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昌都片赣语是赣语在江西境内的分片之一。同赣语其他片区方言相比较,昌都片赣语中中古入声发展演变很有特色。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调类演变条件有声母清浊、古声母送气与否、韵摄来源。从地理分布来看,北部方言入声字舒声化进程快于南部方言;从语音系统内部来看,不同声母的入声字舒声化进程也有差异,大多数方言浊入字先于清入字发生舒声化演变,浊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阳去调为常。都昌小片清入声字舒声化演变以归向阴去调为常,浊入声字今读存在读阳去、阳平等多种演变趋向。昌都片赣语中古入声字今读韵尾分布类型有新建长堎型、都昌阳峰型、德安蒲亭型等三大类。入声字今读韵尾因古声母来源不同而舒化进程不同,韵尾音值因音节内前置元音而演变途径多样化。昌都片赣语入声字韵尾今读类型既有历史发展的传承性,又有区域性创新,入声字韵尾特点初现于宋代,其中[-t]韵尾至[-l]韵尾音变至今仍处在词汇扩散阶段。  相似文献   

2.
重庆开县厚坝乡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小片。该语音系统包括19个声母,38个韵母,4个声调;古全浊声母今全部清化,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知庄章组及精组洪音今读舌尖前音[ts tsh s ];古泥来母不分;古晓组合口一二等与非组声母混合;入声塞音韵尾消失;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声归阳平。重庆开县的移民到邵东几年后,其方言的语音变化主要有:送气声母在阳平中气流减弱,韵母[yi]的韵尾逐渐变弱,与韵母[y]有合并趋势等。  相似文献   

3.
平南闽南话保留了不少汉语上古音的形式并且深受平南粤方言的影响,历史音变的形式主要有如下几点:保存了上古音鼻冠音声母[mb-]和[-],保留了上古音清界音声母[h-],有许多上古[st-]复辅音声母分化的字例……受粤方言的影响,平南闽南话产生了[∫]声母,「ts]、[tsh]两声母消失;鼻化韵大为减少,只剩五个(厦门话12个),塞韵尾[-k]消失,只剩下[-p]、[-t][-?]三个塞韵尾;鼻尾韵增加,共19个(厦门话13个)其中、、、四韵很可能是借自粤方言。  相似文献   

4.
商洛客家方言古入声今读的情况是塞音韵尾已全部丢失,入声韵尾脱落后,古入声韵或以主要元音相近为原则,归入相应的阴声韵,或独立成韵,相对比较复杂。入声调的今读情况各地也存在差异,罗湾保留阴入、阳入,安乐只有阴入,其他地方没有入声调,清入字或归上声或归阳入,全浊字都归去声,次浊入字部分随清入字走,部分随全浊入字走。  相似文献   

5.
宁远平话保留了入声调类,但是入声的来源复杂,除了中古清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外,少数浊声母入声字和某些舒声字在平话中也读入声,通过历时来源和现时分布的考察,可以发现宁远平话的入声演变是从浊声母和送气声母开始的,主要元音是低元音和复元音的入声演变比较快。入声通过连读变调,官话的影响继续演变。  相似文献   

6.
中古入声在今衡山前山方言中的归调及演变情况是:绝大多数古清声母入声字、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及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调;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和少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因调值相似读上声调。此外,还有少数非常用的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归调跟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7.
湘潭县县志记载,湘潭县境内方言可以分为易俗河话,花石话,青山桥话三类,在对湘潭县方言进行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一结论与实际语言事实有一定的出人。文章从“古全浊声母是否保留浊音;古全浊声母今逢塞音、塞擦音时是否送气;古全浊上声的归派情况;声调类型和数目”四个方面,对湘潭县境内方言进行分析归纳,将其划分为五片:易俗河片、花石片、中路铺片、青山桥片和茶恩寺片。  相似文献   

8.
赵杰 《宿州学院学报》2014,29(10):66-69
采用田野调查法,详细记录了宿州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并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与普通话和中古音系进行比较。宿州方言声母共计22个(含零声母)、韵母37个、声调4个;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在宿州方言中,全浊声母已经全部清化,知庄章组合流,尖团合流,只有-n、-ng两个鼻韵尾,中古-m尾并入了-n尾,入声完全消失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石门客家话语音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石门是广西平南县大鹏乡的一个自然村。从语音特征上看,石门话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声母不论平仄一律变送气清音;有6个声调(包括入声);古次浊上声大部分字的声调今变读阴平……具有客家方言的音韵特征。另一方面,石门话深受周边方言———粤方言平南话的影响,具有不少粤方言才有的音韵特征。例如产生-j-声母;韵母有a:/a长短元音之别;有撮口呼;有-oe-类韵;-i-介音和-u-介音失落等等。这些音均特征当是石门话清初从广东梅县迁到广西平南之后受平南粤方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三部分来论述客赣方言舌齿音声母按二三等分立的格局.一、对客赣方言舌齿音知庄章精四组作概括性描写.二、论证客赣方言舌齿音早期状态是知组三等与章组合流,知组二等与庄组合流后再与精组合流.通过对方言现状与汉语语音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勾勒出客赣方言中古以后知章组演变的过程.三、对客赣方言舌齿音格局体现出的方言史意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对山西昔阳县方言的儿化现象从语音特征、范围和形式、功能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描述与研究。昔阳方言的儿化现象在语音上都是"儿"与前一音节紧密结合,共存于一个音节中。由于有儿化的作用,前一音节会在不同程度上发生变化,有在音节尾加一个卷舌动作,更多情况下音节会发生变化:阴声韵主要元音央化;阳声韵脱落后鼻韵尾,主要元音鼻化;入声韵脱落喉塞尾,主要元音央化;更有韵头脱落或者发生改变而导致声母也发生变化。儿化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词类很丰富。在同一词类内部,儿化的形式也较为多样,尤其是名词的儿化;"儿化"强大的构词功能使得昔阳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合江音系中存在的鼻辅音有m、n、捱、耷四种,其中可以作为声母的有m、n、捱、耷,可作为韵尾的有n、耷。文章通过与中古音的对比,对合江音系中的鼻音声母和鼻音韵尾进行分析,探求鼻辅音在合江方言中的分布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勉语早期汉语借词浊声母的数量及其所牵涉的众多古声类颇具特色,它们主要借自汉语塞音与流音*r-或*l-结合的复辅音。借自古汉语清声母的词经历了向鼻冠塞音加清塞音复辅音的转变,鼻冠音使其后清塞音浊化之后消失;借自古汉语浊声母的词则经历了向鼻冠塞音加浊塞音复辅音的转变,鼻冠音的脱落使它们成了纯全浊声母词。  相似文献   

14.
大同地处山西省北部,方言属晋语大包片。大同方言入声舒化现象明显。1984年,马文忠先生讨论了中古入声字在大同方言的变化。30年后,大同方言入声舒化范围不断扩大,在青年人中表现出明显的加速趋势。中古的浊母入声字优先起变化的规律没有变,但清声母入声字舒化的数量在逐渐增加,入舒两读字在入读词和舒读词中表现的义项有明显的区分。  相似文献   

15.
湘西汉语方言古全浊声母今读共有9种类型。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不送气音,入声字大多今读送气清音是湘语古全浊声母自身的演变。古全浊声母舒声字今读送气清音是江西移民带来的赣语影响的结果。古全浊声母仄声字今读不送气清音是在与官话方言长期接触下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古代汉语入声韵尾脱落的过程及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形式。由于材料和时代的关系,我们只着重研究隋唐以来的变化。所用的方法,主要是以今南方诸方言入声韵尾变化的情况来反证。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讨论敦煌文学所见山西方言的语音现象,包括深臻曾梗通五摄同韵、宕摄唐韵失落鼻韵尾后与果摄同韵、清青韵失落鼻韵尾后与齐韵相同、假摄开口二三等字同韵、止摄开口三等字同韵等.这些语音现象说明山西方言在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唐五代西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考察孟州方言单字音的声调。孟州方言调类可以分为五类,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去声包括低降、弯降、低平等几个变体。入声字在孟州方言中不保留入声韵尾,但大部分独立一类,属于“中长调”,不过也有一些字已完成舒化,并与同形舒声调合并,全清人、次清入、次浊人大部分都归去声,全浊入归阳平。  相似文献   

19.
合江音系中存在的鼻辅音有“m、n、(ηo)、(η)”四种,其中可以作为声母的有“m、n、(ηo)、(η)”,可作为韵尾的有“n、(η)”。文章通过与中古音的对比,对合江音系中的鼻音声母和鼻音韵尾进行分析,探求鼻辅音在合江方言中的分布 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响水方言中存在大量古音遗迹。响水方言一方面受吴方言的影响,没有卷舌音声母,存在很多入声韵尾遗迹;另一方面受北方话舌面音j、q、x的影响,在声母、韵母方面与普通话存在很大差异。响水方言中存在古音遗迹以南部中山河沿线更为突出。响水方言明显分为三个片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