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语学习实质上是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体现,中国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将其运用到脱胎于西方文化的英语中去,从而造成文化的负迁移。从词汇、语用及思维方式方面予以解析,以期避免或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历史上,当中华文明处于强盛时期时,具有一种开放性和伟大的包容性。唐太宗开启的大唐盛世和宋元时期的贸易大港泉州的历史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的哲学和"生"的哲学。中国人(从孔子开始)是通过学习他人和迎接朋友来提升自己。中国人追求的是展示自己的文化的魅力。中国人对于学习外来的异质文化从来有很高的热情。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 ,中国人常用“自己”与“我”来表达“自我”。但是中国人的“自己”与“我”却有其不同的含义和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自己”是个体最真实、最核心的代表物 ,它具有实在性、自私性和狭隘性 ;中国人的“我”是在交际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符号 ,是角色期待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的“我”就具有了间接性、不真实性和虚假性 ;中国人用“我”来表达“自己” ,用“我”来与人交往 ,“我”是嵌套在“自己”上的外环。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明显体现宗教影响的作家。本文拟分析对老舍的创作如不考虑其宗教影响便难以得到完满解答的问题。(一)1922年老舍在北京领洗,正式加入基督教。在此之前他与基督教会已有过许多密切往来。领洗前一年的春夏之际他参加了北京缸瓦市教堂的英文夜校,在那里学习英语。在学习过程中他认识了后来给了他以很大影响的宝广林先生。宝广林毕业于伦敦大学神学院,当时刚刚回国,在教堂任职并主持英文夜校。此外,他还正酝酿把教堂从英国人手中接管过来,全由中国人自己办。这使有着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老舍非常钦佩,于是加入了由宝广林  相似文献   

5.
论英语学习     
文章从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为什么全世界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其他语言能成为现代国际通用语以及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英语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二语习得中,母语迁移现象客观存在,无法回避。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地方方言的影响不容忽视。江苏泰州地区方言在语音中的十个混淆之处对该地区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过程中产生了负迁移,同时该地区的方言语调对于英语学习也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相似文献   

7.
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外语习得的关键期也成了广大语言工作者的热门话题.文章基于众多名家的理论并结合现状进行探讨,提出了外语学习宜早不宜晚,中国人语言习得的最佳期是3~14岁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论英语学习     
文章从历史、现实、理论、实践等不同角度论述了为什么全世界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越来越多,为什么是英语而不是其他语言能成为现代国际通用语以及我们中国人为什么要学好英语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延边中小学英语竞赛试卷的综合分析 ,从实践上证明了中国朝鲜族能够学好英语 ,并且有他自己的英语学习特点 ,从而打破以往朝鲜族认为学习英语难不可攀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0.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Polysemy)是指同一词具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而同型、同音异义词(homonym)则是指两个不同意义的词具有相同的读音或相同的书写形式。由于它们都能产生歧义,故常常被用于英语笑话中,以创造幽默。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我们中国人在阅读这类笑话时,往往很难找出其中的幽默成份,其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掌握英语中一词多义,及同型、同音异义这两种现象。本文试图从英语词汇学的角度,以几个短小的笑话为例,剖析一下这两种现象在英语笑话中所起的功能与作用,以提高中国读者对学习一词多义与同型、同音异义词的兴趣,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学习英语有许多误区,口语学习误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原则,讨论了英语口语学习的四大误区:一、中国学生不愿意跟与自己水平相差并不多的本国学生练习口语,以为这样会对自己的口语带来不良的影响,殊不知与自己在水平上相差太大的人练习口语易使自己丧失信心;二、学英语只能向美国人学,刻意模仿美国口音;三、词汇量不大时不开口;四、只知死背语法,不知道必须根据上下文,不断使用固定句型以达到熟练的程度。针对这些误区,又对英语自学者在语音、词汇、句型及思维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学习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于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英语仅仅只是一个科目。学习英语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为将来的工作争取多一份保障。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一般只能通过课堂活动或者大量的试卷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很多学生由于初高中时期英语成绩的不理想,这种挫败感影响了大学时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态度,使其对英语的学习失去了兴趣。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因此,比起内在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工具性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动机更能让这些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坚持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英语词汇搭配习得一直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瓶颈.英汉学习词典作为中国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书,帮助中国英语学习者克服这一瓶颈是其职责所在.本文首先总结了二语习得过程中中国学习者对于搭配习得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所在,接着通过比较颇受广大英语学习者青睐的两部词典,发现它们在配例中搭配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及呈现质量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针对学习者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目前学习词典中在这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套英汉学习词典配例中搭配信息的呈现原则,以期对以后的词典编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疑问词移位参数上 ,英语是正值 ,汉语是负值 ,这势必影响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成功设定 +wh-移位参数值。因已有研究显示中国具有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受其母语的影响 ,不能设定英语 +wh -移位参数值。为完整揭示中国人在英语学习各阶段对这一知识习得的规律 ,笔者以处于英语学习中间阶段的大学新生为对象 ,通过假设拟订测试题目 ,考察其对英语疑问词移位的习得。结果发现学生虽对疑问词移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却不能完全正确地运用这一语言现象的基本规则 ,这主要归结为汉语语法知识的负面影响。建议在一开始学习英语疑问词移位时 ,就应对英汉语言在这方面的差异给予充分注意 ,以求正确地运用英语疑问词移位规则  相似文献   

15.
对于很多人来说,拼杀在托福和GRE战场上的经历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难忘记忆:背烂“红宝书”(新东方学校编的单词书)、抢坏座位、苦泳题海,是“考托考G”族脑海中难以抚平的深深烙印。这似乎是90年代中国人出国热的一个写照。就在托福和GRE考试日陷八股化泥潭之时,“雅思”浮出水面。作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托福和GRE有点像应试教育下的考试,而雅思则是素质教育测试。雅思在中国推广已有10年了,却一直不为人所知,而今年以来雅思的突然火爆则向我们展示:中国人的出国热正在走向理性、中国人的留学选择正在走向多元、中国人的英语学习正在走向实用、中国的开放正在走向更宽广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小学英语教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英语教学初探刘国芝多少年来,中国人一直在探索学习英语的最佳途径,有的人尝试从小学开始,有的人尝试从中学开始。但多少年来,除了大学专科、本科英语专业毕业生外,很少有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英语,虽然他们从小学或中学开始到大学毕业从没有间断过英语的学习。为了...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了解其所属的文化才可能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本文通过论述了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一些文化差异现象,旨在引起英语学习者对其所属文化学习的重视。针对在英语学习中如何加强文化的学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网上英语聊天室中的英语与英语国家聊天室中的英语相比较 ,在某些方面 ,如缩写的使用、句首字母少用大写、句尾少标点等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受本族语的影响 ,中国人网上聊天的语言有其独到之处。中国人用英语聊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练习语言 ,使英语语言的交际功能减弱。受语言水平所限 ,中国聊天者的会话语言更接近书面语体 ,聊天的内容狭窄且缺乏连续性。网上聊天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交际方式 ,为英语学习者们提供了另一种学习途径 ,在练习快速英语思维及表达方面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式英语”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式英语"是中国人英语学习中最容易出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其形成有着深层的文化背景.文章拟从思维方式、用词差异和习惯表达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旨在帮助英语学习者找到一条学习纯正英语的捷径.  相似文献   

20.
恢复专门用途英语学科地位学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专门用途英语有无学科地位是关系到专门用途英语在中国高校能否立足和发展的关键。从学理上分析,专门用途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学科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确定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方法,有自己的学科共同体和出版刊物以及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主体。但是,只有学理依据没有法律依据,往往还是被认为没有学科地位。因此,中国的专门用途英语必须为具备自己的法律依据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