随着城市等级上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先下降后上升,流入地级城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最低。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人口社会布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利用国家卫健委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从个人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与制度因素四个方面对东部地区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决定其居留的作用机制进行详细探讨,发现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水平、外出工作年限等因素显著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的居留落户,并由此得出三点结论:一是经济因素是影响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居留的显著要素;二是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流动人口能否在东部地区居留落户的关键因素;三是社会保险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差异,相对于养老保险来说,流动人口更加注重医疗保险的获取。  相似文献   

4.
韩靓 《调研世界》2021,(5):12-19
本文运用2017年我国36个重点城市的流动人口调查和城市管理评价的匹配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管理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城市管理显著强化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其中超大城市强化效应更为明显,而特大城市和其他城市并不显著;(2)城市的经济管理、科技创新管理、文化管理、基础设施管理对强化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具有积极作用,而城市的社会管理和环境管理并未起到显著作用;(3)低龄、非农业户口和大专以上学历的流动人口群体居留意愿更受城市管理的影响,说明这些群体流动人口为关注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青年高学历流动人口受到城市管理的影响更大,尤其是科技创新管理.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城市管理治理,以作为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根据国家人口计生委2012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在控制了人口特征变量后,从居留能力和社会融合两个层面出发,对北京市乡城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超过七成的北京市乡城流动人口具有在大城市长期居留的意愿;居留能力方面,拥有较多社会资本和较高收入会对长期居留意愿起到促进作用,居于生产性服务业比处于消费者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强,就业身份高的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强;社会融合方面,心理认同感强的乡城流动人口具有更高的长期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采用LASSO筛选出影响居留意愿的因素,并利用次序logit模型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规模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倾向于在人口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居留,通过多种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城市来看,不同影响因素对不同规模城市的居留意愿存在差异.通过个体异质性分析,城市规模对高教育水平的流动人口、已婚人士、年轻一代的流动人口、女性以及非农户籍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作用更大.因此,应因地制宜,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制定吸引人口居留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数据为基础,对新生代和老生代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居留大城市的意愿较高,其中老生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高于新生代,新生代流动人口内部出现分化,“80后”居留意愿较高,“90后”举棋不定者较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二元Logistics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性别、教育、职业、就业身份、收入等因素造成新生代和老生代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差异.对新、老两代流动人口而言,家庭成员的陪伴和社会的接纳是决定他们是否在大城市“安居”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山市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山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方法,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因素。研究表明,对迁入地具有明确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比例很小,且不同特征的流动人口其居留意愿有所不同;调查所选的影响因素中,性别、年龄的影响不显著。依据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上述现状,我国的城市化应选择多元而非单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
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流动人口离城返乡的"逆库兹涅茨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了.利用CMDS 2015数据,研究产业结构对中国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在加入个体特征与城市特征控制变量后,计量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且随着教育水平和从事行业的不同出现分化特征.首先,产业结构对高学历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正向影响更大.其次,从产业内部看,产业结构显著降低了第一产业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显著提升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及其细分行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而对生活性与社会服务业的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影响机制检验结果发现,产业结构通过提高流动人口家庭收入、降低失业率及提高城市绿化率来影响流动人口居留意愿.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4—2018年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描述统计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较前几年有所减弱,仅有36.6%的流动人口愿意在流入地长期居留;户口性质、受教育程度、住房支出、收入、就业身份和流入地区域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受教育程度越高、平均每月住房支出越多、平均月收入越高、年龄越大的流动人口越倾向于长期居留在流入地。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建议,即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对受教育程度高的流动人口的关注度,加快流动人口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我国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及地区差异进行探究。研究发现: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为61. 4%,较前两年略有提高。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可将全国划分为三类地区,不同地区间的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及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户籍性质、婚姻家庭状况是影响各类地区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共因,其中,已婚、非农业户口、家庭化迁移程度高的人群长期居留意愿较高。为此,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措施,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从而推动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普陀区和苏州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采用spss、excel图形数据分析方法,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特征、不同居留意愿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打算和困难以及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打算永久居住在城市的流动人口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居留时间以及留在城市的准备和困难等方面与非永久居留和尚未有居留意愿的流动人口有显著的差异;户籍制度对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 2016—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验证了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区域差异,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当前人口流动的大趋势不改,长期居留意愿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东部高于西部的特点,且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分布,华东和东北地区始终是“热点”城市集聚区。从城市包容度、社会融入能力和家庭特征三方面分析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社会融入能力最为重要,其中已婚率、受教育程度、流入地已停留时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更高的跨省流动比例则会降低长期居留意愿。城市包容度的重要性有限,但医疗公共服务的正向影响增强,平均工资收入和住房支出两大经济因素亦开始凸显重要性。家庭特征始终是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决策的一大因素,符合新经济迁移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以布迪厄理论为视角,探讨经济、文化、社会资本因素对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显示,三类资本及社会人口特征对流动老人的居留意愿均有显著影响。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背景下,流动老人弥补了当前社会养老育幼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的"短板",并能延续我国家庭养老育幼的优秀文化传统。为此,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为流动老人提供整合的养老服务,从而减轻他们的流动代价,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以推拉理论为理论框架,使用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11月有关上海市居住证评估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的计量方法,研究居住证制度对在沪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住证制度会显著提高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通过稳健性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控制选择性偏差后,上述研究结果保持稳健。交互分析结果说明,居住证对租房的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抑制作用,对自购房的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异质性检验的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户籍在沪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对城镇户籍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更大。并且,在沪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在沪工作生活情况、心理因素和家乡留守情况对其城市居留意愿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京津冀流动人口为样本,重点研究京津冀地区流动人口的医保参保现状以及医疗保险因素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津冀流动人口医保覆盖率高,但本地参保率低,且本地参保情况与流动特征和职业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医疗保险因素对京津冀三地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流动人口不断涌入城市谋求生存和发展。本文利用2013年重庆市流动人口监测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从经济融合、文化融合、身份认同和社区参与4个方面对重庆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选择流动人口的个体因素、月经济收入、单位性质、语言、通婚态度、身份认同、居留意愿作为自变量,对流动人口的归属感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根据得出的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初帅 《调研世界》2021,(12):25-33
本文利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基于高校扩招的准自然实验,采用断点回归的方法实证考察了流动人口教育获得对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1)扩招政策的实施从整体上增加了流动人口的教育获得,并显著促进了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2)异质性分析表明,扩招政策对城市户籍、省内跨市流动和流向超大、特大城市流动人口的教育获得与居留意愿影响程度更大.本文的发现对于如何有效实施提升流动人口居留意愿措施,扩招政策评价以及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9.
边疆地区流动人口基本特征及居留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4年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基于STATA统计软件平台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边疆地区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在年龄、户口性质、婚姻状况、职业种类和住房性质5个方面。但也存在一些共性的因素,即流动范围、在流入地的工作区域、流入地的家庭月收入和流入时间长短都会显著影响流动人口的居留意愿。边疆地区的人口流动范围以省内为主,近距离的人口迁移流动加剧了流动人口家庭化趋势。实际上,边疆地区流动人口也处于"留"而不"流"的稳定状态,在流入地平均居留时间在6年以上。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结合地级及以上城市特征数据,以义务教育阶段子女随迁作为义务教育可及性的代理变量,研究了义务教育可及性对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义务教育可及性显著促进了农民工的居留意愿;社会融入是义务教育可及性影响农民工居留意愿的一个重要机制;义务教育可及性对农民工居留意愿的影响在有小学阶段子女、低学历和跨省流动农民工群体中更大;相对于超大特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义务教育可及性对在大城市居留的农民工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